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女三十好幾了,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對象的事提都不提,我這心里啊,比揣了塊石頭還沉。”現實中,不少父母對子女的婚戀狀況常懷這樣的焦慮。湖州南潯的姜女士便是其中之一,為了讓專注事業的女兒能早日找到歸宿,她悄悄走上了網上相親的路,卻沒料到,這場滿心期待的“牽線”,竟撞上了匪夷所思的騙局。
一、為女相親心切,老母親網上尋緣
在湖州南潯,姜女士的女兒是街坊鄰里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工作勤懇,事業小有成就,唯獨在婚戀問題上始終“不開竅”。眼看女兒過了而立之年,身邊同齡人陸續成家,姜女士的焦慮與日俱增。“不是催她,就是覺得身邊有個人照顧,日子能更踏實。”出于這份樸素的牽掛,姜女士瞞著女兒,在一家婚戀平臺登記了信息,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盼著能為女兒尋得一位靠譜的伴侶。
信息發出沒幾天,一個自稱“劉先生”的人主動聯系了姜女士。對方稱自己是現役軍人,正在外地服役,看到她女兒的信息后很有好感,希望能進一步了解。“現役軍人”的身份讓姜女士心頭一熱,在她看來,這樣的身份意味著踏實、可靠,正是女兒需要的類型。
然而,溝通剛起步,“劉先生”就露出了反常的苗頭。他以“部隊管理嚴格”為由,拒絕添加支付寶、微信等常用聯系方式,反而推薦姜女士下載一款陌生的聊天軟件。盡管心里有些打鼓,但一想到“不能錯過優質對象”,姜女士還是按對方的要求安裝了軟件。為了增加可信度,“劉先生”還發來一張穿著軍裝的證件照,照片上的人看起來沉穩正直,這讓姜女士的顧慮消了大半。
二、“相親”變“追母”?反常舉動藏貓膩
隨著交流深入,姜女士漸漸發現不對勁。這位口口聲聲“對女兒有好感”的“劉先生”,自始至終沒問過女兒的年齡、職業、興趣愛好,反而頻頻打探姜女士的日常起居:“阿姨平時喜歡做什么?”“家里就您和閨女住嗎?”更讓她費解的是,對方竟多次提出要她的個人照片,理由是“將來要是和您女兒成了,總得先過丈母娘這關,想看看阿姨的樣子”。
這樣的說法聽起來蹩腳又牽強,但被“為女兒尋幸福”的念頭裹挾著,姜女士雖有疑惑,卻還是選擇了相信。她甚至開始琢磨:“或許現在的年輕人想法不一樣,覺得先和長輩處好關系更重要?”就在她一步步陷入對方營造的“靠譜”幻象時,一通電話打斷了這詭異的“相親”進程——南潯練市派出所的反詐預警員顧加偉打來電話,語氣嚴肅:“姜女士,您正在遭遇網絡詐騙,千萬別再相信對方了!”
見面后,顧加偉的一句話點醒了姜女士:“相親不問女兒情況,反倒追著要您的照片,這正常嗎?”原來,警方通過大數據監測發現,姜女士與陌生賬號的交流存在明顯詐騙特征——引導下載非正規軟件、刻意規避主流社交平臺、過度打探個人信息,這些都是詐騙分子的典型操作。在民警的耐心講解下,姜女士才幡然醒悟,當即卸載了陌生軟件,并下載了國家反詐中心APP。
三、詐騙套路解析:“套近乎”背后的真實目的
為何詐騙分子放著“相親對象”不問,反而對介紹人“情有獨鐘”?南潯警方的分析揭開了其中的貓膩:這類騙局瞄準的正是父母對子女婚戀的焦慮心理,而索要照片、打探隱私,本質上是為了拉近關系、獲取信任。
“詐騙分子很懂心理博弈。”辦案民警解釋,他們往往會先包裝一個“優質身份”——比如軍人、公務員、企業家等,利用這類身份的“可信度”降低受害者防備。隨后,通過頻繁聯系、關心日常等方式“套近乎”,讓受害者產生“對方很真誠”的錯覺。而索要照片、打聽家庭細節,既是進一步強化“熟悉感”的手段,也是為后續行動鋪路——一旦獲取足夠的個人信息,要么以“急需用錢”“投資獲利”等理由實施詐騙,要么在騙局被識破時,以泄露隱私相要挾,逼迫受害者就范。
在類似案件中,不少父母因“為子女好”的心態,更容易被“優質對象”的光環迷惑,忽略其中的反常細節。就像姜女士,若非警方及時介入,很可能在“為女兒幸福”的執念中,一步步掉入詐騙分子的陷阱。
四、警方提醒:婚戀焦慮別成“詐騙突破口”
姜女士的經歷并非個例。近年來,針對父母為子女相親的詐騙案件時有發生,詐騙分子正是利用了長輩“盼子女成家”的急切心理,以“介紹對象”為幌子實施犯罪。對此,警方特別提醒:
其一,網絡交友、相親需保持警惕,務必通過正規平臺進行,對“軍人”“高知”等身份信息要多方核實,切勿輕信單一渠道的描述。國家相關法規明確,軍人不得擅自以軍人身份在網絡上進行交友、婚戀等活動,凡是以此名義頻繁索要信息、引導轉賬的,多為騙局。
其二,切勿下載非官方認證的陌生軟件,這類軟件往往缺乏安全監管,可能被植入病毒,導致個人信息泄露或手機被遠程操控。日常交流應盡量使用微信、支付寶等主流平臺,便于留存證據。
其三,無論對方以何種理由索要個人照片、家庭住址、銀行卡信息等隱私,都要堅決拒絕。一旦發現對方言行反常——如回避核心問題、過度打探隱私、急于推進關系等,需立即停止聯系,必要時撥打國家反詐熱線96110咨詢。
結語:操心之余,更要擦亮雙眼
可憐天下父母心。姜女士為女兒婚戀操心的心情,道出了無數父母的共同牽掛。但在這份牽掛之外,更需多一份理性與警惕——網絡世界紛繁復雜,看似美好的“緣分”背后,可能藏著精心設計的陷阱。
對父母而言,關心子女婚戀無可厚非,但不必因焦慮而亂了方寸,更不能將“找對象”視為衡量子女幸福的唯一標準。對年輕人來說,也不妨多與父母溝通,讓他們明白“幸福有千萬種模樣”,不必為婚戀過度焦慮。
而面對層出不窮的網絡詐騙,唯有筑牢心理防線,擦亮雙眼,才能讓善意與牽掛不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讓每一份對“幸福”的期盼,都能落在踏實可靠的土地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