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明的起點,建筑有生命的體溫。”
這是我在捧讀葛立三先生領銜合著的《蕪湖城市與建筑史稿》(安徽師大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之后,最主要的收獲和感受。
葛先生的大名我早有耳聞,知道他是安徽省蕪湖市著名高級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師。前兩年無意中讀到他在《蕪湖古代城市與建筑》中的一句話,對他的治學嚴謹留下深刻印象。
葛先生那句話是“蕭家巷因蕭云從而出名”(53頁),它與蕪湖許多人介紹大畫家蕭云從時說的“蕭家巷因蕭云從而得名”不同。“得名”不符合歷史事實,1673年康熙版《蕪湖縣志》問世的當年,蕭云從剛剛去世。清代官府怎么可能以一個連舉人功名都未獲得的文人的姓氏來命名街巷呢?“得名”與“出名”,雖只是一字之異,但可見葛先生的治學態度。
此后我開始注意閱讀葛先生的文章。沒有想到的是,他在八十高齡之際,竟然一口氣推出《蕪湖古代城市與建筑》《蕪湖近代城市與建筑》和《蕪湖現代城市與建筑》三部專著(簡稱“城建三書”)。現在這部《蕪湖城市與建筑史稿》(簡稱《城建史稿》),正是在“城建三書”厚實基礎上取得的最新成果。
拜讀“城建史稿”,感覺它與葛先生的“城建三書”以及他研究蕪湖歷史文化的文章一樣,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有很高的專業水準。
葛先生作為資深建筑師有深厚的積淀。不僅非常注重文獻征引,而且還有大量的田野調查。例如對蕪湖古城繆家大屋現存建筑到底建造于何時、到底是第幾進等問題,葛先生多次現場勘察并反復研究論證,而后提出自己有根據的觀點,推翻了以往的說法,非常令人信服。
《城建史稿》還體現了葛先生卓越的史識。如對蕪湖城市與建筑的古代、近代、現代的分期問題,并不照搬中國城市與建筑史的分期法;對三個時代蕪湖城市空間發展趨勢特點,又用“從環水走向濱河,從沿河走向臨江,從濱江走向擁江”作了精準概括。再如在論述蕪湖建筑的演變發展時,葛先生把蕪湖近代建筑劃分為新舊兩大體系,共四類建筑風格——新建筑體系中的歐式和現代式建筑風格,舊建筑體系中的中西合璧式和徽派建筑風格。最后客觀評價蕪湖近代建筑的成就與不足,肯定其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凡此種種,都建立在充分占有材料和理性分析的基礎之上,體現了作者的專業眼光。
二是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西方曾有“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的比喻,但它主要是從建筑藝術角度來說的,不能充分體現建筑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建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葛先生在緒論中指出,“城市和國家的出現就是文明的起點”。王先俊在《城建史稿》序言中也說:“建筑是城市的物質載體,更是城市歷史文化和記憶的容器。”這兩句話是我們打開認識城市和建筑之門的鑰匙。
人類產生以后,從蒙昧時代到野蠻時代再到文明時代,其聚居形式只有兩次大的變化,第一次是從巢居穴居到固定居民點,第二次就是城和市的出現。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不同階段的建筑則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因此,建筑物絕不只是供人們休憩或活動的物理空間,其中承載著意識形態觀念,反映著時代風貌。總之,建筑物尤其是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說葛先生的《城建史稿》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從客體和主體兩個角度說的。客體即需要揭示的建筑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主體則是葛先生自身的文化素養賦予這部著作的文化信息與氣韻。如在介紹蕪湖城市發展時,作者特地列入古代的蕪湖八景、現代的蕪湖十景和二十一世紀蕪湖八大新建筑。后二者配圖片加以簡介,屬于常規做法;而對古八景,則征引文獻(包括名人題詠)、選配蕭云從《太平山水圖》八幅主題版畫,令人如臨其境,增加了本書的文化韻味。
三是有深沉的鄉土情懷。
《城建史稿》作為一部學術著作,客觀、準確是其準則,但是細心的讀者在字里行間仍然能體察到作者深沉的鄉土情懷。
例如在介紹蕪湖古城官式建筑中的文廟時,不僅列舉了民國時期大成殿中的陳設,而且對復建文廟所留遺憾之處直言不諱,這既是內行人語,也是作者鄉土情懷的自然流露。
《城建史稿》還有一個突出之處是把城市與建筑發展史合為一著來寫,這是此前沒有的,但也是某種必然。一則“建筑是城市的物質載體”,沒有建筑何來城市,而缺少城市視角觀照的建筑,其價值與意義也難以說明;二則有此前“城建三書”奠定的厚實基礎,《城建史稿》并非從零開始;三則葛立三先生本人既是建筑師,又是規劃師,而兩位合作者中,姚景艷專業為城鄉規劃,趙惠萍長期致力于蕪湖歷史文化宣傳教育。除了全書整體結構的創新,書中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觀點,例如認為蕪湖古城最初肇基于牯牛山,蕪湖近代城建史不始于1840年,而始于1876年,等等。
《蕪湖城市與建筑史稿》既是蕪湖城建史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也是扛鼎之作。作為市民,應該加強對養育自己的城市的了解;作為受益于城市公共建筑的市民,應該體認到每一座建筑都有生命的體溫。如果一個人像嫌棄老人一樣嫌棄古舊建筑,那么他是缺乏感恩之心和人文情懷的。即使從功利角度,現在許許多多的仿古建筑、假冒古鎮遭到旅游者拋棄的現實,也至少在告訴我們:承載著歷史文化記憶的古舊建筑,不是破爛,而是財富。梁思成、林徽因的偉大,幾十年后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作為蕪湖市民,我們沒有必要再等幾十年才知道葛立三先生等人勞作的結晶。《蕪湖城市與建筑史稿》是一部學術著作,可是并不枯燥,這是一部足以提升人文素養的有溫度的書。
來源:唐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