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外長會正如期在馬來西亞舉行,有意思的是,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正努力籌備與中國外長會晤的事。
說起魯比奧,就不得不提到其在與中國相關的議題上,一貫秉持著強硬且對立的立場。在其擔任參議員期間,便以對華態度強硬而著稱,被外界明確貼上了“鷹派”人物的標簽。
2020年,中美關系處于高度緊張狀態。
在此背景下,魯比奧在涉疆、涉港等涉及中國內政的敏感問題上屢屢發聲,甚至刻意炒作所謂的“新疆棉事件”,不遺余力地試圖將中國的內政問題推向國際層面,妄圖借此對中國施加壓力。
魯比奧的行徑自然引發了中方的強烈不滿,中方最終將其列入了制裁名單。
中方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與趙立堅先后對外宣布,對包括魯比奧在內的多名美國相關人員實施制裁。
制裁理由明確且直接,即其存在干涉中國內政的惡劣行為。
中方所采取的制裁措施具體且具有針對性,明確對魯比奧本人及其直系親屬實施入境限制,禁止其進入中國境內,且這一制裁措施至今仍在持續生效。
因此,當魯比奧被提名為特朗普政府新一任國務卿時,外界就擔心起中美關系的走向。
果不其然,在特朗普正式上臺后,魯比奧就向中國施壓,表示不會允許中國大陸武統臺灣,此后在巴拿馬、南海問題上更是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可以說,魯比奧是一個不折不扣“反華人物”。
如今,魯比奧如愿以償在外長會上與王毅外長會晤,或是為特朗普訪華探探情況。
畢竟,中美兩國保持溝通對話對于雙邊關系發展以及全球事務的協同處理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必要性。
然而,當前兩國間緊張對立的外交態勢,已然對雙邊外交溝通與交流產生了實質性的消極影響,阻礙了雙方在諸多議題上的有效互動。在此背景下,兩國外長選擇前往“第三國”舉行會晤,為緩和緊張關系、重啟對話進程提供了一個恰當的契機與臺階。
不過對于中國而言,或許是時候該聊聊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了。
眾所周知,長久以來,臺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中敏感性最強的核心議題。
早在特朗普上臺之際,王毅外長就告訴魯比奧,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事務中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中國的“首要關切與底線”。
對于任何外部勢力妄圖干涉的行徑,中方必將采取堅決有力的反制措施予以回應。
然而美國國務院官方網站早在今年2月份,就刪掉了“不支持臺獨”的表述,與此同時,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挑釁性舉動呈現出愈發密集的態勢。
先是美海軍艦艇長時間穿航臺灣海峽,進行軍事示威;隨后,美日韓三國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再度公然試圖干涉臺灣問題。
其聲明措辭依舊沿襲過往套路,一方面聲稱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另一方面卻鼓噪允許臺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活動”。這種行徑與拜登政府執政時期妄圖歪曲解讀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的錯誤做法一脈相承,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
因此,如果特朗普想要訪華,就應該澄清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否則又有什么誠意來訪華呢?
要知道,中美關系發展至當前這般緊張局面,其責任完全在于美方。美方一系列違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損害中方核心利益的政策舉措,是導致雙邊關系陷入困境的根源。或許,美國政府各級官員有必要對本國的對華政策進行全面、深入的審視與反思,以正視問題、修正錯誤。
如今魯比奧與王毅外長舉行會面,這一場景堪稱一場極具戲劇性的對話,其背景是魯比奧處于中方制裁名單之中,堪稱“制裁者與被制裁者”的特殊會晤。
在這場充滿博弈性質的外交互動里,從實質層面來看,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贏家。
在此情境下,不禁引發思考:你認為魯比奧此次帶有緩和關系意味的“破冰之旅”,最終能否達成預期成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