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豫說過一句話?“真正聰明的人,不會把心里的秤砣全亮出來,話留三分,不是藏奸,是給自己留余地,也給別人留體面。”
老祖宗也早說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話聽著糙,可細想全是理。你看身邊那些吃了虧的,十有八九是管不住嘴——跟剛認識的人掏心窩子,把家里的糟心事抖個干凈;跟人拌嘴時圖一時痛快,把最傷人的話全砸出去;甚至在無關緊要的場合,喋喋不休說個沒完,把自己的底牌、軟肋、盤算全露了底。
結果呢?要么被人抓住把柄,要么被人當笑話看,要么把關系鬧得沒法收場。
說到底,把心里話一股腦倒出來,看著是“實在”,其實是最大的愚蠢。反倒是那些話不多的人,一句頂十句,活得清醒又體面——這才是真的“貴”。
一、言多必失,話滿則溢
《易經》里有句話:“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意思是說,有福氣的人說話少,性子浮躁的人說話多。
你品品,是不是這么回事?跟人剛見面,就把自己的工資、家庭矛盾、對領導的不滿全說出去,看似是“真誠”,其實是給別人遞刀子。人家轉頭就能把這些話當談資,你還傻乎乎以為交了個“知己”。
家里拌嘴也是,本來是小事,非要把陳芝麻爛谷子全翻出來,狠話像潑出去的水,說的時候解氣,說完就收不回了。傷了感情不說,還讓外人看了笑話。老話說“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話一旦說滿了,就像杯子里的水溢出來,最后濕的還是自己的手。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少說話”是護身符。不是不說,是不亂說。該閉嘴的時候閉嘴,比啥都強。
二、留白是智,沉默是金
古人常說:“水深不語,人穩不言?!?深水往往不聲不響,沉穩的人也不會輕易開口。
這不是冷漠,是留白的智慧。你跟朋友鬧了別扭,非要爭個對錯,把所有委屈和不滿全倒出來,看似占了上風,其實把退路堵死了。不如先閉嘴,冷靜下來想想,很多話不說,反而給關系留了轉圜的余地。
跟陌生人打交道更是如此。你說的越多,暴露的弱點就越多。人家問一句“你覺得某某怎么樣”,你就噼里啪啦說一堆壞話,萬一對方跟那人關系好呢?或者轉頭就把你的話傳出去呢?倒不如笑笑說“不太熟,不好評價”,既不得罪人,又顯得有分寸。
有句俗話叫“沉默是金”,真不是唬人的。該沉默的時候沉得住氣,比說一堆漂亮話都管用。話少了,別人猜不透你的深淺,反而不敢輕易怠慢。
三、貴言在質,不在多寡
《論語》里記載孔子子評顏回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意思是顏回跟孔子說話不多,看似木訥,可私下里把道理悟得透透的,一點都不笨。
這就說明,話的價值不在多少,在分量。有的人說半天,東拉西扯沒重點,聽著累;有的人三言兩語,說到點子上,讓人佩服。
你看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很少滔滔不絕。長輩給晚輩提建議,往往就幾句“踏實干活,別耍小聰明”;老板布置任務,一句“這事交給你,我放心”,比說一堆要求更讓人有干勁。
老話說“一語中的,勝過千言萬語”。把心里的話過濾一遍,留下有用的、得體的,少說那些沒用的、傷人的,話自然就金貴了。不是讓你當悶葫蘆,是讓你把話說在刀刃上,這樣的人,走到哪兒都受人尊重。
說到底,人這一輩子,說話是門大學問。把心里話全倒出來,看似痛快,實則是把自己放在了風口浪尖。話少一點,不是懦弱,是清醒;話精一點,不是刻薄,是尊重。
就像釀酒,少說話是發酵,多思考提純純,最后釀出來的,才是讓人回味的醇香。話越少,人越貴,這話,真得記一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