作者:佳明(富書作者)
“40歲,名校博士,宅家啃老。”
你敢想象,這些標簽都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嗎?
這個人叫李明亮。他身上有著雙重矛盾的標簽,一方面是學霸,另一方面又是“廢物”。
他成績優異,本科985畢業,又一路讀到博士,是全村的驕傲。可畢業后,他直接回了家。
2年里不工作也不外出,每天只在家里看書,吃飯都要父母做。
曾經的“天之驕子”,轉眼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笑話。
而這背后的原因,看完不得不令人一聲嘆息。
那些被父母”養廢“的孩子
李明亮的家庭情況,并不算好,甚至可以說很差。
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為了供他讀書,家里節衣縮食。妹妹早早輟學,父親也外出打工。
這十六年里,村子里其他人都蓋了新房,只有李明亮一家還擠在破屋子里。欠了四萬的外債,現在也沒還清。
正當壯年的李明亮,對這一切卻絲毫不覺得愧疚。他說自己不適合出去工作,只能待在家。
父母來勸說,他就大發雷霆,又打又罵。
所以,這并不是一個富二代回家躺平的故事,而是一個“巨嬰”未成年的故事。
心理醫生說,他之所以出現現在的情況,是因為“幼稚人格”。簡單來說,就是心理年齡不成熟,過度依賴他人,遇到困難就想逃避。
為什么會這樣?這大概是從那句“你好好學習,別的不用管”開始的。
父母總以為孩子除了學習外什么都不用做,殊不知,這種大包大攬的方式,正在養廢孩子。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有位留美女博士,從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北大畢業后又到美國讀博士后。
成績優秀的她,被導師推薦到一家外企工作。但她因為不擅長社交,得罪很多人被辭退了。
第二家企業也是這樣,不到兩個月就被辭退,因為沒了工作,簽證無法續期,只好被遣返回國。
或許是這段不順的經歷,讓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癥。
回國后的她,臉色蠟黃,頭發稀疏,中間還有幾縷白發。30歲的她,就像一位老太太。
她的父母說,為給孩子優異的學習環境,從不讓其做學習以外的事。
無獨有偶,出生于湖南的劉琦,是2002年的高考狀元,入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然而他畢業后一直找不到工作,便決定回家休息,這一休息,就是9年。
如今的他,平日里閉門不出,與父母反目成仇,不時大打出手。
像這樣的新聞還有很多。它們多數都有個共性:小時成績優秀,長大后卻遭遇滑鐵盧。
發現了嗎,父母付出的與孩子長大后的成就,并不總成正比。
被嬌生慣養大的孩子,就像溫室里的花,不用風吹,走幾步就散了。
就如教育家盧梭所說:“讓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對他百依百順就夠了。”
愛錯了方式,真的會害了孩子一生。
每個被養廢的孩子背后
都站著過度溺愛的父母
人們常說“慣子如殺子”。大衣哥和他的孩子,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
他有多出名,他的兒女就多荒唐,這是10年前大衣哥剛成名的照片:
一家四口衣著樸素,兒子朱小偉還有女兒朱雪梅,看上去還是稚氣未脫的孩子,和同齡人并無差別。
可隨著大衣哥的成名,兩個孩子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兒子小偉覺得自己成了“星二代”。家里這么有錢了,還上什么學?他把大把時間花在游戲上,小學沒畢業便退學了。
之后整天無所事事,在父親安排下結婚,后來離婚23年小偉再婚,已經有個孩子了。
還記得21年的時候,有網友分享了一段他的視頻:
他在路邊買煎餅,當老板問是否加烤腸時,他回答的含糊其詞,連續答三遍也沒回答清楚,被嘲笑智力有問題。
兒子如此,女兒也是如此。朱雪梅初中畢業后就沒再上學。
她每天都待在家里,除了吃飯就是睡覺。能讓她出門的只有兩件事:領快遞和買烤腸吃。
對于工作,她更是直接拒絕。在家好吃好喝,為什么出去受累?
因為好吃懶做,她20歲體重就飆到了200斤,一度被嘲笑到想自殺。
原本應該讀書上學的兩個孩子,在大衣哥成名后,徹底荒廢了自己。
我并不想過度指責他們。孩子看著家里暴富,心態難免發生變化。可大人如果也順著孩子,那就是大人的錯了。
大衣哥對這兩個孩子,是什么態度呢?
