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感覺這個夏天好像越來越熱了,不少網友表示“走慢兩步都怕原地化了”。然而,許多老年人仍堅持'能忍則忍'的省電觀念,寧可在蒸籠般的房間里硬扛也不愿開空調。
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將室溫控制在適宜范圍,不僅能預防中暑,還可能幫助身體抵御多種癌癥的侵襲。這個夏天,請一定要告訴爸媽:開空調不是奢侈,而是對健康的必要投資!
適宜低溫真能抗癌?
近年來,多項研究發現,環境溫度可能影響癌癥風險。2022年,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證實較涼爽的環境溫度(22-25℃)可以顯著降低多種癌癥的發生和發展風險,尤其是乳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等。關于低溫能抑制癌癥的關鍵機制主要有兩點:
1.減緩腫瘤代謝
癌細胞在高溫環境下代謝更活躍,增殖速度更快。而低溫環境能降低腫瘤細胞的能量消耗,使其生長速度變慢。
2.激活“棕色脂肪”的抗癌作用
人體內存在一種特殊的棕色脂肪,它不同于普通脂肪,能燃燒熱量、調節體溫。研究發現,棕色脂肪細胞內線粒體豐富,如同人體內置的 “鍋爐”,能消耗葡萄糖產熱。腫瘤細胞無限制地生長、增殖和轉移需要攝取大量葡萄糖進行有氧糖酵解供能。當棕色脂肪細胞被低溫激活,便會與腫瘤細胞搶奪葡萄糖,使腫瘤細胞 “無糖可用”,近乎被鎖在靜止階段,失去活躍分裂能力。
高溫對健康的危害,不只是中暑!
高溫對健康的威脅遠不止中暑,還可能引發多系統損傷,需全面警惕:
1.心血管系統“過載”
高溫促使皮膚血管擴張、心率加快,心臟負擔驟增。研究顯示,當日均氣溫達29℃時,心腦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15%,極端高溫下風險飆升至18.9%。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更易誘發心絞痛、腦卒中等急癥。
2.消化系統“罷工”
高溫抑制胃腸蠕動,減少消化液分泌,導致腹脹、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引發腸道水分流失,易引發便秘甚至腹瀉。此外,食物在高溫下易腐敗,急性胃腸炎風險隨之升高。
3.神經系統“失控”
體溫調節中樞紊亂可能引發頭痛、煩躁、失眠,嚴重時導致抽搐、昏迷。熱射病作為最嚴重的中暑類型,核心體溫超40℃且伴意識障礙,死亡率高達50%,戶外勞動者、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為高危人群。
4.腎臟“超負荷”
脫水導致血液濃縮、腎臟血流減少,可能引發急性腎損傷。長期高溫暴露還會增加腎結石風險。
防護建議:避免高溫時段外出,少量多次補水,可適當添加電解質,穿透氣衣物。若出現頭暈、乏力、惡心等癥狀,立即轉移至陰涼處并就醫。
空調是開一會關一會,還是一直開費電?
很多人認為空調冷了就關,熱了就開能省電,其實頻繁開關空調反而更費電。空調運行的核心耗電環節是啟動時的壓縮機加載過程,其瞬間功率可達正常運行的3-5倍,頻繁開關會反復觸發這一高耗能階段,反而增加總耗電量。
從熱力學原理看,室內熱量會持續通過墻壁、門窗等向內滲透。若空調短暫關閉,室溫會在10-15分鐘內回升2-3℃,再次制冷需消耗更多能量將溫度“拉回”設定值。而保持空調穩定運行,壓縮機可維持低功率狀態,通過調節制冷劑流量精準控溫,綜合能耗更低。
實驗數據也支持這一結論:以1.5匹空調為例,設定26℃時,持續運行8小時耗電量約為4-5度;若每小時啟停一次,總耗電量反而增加至5.5-6度。
省電建議:設定26℃自動運行,這是人體最舒適且較省電的溫度;外出不超過2小時可以不關,調高1-2℃更劃算;搭配風扇促進空氣循環,讓冷氣分布更均勻;夜間使用睡眠模式,自動調整溫度避免過度制冷。
健康吹空調,還注意這5點
空調帶來清涼,但使用不當易引發頭暈、乏力、關節酸痛等“空調病”。掌握以下健康原則,清涼一夏不傷身:
溫度適宜:室內外溫差控制在5-7℃(如室外30℃,空調設26℃左右),避免溫差過大刺激血管,引發感冒或加重心腦血管負擔。
風向調節:冷風切勿直吹頭部、頸部或關節,可能誘發頭痛、頸椎病或肌肉痙攣。可將風向調至向上吹,或使用擋風板分散氣流。
定時通風:密閉空調房易滋生細菌,建議每天開窗換氣2次,每次30分鐘左右,或開啟空調的“換氣模式”,保持空氣清新。
濕度平衡:空調會降低濕度,導致皮膚干燥,可搭配加濕器,保持濕度在 40% - 60%,或放置一盆清水緩解,避免空氣干燥導致皮膚緊繃、喉嚨干澀。
清潔到位:建議每半個月清理一次濾網,防止灰塵、霉菌擴散,引發過敏或呼吸道疾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