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這東西,在中國人的交往里總扮演著特殊角色 —— 有時是拉近距離的催化劑,有時是解悶兒的小玩意兒。可這幾年,身邊戒酒的、少喝的人越來越多,酒局都比以前冷清了不少。為啥大家突然不愛碰酒杯了?細琢磨琢磨,背后藏著幾個挺實在的原因。
1、現在的人越來越把身子骨當回事了。
以前吃飯,勸酒的總說 “少喝兩口沒事”,可這幾年,體檢報告成了最好的 “戒酒令”。血壓高了、肝功能異常了、尿酸超標了…… 醫生指著單子一句 “少喝酒”,比啥勸誡都管用。小區里的老王,前陣子體檢查出脂肪肝,當天就把家里的酒全收起來了,現在見人就說:“以前覺得喝暈了舒坦,現在才明白,能跑能跳比啥都強。” 就算沒真戒成,碰杯時也會下意識少倒點,畢竟誰也不想拿健康換那點醉意。
2、能玩的花樣多了,喝酒不再是唯一的消遣。
擱以前,尤其在農村,沒啥別的樂子,幾個人湊一塊,從晌午喝到天黑,醉醺醺地回家是常事。可現在不一樣了 —— 想靜下來,約上朋友泡壺茶,能聊一下午;想活動活動,健身房里擼鐵、公園跑步,出身汗比喝暈了舒服;就算宅家,刷劇、打游戲、拼樂高,照樣能打發時間。鄰居家的小伙子以前總喊著 “不喝透不算完”,現在一到周末就往羽毛球館鉆,他說:“渾身是勁兒沒處使,打球比喝酒痛快多了。” 選擇多了,酒自然就沒那么重要了。
3、查酒駕查得太嚴,開車的人壓根不敢沾酒。
現在誰都知道,方向盤和酒杯不能同時碰。酒駕早就不是小事,輕者扣分罰款、蹲幾天拘留,重了還可能蹲大牢,真出了事故,毀的是好幾個家庭。前陣子小區門口查酒駕,半夜還有警察守著,有個小伙子心存僥幸喝了半瓶啤酒,剛拐過路口就被攔下,駕照吊銷不說,還罰了不少錢。現在飯桌上只要有人開車,別人連勸酒的話都不會說,畢竟 “喝了酒開不了車” 已經成了共識,誰也犯不上冒這個險。
4、手頭緊了,也是酒局變少的一個原因。
這幾年過日子,處處都得算計著來 —— 房貸車貸月月催,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哪樣都得花錢。一瓶好酒幾百上千,一頓酒局下來,小半個月生活費沒了,實在不劃算。以前朋友聚會總說 “不喝貴的沒面子”,現在大家更愿意選實惠的館子,點幾個家常菜,飲料代替酒水,結賬時一算,省下來的錢夠給孩子買兩本輔導書。非必要的酒局能推就推,畢竟錢包癟了,誰也沒心思拼酒量。
5、社會風氣變了,靠喝酒辦事的套路不管用了。
早幾年流行 “酒杯一端,好辦事兒”,飯桌上喝得臉紅脖子粗,好像合同就能簽得順順當當。可現在不一樣了,規章制度卡得嚴,權力都關進了籠子里,就算喝得再多,不合規矩的事照樣辦不成。單位里的老李跑業務幾十年,以前總說 “酒桌是戰場”,現在卻常說:“現在談事靠的是實力,不是酒量,喝多了反而誤事。” 沒必要的酒局少了,大家也樂得清靜。
6、年輕人不愛這一套了。
90 后、00 后步入社會后,把喝酒這事兒看得特別淡。他們覺得,交朋友、拼事業,靠的是真心和能力,不是酒量有多好。同學聚會,點幾瓶飲料、奶茶,照樣聊得熱熱鬧鬧;同事聚餐,有人說 “我不喝酒”,沒人會硬勸,反而覺得 “不勉強” 才是尊重。表弟剛參加工作,部門聚餐時有人勸他 “練練就會喝了”,他直接說:“我靠干活吃飯,不是靠喝酒,您隨意。” 新一代的想法簡單:沒必要為了合群硬灌自己。
說到底,喝酒的人變少,不是啥壞事。這背后是大家更懂惜命了,更會找樂子了,也更明白啥是真重要的 —— 健康、踏實、互相尊重,可比那杯中之物金貴多了。照這勢頭下去,酒或許會慢慢回到它該在的位置:偶爾小酌怡情,而非必須的社交工具。這樣的變化,誰不樂意看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