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河南醫療,一定要關注本號
長年無休,每篇都是精選
“微信公眾號金水路7號站”
2025年特別關注欄目第193期:
楊少華的相聲地位有爭議,不過因為書上的大師們都去世了,他就有了成大師評論。
這幾天,他去世的新聞成了網絡熱點,也伴隨著對其家人的議論。
比如批評他們過度消費老人,天天拍視頻帶貨不說,大熱的天,還推著他參加商業活動,老人的神智、外形、精神狀態都很不好,眼神渙散。
這一點,我不知道如何評論,他們確實有過度消費老人的嫌疑,但是對于一個老人來說,有一幫孫子天天想著消費他,圍著他轉,帶著他參加活動,未必全是壞事。
很多老人晚年最慘的地方往往是孤獨。特別是當了一輩子領導的,體會更深。
年輕時有奶,有人天天喊娘,年老時有用,天天有人喊爹。如果老伴去世了,還能找個年輕的喊你老公,而不是老公公。
這都是廢話。
追悼會上,其最小的兒子楊議致辭時的總結是非常到位的,也把近代幾位相聲大師串到了一起。
一部相聲近代史。
楊少華的老師其實是郭榮起,為啥楊議提了三家而恰恰忽略了他父親的老師?是因為郭榮起的份量不夠嗎?也不是,是因為寒暖自知。
楊少華家貧,沒有任何藝術圈的資源,12歲就在茶社跑腿,與茶社的少爺常寶堃交好,在其大力推薦下,進入其父茶社老板常連安的視線。
我估計,常連安更多的是處于對幼子的溺愛,愛屋及烏,也沒考慮那么多,推薦楊少華直接拜到郭榮起門下。
大人物輕輕一句話,能讓楊少華祖墳冒煙。
郭榮啟是馬德祿徒弟,20歲時就已經成名,又是啟明茶社的臺柱子。根本不是楊少華能攀上的。這就好比一個死跑龍套的和成名后的周星馳的區別。楊少華可能還不是跑龍套的,而是在劇場送盒飯的兒子。
而且因為家貧,也因為郭榮起的勉為其難的態度,一直沒進行擺知儀式,也就是拜師儀式。這一點和中醫類似,如同跟著一個國醫大師學習,但是沒有進行拜師儀式。
醫院清潔工的兒子和中醫院院長的兒子在醫院操場上因為比賽誰尿的遠認識,院長的兒子一拍胸脯,要不你學中醫吧?;丶液篝[著院長說這事。院長隨手給國醫大師微信留言:院里有個孩子挺靈光,拜你為師吧。國醫大師回復:收到。
院長忙,沒了下文。國醫大師坐診時,這個孩子站后面看,也沒人攆他。
回到楊少華,礙于常連安的面子,楊少華以后經常以常連安的弟子身份演出時,常連安也沒辟謠。常連安不光是茶社的老板,還是他大舅哥。
這就是楊議說的常家的提攜。
但是,因為郭榮起的態度,楊少華和郭榮起的師徒身份也不被相聲界認可,大家都覺得他是個海青,如同民間中醫。
感謝馬家的原因是,后來馬三立把楊少華收為義子,并且馬三立在編排相聲家譜時,注明楊少華師承壽字輩郭榮啟,師爺是相聲八德之一的馬德祿,楊少華成了寶字輩相聲演員。一下和侯寶林平輩。
這算了給了他身份。還帶入天津曲藝團。
60歲左右,退休后,楊少華到北京成了北漂,因為這層關系加上軟磨硬泡住進侯寶林家,得到不少演出的機會。
然后就基本進入21世紀了,憑借《陽光的快樂生活》走入大眾家。
不過,相聲這幾年在走下坡路,除了郭德綱的德云社,外界了解的不多了。還沒脫口秀熱。
相聲以前在春晚特別火,后來就不溫不火了,因為相聲的一個特點是諷刺,春晚主打的是家和萬事興,不能批敗家子。
據說,相聲誕生于道光年間,公然第一個說相聲的人是張三祿被,尊稱為相聲的開山鼻祖。
張三祿原本是一名八角鼓藝人,擅長飾演丑角,并通曉口技和戲法等多種技藝。他性格獨特,這使他在八角鼓藝人中受到排擠,最終選擇獨自表演說、學、逗、唱四種藝術技能,并將其命名為相聲。
大家熟知的趙本山,對小品的貢獻不小,相比相聲,小品只有40多年歷史。在198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吃面條》是現代真正意義上戲劇小品的源頭,因其吸取了相聲、話劇、二人轉、地方小戲等嬉鬧戲劇形式的特點,最終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現在,還流行拜師的也就幾個行業了:戲曲,小品,相聲,中醫。
他們都比較喜歡裝,講究秩序。
在自媒體時代,哪畢業的不重要,現在是誰不重要,是誰的徒弟也不重要,誰的粉絲多才是關鍵。
那些大V,都沒有拜過師。
如果晚生90年,楊少華根本不用費那勁去拜師,以他的表演天賦和打不死的小強性格,12歲時就成了網紅,粉絲一天之內漲到1000萬,見了其他名人也能橫著走。
其實,不少所謂的大師,還有個身份,要么是誰誰的女婿,要么是誰誰的兒子,楊少華的麻煩是誰也不是,所以才成名慢。
沒人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