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近來電商平臺上的熱銷網紅水果“爆炸桃”,就因其布滿裂痕的表皮和“比普通桃子甜5倍”的宣傳標語,迅速抓住了消費者的眼球。
有調查發現,所謂“爆炸桃”并非新品種,實為因品種特性、天氣影響或管理不當導致的裂果,一般被視為瑕疵品,很少在線下渠道銷售。但一些商家將這些裂果放到電商平臺銷售,為其冠以“爆炸桃”的名義,甚至宣稱是“稀有”產品。
不難發現,近年來,很多在網絡上銷售的農產品經過“改名換姓”成為網紅產品,比如“水果胡蘿卜”“水果西藍花”“辣椒芒”“藏烏梨”等。事實上,這些“新產品”“新概念”,很多是相關商家通過夸張的宣傳來制造的噱頭,其真實品質并不像宣傳的那樣“新奇”“高端”,甚至有商家“以次充好”或“對產品進行特殊處理加工”,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流量、提升銷量。
其實,如果認真分辨、深入了解,就能意識到,水果的品質和名稱無關。無論是將瑕疵桃包裝成“爆炸桃”高價銷售,還是把普通梨加工后冒充“藏烏梨”,若實際產品與宣傳的品種、產地等信息不符,很可能涉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警惕這些營銷噱頭背后的消費陷阱,消費者應回歸理性,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商家也絕不能“以次充好”或進行虛假宣傳,否則,面臨的就不僅僅是銷量的下滑,還有監管的重拳。
同時,還得再一次提醒商家,與其在噱頭上大做文章,不如在品質上多下功夫。畢竟,消費者雖然追求新鮮感,但最終留住他們的仍然是產品的品質和真誠的服務。短暫的網絡熱度終將曇花一現,一旦新鮮感過了,那么產品很快就會被市場遺忘,消費者的注意力也會被新的“桃子”所吸引。(中國經濟網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經濟網
更多內容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id:ourcecn)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采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