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 年,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打響,漢江南岸的阻擊戰成為決定東線橫城反擊戰能否順利展開的關鍵。第 38 軍和第 50 軍肩負起在西線鉗制敵軍的重任,而鼎蓋山作為 38 軍守衛東側的前沿陣地,成為了敵我雙方激烈爭奪的焦點。
1 月 28 日,美軍一個團在十幾輛坦克的配合下,向鼎蓋山陣地發起猛攻。38 軍將士憑借頑強的意志,當天就擊斃傷敵兵兩百余人。到了 30 日,美軍更是出動 8 架戰機,對鼎蓋山 256.4 高地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連續轟炸。轟炸結束后,敵軍兩個營再次發起猛攻,守衛該陣地的 112 師 334 團 6 連士兵奮勇抵抗,最終令敵軍傷亡超過 110 人,狼狽撤退。在這場慘烈的戰斗中,一位名叫潘天炎的年輕戰士脫穎而出,書寫了一段孤膽英雄的傳奇。
潘天炎出生于湖北枝江市,1949 年參軍入伍,1950 年隨軍赴朝參戰。1951 年時,他年僅 18 歲,身材瘦小,與高大威猛的美軍士兵形成了鮮明對比。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年輕戰士,在戰場上卻展現出了遠超常人的勇氣和膽量。
作戰當天,9 班班長陳希文帶領 7 名戰士守衛前沿的兩個高地。由于敵我兵力懸殊,每個人都必須獨當一面。潘天炎與副班長一起負責一處陣地,可戰斗剛開始不久,副班長就負傷退場,潘天炎便成了孤身一人奮戰。
多次擊退敵軍沖鋒后,潘天炎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策。他將 6 枚手榴彈綁在一起,趁戰斗間隙埋設在工事前方,用帽子掩蓋好,然后用鐵絲將手榴彈連線,再連接上電線引爆機關,自己則潛藏在大青石后,等待敵人上鉤。沒過多久,敵軍果然進入了陷阱區域。潘天炎猛然拉響引線,巨大的爆炸聲瞬間炸毀了一大片敵人。這種 “拉線雷” 相比直接投擲手榴彈,威力更大,敵人也難以躲避,極大地殺傷了敵軍。
潘天炎不僅機智過人,戰場應變能力強,心理素質也十分過硬。之后 9 班接到轉移命令,戰士們先撤,潘天炎本也準備跟隨。可就在這時,他突然腹痛難忍,便讓戰友們先走,自己稍后跟上。在炮火紛飛的前線,子彈和炮彈隨時可能落下,潘天炎卻鎮定自若地在陣地上解決了生理問題,之后絲毫沒有慌亂。
正當敵人發動新一輪進攻時,潘天炎決定不撤離,要孤身一人堅守陣地。他扔出幾個手榴彈,很快就擊退了敵軍。美軍察覺到陣地還有人,開始逐步包圍,但潘天炎毫無畏懼。他深知美軍的戰術,必定是先炮擊再派步兵進攻,于是一邊搶修工事,一邊檢查武器。此時,他發現卡賓槍只剩一發子彈,不過手榴彈還有幾枚,心里盤算著還能堅持一陣。
想到身后的主陣地和先前英勇犧牲的戰友,潘天炎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就在他準備迎戰時,發現 6 名美軍悄悄爬上陣地,顯然是想活捉他。潘天炎靈機一動,高喊:“同志們,敵人上來了,準備好手榴彈!” 美軍雖然聽不懂中文,但對這句熟悉的喊聲早有心理準備,立刻趴在地上不敢動彈。潘天炎趁機繞到敵人身后,憑借一發子彈和兩顆手榴彈,將這 6 名敵兵全部消滅。
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敵軍,他們隨即展開了火力覆蓋轟擊。潘天炎迅速鉆進防炮洞,還笑著感嘆以自己一己之力能換來這么多炮彈,就算犧牲也值了。炮火逐漸平息后,他沖出防炮洞,準備迎接新一輪的戰斗。
美軍發起密集沖鋒,而我軍主陣地的迫擊炮火力提供了支援。潘天炎抓緊時間投擲手榴彈,憑借靈巧的身手左右開弓,抵擋著敵人的多線進攻。一次,敵軍的手榴彈落在了他的腳下,潘天炎眼疾手快,沒有選擇躲避,而是一腳將手榴彈踢回了敵陣,一聲巨響后,敵人倒下了一片,真是藝高膽大!
手榴彈用盡后,潘天炎只能用石頭抵抗。可石頭的殺傷力有限,很快就有 3 名敵兵沖到了陣地。他用最后一發子彈擊倒了一名敵人,然后迅速撿起敵人的卡賓槍,連續開槍擊斃了另外兩名敵人。
就在敵人不斷增援,潘天炎準備拼死一搏時,后方傳來了槍聲,戰友們反撲過來。潘天炎與戰友合力展開反擊,將美軍打得潰不成軍。
這場戰斗,潘天炎憑一己之力擊退了敵軍 9 次沖鋒,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孤膽英雄。他的英勇事跡,展現了志愿軍戰士無畏的犧牲精神和高超的戰斗智慧,也讓人們永遠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中,戰士們為了國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