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臺樓閣,飛檐斗拱,它們不僅是華夏大地的風景,更是凝固的史詩、無聲的樂章。你是否曾駐足仰望,試圖解讀那些穿越千年的建筑密碼?是否渴望穿越時空,觸摸那木石之間蘊藏的東方智慧與美學精髓?現在,一本凝聚中國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畢生心血與洞見的著作——《大美至簡:梁思成眼中的古建之美》——正為我們打開這扇通往中國建筑的大門。
為什么是梁思成?
宗師視角,權威解碼
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近代建筑之父”,是李約瑟口中“中國建筑歷史研究的宗師”,費正清眼中“不畏艱難、獻身科學的崇高典范”,樓慶西心中中國古建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梁思成先生窮盡一生,行走于斷壁殘垣與瓊樓玉宇之間,用腳步丈量,用專業解讀,以赤子之心守護著中華文明的建筑瑰寶。他不僅奠定了中國建筑史的研究范式,更將深奧的營造智慧,化作了后人可感可知的審美體驗。
《大美至簡》的魅力何在?
這不是一本艱澀難懂的專業著作,而是一部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的建筑美學圖鑒與文明啟示錄:
至拙至美:解讀千年營造密碼
梁思成以建筑師的敏銳與史學家的嚴謹,系統梳理中國古建的精髓。從“一磚一瓦、一梁一柱”的匠心營造,到“亭臺樓閣、軒榭廊舫”的形制流變,他帶領我們深入木石肌理,揭示那些看似簡單的構件背后蘊含的精妙力學、深刻哲學與極致美學。
書中分析了從漢代到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筑特征演變,展現中式建筑“大拙至美”的獨特氣質。
微觀見美:方寸間的文明縮影
聚焦斗拱的精巧、飛檐的靈動、布局的哲思。梁思成教會我們如何從建筑的細節窺見中式美學的精髓。方寸之間,感知的不僅是結構的精妙,更是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書中收錄了他在敦煌壁畫中發現的古代建筑形象,從藝術角度印證建筑發展。
圖文輝映:躍然紙上的建筑美學
67幅高清精美插圖,四色精裝印刷,極致呈現古建構件的精微與歷史場景的恢弘。
封面采用170g極致高白紙,內文選用65g玥錦輕涂紙,環襯為120g藝彩米白紙,專色印刷工藝,兼具閱讀體驗與典藏價值。
翻閱此書,梁思成筆下的建筑美學,將從文字躍然紙上,帶來沉浸式的視覺享受。
樣章試讀
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有一個重復和變化的問題:只有重復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復,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亂。在有“持續性”的作品中,這一問題特別重要。我所謂“持續性”,有些是時間的持續,有些是空間轉移的持續,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觀賞者由一個空間逐步轉入另一空間,所以同時也具有時間的持續性,成為時間、空間的綜合的持續。
就舉首都人民大會堂為例。它的藝術效果中一個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幾十根柱子。雖然在不同的部位上,這一列和另一列柱子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簡單重復。至于其他門、窗、檐、額等,也都是一個個依樣葫蘆。這種重復卻是給予這座建筑以其統一性和雄偉氣概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歷史上最突出的一個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宮。從(已被拆除了的)中華門(大明門、大清門)開始就以一間接著一間,重復了又重復的千步廊一口氣排列到天安門。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又是一間間重復著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進去,太和門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為一組的“前三殿”與乾清門和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成為一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異的重復,就更像樂曲中的主題和“變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許多構件和構成部分 (樂句、樂段) 的重復;而東西兩側的廊、廡、樓、門,又是比較低微的,以重復為主但亦有相當變化的“伴奏”。然而整個故宮,它的每一個組群,每一個殿、閣、廊、門,卻全部都是按照明清兩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統一規格、統一形式建造的,連彩畫、雕飾也盡如此,都是無盡的重復。我們完全可以說它們“千篇一律”。
但是,誰能不感到,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時間持續的同時,空間也連續著“流動”。那些殿堂、樓門、廊廡雖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幾步,前瞻后顧,左睇右盼,那整個景色的輪廓、光影,卻都在不斷地改變著,一個接著一個新的畫面出現在周圍,千變萬化。空間與時間、重復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在北京故宮中達到了最高的成就。
“美學大師”系列
《大美至簡 梁思成眼中的古建之美》
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亭臺樓閣、軒榭廊舫
感知中國古建的驚世之美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2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