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參加抗日戰爭僅7個月,部隊就遭到了解散?在中國參加抗戰的美國“飛虎隊”飛行員的月薪,竟然比美軍將領還要高?7個月間擊毀的日本軍機數量究竟是296架還是115架,為何能差出去一倍多?當美國陸軍航空隊來華參加抗日戰爭并接收“飛虎隊”時,面對“編制誘惑”,大部分“飛虎隊”成員為何毫不猶豫地說了NO?對于這一個個歷史問題,或許是時候進行一番解讀了。
“飛虎隊”使用的P-40系列戰斗機
說起“飛虎隊”,可能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其官方名稱為“美國志愿航空隊”,又名“中國空軍美國志愿大隊”,于1941年12月20日首次參與中國戰場上的對日空中作戰。在這里,首先需要講清楚的一件事情是,與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二戰期間于中國開辟的大名鼎鼎的“駝峰航線”、以中國成都等地為基地實施的對日本本土的越洋轟炸,以及以中國本土為基地實施的對日海上運輸線轟炸等正規軍事行動不同,“飛虎隊”在于1942年7月3日解散和部分人員編入美國陸軍航空隊之前,其實并不是什么“正規軍事力量”。
“飛虎隊”創始人陳納德
與之同理,官方名稱為“美國志愿航空隊”的“飛虎隊”,也不應同1942年成立的“美國陸軍航空隊駐華特遣隊”畫上等號。雖然作為“飛虎隊”創始人的陳納德,在美國陸軍航空隊駐華特遣隊成立后,改任該部隊司令,但此時其所指揮的作戰力量性質,也早已同“飛虎隊”有了極大的區別。因此,今天的許多人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將“飛虎隊”的性質和作戰行動,同美國陸軍航空隊駐華特遣隊聯系起來,這其實是一個認知上的誤區。
抗戰時期的中國空軍損失慘重
“飛虎隊”之所以會出現,與抗戰期間中國所面臨的嚴峻的空中戰場態勢息息相關。抗戰爆發后不久,綜合實力遠在日本之下的中國空軍,遭到了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聯合打擊。盡管當時的中國空軍飛行員普遍展現出了英勇無畏的積極作戰精神,但受合格飛行員的數量、裝備規模和地面基礎設施等均極其有限的影響,其仍在全面抗戰爆發約3年后,就基本已無力再戰。
美制P-40戰斗機
此時,自1936年起便在中國空軍擔任教官、抗戰爆發后負責指揮中國空軍對日作戰的美國陸軍航空隊退役軍官陳納德,受命赴美國請求軍事援助。他的游說頗為成功,最終獲得了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支持,羅斯福政府批準中國在《租借法案》框架下,獲得100架美制P-40系列戰斗機,并在1941年4月準許部分美軍預備役軍官、美國陸軍航空隊退役軍人和美國海軍航空兵退役軍人,赴華參加美國志愿航空隊。
日本偷襲珍珠港
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名為“美國志愿航空隊”,并不是說“飛虎隊”成員們是“以無償的方式志愿來中國參加對日作戰”。這是美國政府為了避免國際外交和法律層面的問題、特別是為了避免刺激到在亞洲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而為這支力量披上的一個“官方稱謂外衣”。畢竟,在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之前,盡管美日兩國的外交關系已然十分緊張、甚至是瀕臨開戰,但雙方仍并未向對方宣戰,也沒有實質性的軍事行動,故而羅斯福政府選擇了以“志愿航空隊”的名義向中國提供援助。
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
當然,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羅斯福政府批準“美國志愿航空隊”來華作戰,也并非100%出于“想對中國提供幫助”。在美日關系已達“磨刀霍霍”邊緣的情況下,一支具備一定戰斗力的航空兵部隊,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日本更多的注意力,迫使后者投入和消耗更多的精力與戰爭資源,從而減輕美國所面臨的壓力和風險,這大概也是羅斯福政府的一大戰略考量。
“飛虎隊”的飛行員們
至于說“飛虎隊”成員們的薪水和待遇,或許一些人有過耳聞,“基層飛行員的月收入比同時期的美軍準將和少將還高”,絕不是一句空話。按照國民政府給出的薪資待遇,“飛虎隊”基層飛行員的月薪為600美元、小隊長月薪為650美元、中隊長月薪為700美元,每擊落1架日軍戰機,飛行員便可獲得500美元的額外獎勵。這是個什么概念呢?