他曾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兒子在家種地,找個通情達理的媳婦。女兒找個近點的婆家,就好。”
有句古話說,水深則溢。對孩子的愛也是如此。一味地無條件寵著孩子,表面看是為孩子好,實際是害孩子而不自知。
在河南羅山縣,有一個母親,她對孩子的寵愛,簡直到了變態的地步。
孩子8歲時,吃飯喂到嘴里,出門用擔子挑著,怕累到孩子。孩子不想讀書,便也由著他,在家呆著。
這種皇帝般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他18歲父母病逝。
父母去世后,他還是怕累不想工作,當光了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后,每天靠鄰居接濟度日,冷了就拆家具當柴火燒。
吃到一頓飽飯,他就一直睡;餓到不行,他再出門討飯吃。
村里人給他的肉菜,他都掛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做來吃,衣服也從來不洗,穿臟了就扔掉。
當一位親戚因擔心他,送食物上門時,竟發現他已經獨自死在家中,是活活餓死的。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本能,但如何正確地愛,卻是父母的本事。
如果父母把愛,全部像潮水一般傾倒在孩子身上,這種窒息的愛,往往會毀了孩子。
你替孩子走過的路,最終都成了坑
《動物世界》里,有一集講母鷹如何哺育小鷹。
母鷹筑巢時,會先銜著一些小石子,然后再銜來一些枯草,蓋在上面。
待小鷹長大,母鷹便攪動窩巢,讓巢上的枯草掉落,露出尖銳的小石子。
小鷹被刺得哇哇叫,只好離開。
教孩子獨立,一個看似很簡單的道理,卻有很多家長都沒意識到。
我的大伯和大伯母,就是這樣的父母,所有可以代替的事,他們都不讓孩子動手,自己代勞。
這就導致他后來進入大學后,特別不適應住校生活。不得已,大伯只好在附近租了房子,還像以前那樣每天圍著他轉。
如今35歲的堂哥,沒自己洗過內衣襪子,也沒一個人出過遠門,也因此,到現在沒人愿意和他沒結婚。
許多家長,在以愛的名義代勞孩子的事:“孩子嘛,不會收拾房間很正常,學習好就行。”
可一個孩子小時不會做的事,很可能長大后依舊不會。
因為就像飯不是一口吃完的那樣,人也不是一夜長大的。很多事,沒那么一個量變的過程,就不會產生質變。
養孩子這件事,一旦過程錯,結果就錯了,父母,不可能跟孩子一輩子,總有掉隊那一天。
倘若那時,強行讓習慣被照顧的孩子,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才是最可怕的事,而且有時,還會錯的離譜。
最可怕的教育,就是孩子把父母的付出,都當作理所當然。
虎撲上有位網友說。他有位親戚,從小就被嬌生慣養。
這位親戚,出生在一個經常吃不飽飯的年代。家里的其他人都喝玉米湯時,只有他吃白米飯。
結果等他母親老了,住院搶救時,他跳出來阻攔說:“都這樣子了還搶救什么?”
接著便把母親拉回了家。
講這個故事是想說:孩子將來怎么對父母,和現階段父母怎么對孩子有很大關系。
倘若孩子被寵成凡事高人一等,久而久之就會自私自利。
這種愛,往往會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父母最失敗的教育,不是沒教會孩子成功,而是沒教孩子如何做人。
總有些路,注定要孩子一個人走
真正好的教育,是什么樣?不妨來看看董明珠。
從小學到高中,她都是讓兒子自己坐公交回家。即便她開車經過兒子學校,也不會停車接他。
兒子法律專業碩士畢業后,便留在重慶,當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律師。
拿著5000月薪,開著10萬的汽車,住著出租屋里。董明珠從不插手干預兒子的生活。
她說:“父母終會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沒有受苦便得到的甜,總有一天要還回去。”
是的,如果父母不學會放手,那孩子永遠不會走路。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這一路,或許不是暢通無阻,而是充滿泥濘。甚至還有西瓜皮,一不留神就摔一跤。
但你要知道,總有些路,有些事,要孩子一個人面對。
倘若你非要代替,背著孩子走過這段路。那以后留到他一人前行時,就可能被各種坑坑洼洼的路絆倒。
這個世界很公平,能量是守恒的,每個人都注定要吃一些苦。那些被溺愛的孩子,很可能幸福僅存在于童年中。
所有你替他走過的路,日后都將變成他爬不出的坑。
孩子健康的成長,遠比成功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