二戰時期的美軍飛行員
基本上,二戰時期的美國陸軍航空隊最基層的少尉軍銜戰斗機飛行員,月薪僅為150美元,即便算上各類戰時補貼,每月也只有300多美元的收入。至于說當時在美國本土供職的準將和少將,月薪也只有約600美元,這就已經是那一時期美國各階層中的“高收入人群”了。可想而知,“飛虎隊”成員們在中國作戰的7個月中,賺了多少錢。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支部隊的性質其實更接近于雇傭兵,應該客觀看待并承認這一點。
“飛虎隊”的裝備
不過,與今天的“高薪吸引人才”不同,就連一手打造起“飛虎隊”的陳納德都在自己晚年的回憶錄中承認,“飛虎隊”成立之初,真正具備駕駛P-40戰斗機能力的人,其實只有約10個。其余幾十名被招募的飛行員,基本只是在服役期間駕駛過轟炸機、運輸機、偵察機、艦載魚雷機、艦載俯沖轟炸機等機型,并未接受過嚴格的空戰訓練,一些人甚至存在“夸大和虛報飛行小時數”的現象。
日軍戰機轟炸中國境內目標
正因如此,當“飛虎隊”正式成立后,其并未很快投入作戰行動,而是先在1941年7月于昆明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訓練,目的就是讓那些毫無空戰經驗、甚至連戰斗機都沒開過的飛行員,具備最為基本的空戰技能。直到美日開戰后的1941年12月20日,“飛虎隊”才正式迎來自己的首戰。面對由10架日軍飛機所組成的來襲編隊,“飛虎隊”飛行員們駕駛著P-40戰斗機,一舉擊落了其中的6架日軍戰機,取得了大捷。
日本“零式戰斗機”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與太平洋戰場方向不同,當時的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于中國戰場上的一大“壞習慣”,仍未徹底改正過來,這才在很大程度上被“飛虎隊”狠狠地“刷了幾次經驗”,這個壞習慣就是“不重視對轟炸機的空中護航”。由于中國空軍在抗日戰爭爆發后不久就喪失了大半戰力,使得日軍戰機在實施空襲行動時,鮮少會遭到中方戰斗機的攔截。久而久之,日軍就不再重視以戰斗機為轟炸機提供護航一事。在很多空襲行動中,日軍往往只會出動轟炸機,而不出動戰斗機。在這種情況下,“飛虎隊”自然就在參戰初期打出了多次相當漂亮的戰果。
日本“一式戰斗機”
但當侵華日軍“如夢初醒”,舊日本海軍航空兵開始在中國戰場上部署最為先進的“零”式戰斗機,舊日本陸軍航空兵也開始以性能更加優良的“一式戰斗機”取代已顯老舊的“九七式戰斗機”后,“飛虎隊”再想打出傲人的交換比就沒那么容易了。從1941年12月首戰到1942年7月終戰,“飛虎隊”有記錄的空戰次數共為31次,其宣稱的戰果為“消滅日軍戰機297架,其中空中擊落171架,其余為空襲所取得的戰果”,自身共損失61架飛機,國民政府官方承認的“飛虎隊”戰果數量為296架。
“飛虎隊”飛行員緊急起飛
但從權威航空史和戰史專家在戰后的研究與考證結論來看,通過對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在中國、印度和緬甸的部隊部署規模,以及戰斗記錄和戰損記錄的交叉比對,其得出的結論是“飛虎隊”擊落的日軍飛機總數不會超過115架,自身損失約80架飛機。考慮航空照相槍等拍攝類裝備,在二戰期間的普及程度尚且不高,故飛行員返航后匯報的擊落戰果,與敵方實際損失量存在較大的出入,乃是很常見的事情。
舊日本海軍王牌飛行員巖本徹三
就以有著“零戰虎徹”這一外號的舊日本海軍王牌飛行員巖本徹三為例,其在二戰中的宣稱戰果為“共擊落202架戰機”,但后世研究查證后認為,其真實擊落戰果應該約為80架戰機,二者相差一倍還多。因此,“飛虎隊”的宣稱戰果數字和后世學者查證后給出的戰果數字存在較大差異,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們沒必要認為前者是在作假。
“飛虎隊”成員
而有意思的是,隨著美日正式宣戰,美國沒必要再以“志愿”為名向中國部署正規軍事力量,故有著“飛虎隊”之稱的“美國志愿航空隊”很快就在1942年7月被解散,然后被告知將轉隸于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戰斗機大隊,結果只有5名飛行員和少量地勤人員接受了轉隸,其余人則紛紛“打包回家”。究其原因,正如剛才所說,從飛行員到地勤人員,“飛虎隊”成員們享受到的薪資待遇都要比同時期、同軍銜的美軍現役軍人高得多。一旦轉隸美軍正規部隊,那待遇自然也要降到同其他軍人一樣的合理水平。咱就是說,誰愿意被“降薪”呢?
“飛虎隊”成員
至于說“飛虎隊”參戰7個月所帶來的實際貢獻,對此或許我們應該從兩個角度來看:
一方面,即便是在“飛虎隊”的裝備和人員規模處于巔峰之時,其一次可出動的戰斗機數量也不過就是約30架,基本只夠執行一定程度的防空攔截作戰,很難真正挫敗日軍的空襲行動。尤其是當日本向中國戰場部署“零式戰斗機”和“一式戰斗機”后,它們的綜合性能都超越了“飛虎隊”手中的P-40系列戰斗機,此時的“飛虎隊”已開始處于相對劣勢的狀態,所發揮的實際效能逐步走低。
“飛虎隊”老照片
但另一方面,在當時的中國空軍基本已損失殆盡、日軍掌握著中國戰場制空權的大背景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日軍戰機、甚至能在一些有限的區域內奪回少量制空權的“飛虎隊”,依然對戰爭狀態下的中國軍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這些美國飛行員和戰斗機向外界證明了“日本戰機不是不可戰勝的”,以及“中國并未孤軍奮戰”,這在當年可謂是有著不可忽視的士氣振奮作用,讓許多人堅定了抗日決心。從這個角度來說,“飛虎隊”的象征性意義和歷史價值乃是無可估量的,值得我們尊敬和紀念。這大概就是對這支空中戰力較為公正客觀的評價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