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歷史的長河中有不少令人熱血澎湃的宏大故事,更出過許多赫赫有名的豪杰。
這些人中有許多人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連出生和死亡都為人津津樂道。
但有七大典型的陰溝翻船歷史名將,他們本人名聲在外,一生中更是與無數小有名氣或實力相當的人交過手,結果最后卻死在了小人物的手里。
這些小人物或是身邊人,或是被派遣的無名小卒。
這7位歷史名將都是誰?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第一名大家很熟悉,他就是三國時期戰斗能力爆表的張飛。
張飛跟隨劉備打天下以后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惡戰,憑借著一身的好武藝打下了赫赫戰績,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就是長坂坡之戰。
當時劉備等人被曹操率領的五萬精銳騎兵追趕,劉備慌得連自己家人都沒帶走,只給了張飛二十個騎兵為其斷后。
張飛接令后沒有絲毫懼色,先讓人把長坂橋毀壞,然后手握長矛,雙目怒瞪地向對岸大喝“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幾千曹軍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出口應戰,更不敢再前進一步。
按道理來說,張飛就算是三頭六臂,難道幾千人還打不過二十幾個人嗎?更何況這群精銳騎兵里還有曹操手下最強的虎豹騎。
這足以說明張飛“萬人敵”的威名在戰場上有多么令人恐懼。
可就是這樣一個如同戰神一樣的存在,卻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不體恤手下的士兵。
經常因為小事就鞭打他們,長此以往,誰還會一心一意、毫無怨言地跟隨在他左右。
劉備還因此勸過張飛,告誡他這是在給自己埋下禍根。然張飛全然罔顧他人之言,兀自一意孤行。
最后果然被劉備一語成讖,他在睡夢中被自己的兩個部下所殺,對方還取下了他的首級獻給孫權。
“萬人敵”的張飛,竟落得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
第二位歷史名將,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終被身邊人所殺。
他就是喊出流傳千古的名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
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小人物,如果不是因為大雨天延誤了朝廷派給他們的任務,面臨著秦朝嚴酷法令下的斬首,也許陳勝即使到死都是寂寂無名。
可是偏偏命運就是如此,在巨大的生死抉擇下,十分有心氣兒和魄力的陳勝走上了反抗秦王暴政的道路。
他發起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的農民起義運動。
陳勝建立的張楚政權在全國都極其有號召力,各個地方、各種勢力的反秦浪潮都是由此刮起來的,連后來的劉邦、項羽都是受到了它的影響。
照此發展下去,也許之后的楚漢之爭說不定會變成“三王爭霸”。可惜的是,陳勝剛剛稱王就開始有了階級意識。
不僅因為瑣事殺了自己的老家故友,也對曾經追隨的部下漸漸疏遠,身邊根本沒有什么可以交心的親近之人。
起義軍內部諸多矛盾,隨時間推移漸次爆發,陳勝的張楚政權遂陷入孤立之境。
當時陳勝還在做著反秦的努力,結果卻在這時死在了自己的車夫手上。
恐怕在徹底斷氣之前,陳勝都在因此悔恨吧。
第三位歷史名將則是拓跋燾。
與他人不同,他年少之際便在戰場上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甚至還成功登基稱帝,一統北方,結束了十六國統治的大分裂時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梟雄式帝王。
即使登基以后,拓跋燾依舊會多次親自上陣參與前線作戰。他十分擅長指揮與用兵,他的冷靜果決也是軍中的定海神針。
不過可能是因為他殺戮過重,所以晚年以后變得和漢武帝劉徹一樣喜怒無常,經常情緒失控。
不僅他的臣子無緣無故就被他隨意處死,他的兒子也被他自己逼死了。
在拓跋燾身邊伺候的宦官本身就愛在背后煽風點火,他擔心有一天皇帝的怒火有一天燒到自己身上。
于是率先下手,將拓跋燾殺害,令其四十五歲便終結了帝王生涯。
第四位歷史名將同樣死于宦官之手,此人便是大唐驍勇善戰的安祿山。
安祿山不僅十分驍勇,每次都能活捉藩族俘虜,還很會向上經營。
所以一路高升,還受到唐玄宗的寵信,又被楊貴妃收為養子。
此人內心陰險且野心不小,一邊在唐太宗面前曲意諂媚,一邊暗地里籌劃起兵造反。
他治下的軍隊以一敵百,朝廷軍很難成為其對手,果然安史之亂也讓大唐元氣大傷,由盛世落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而在此時安祿山因為病痛的發作脾氣更加古怪,動輒就要對身邊的人用刑鞭打,連身邊的謀士也不放過。
謀士嚴莊忍無可忍之下,在一個夜晚帶著宦官李豬兒進入安祿山帳內,由李豬兒用大刀砍死埋入床下的深洞,死后連安葬之禮都沒有。
雖然安祿山結局慘烈,但也是惡人自有惡果。
梟雄命“倒霉運”
除了以上這幾位因為個人原因死于小人物之手的,還有三位歷史名將的死則是帶點運氣問題了。
首先要說的是孫權的兄長孫策,他年少成名又英年早逝,實在令人唏噓。
孫策十幾歲的時候就名聲在外,引得各路豪杰前來結交投奔,連周瑜都對他十分仰慕。
年紀輕輕的孫策還非常懂得隱忍,也善于用兵作戰。
他能在袁術手下獲得大家的真心尊重,從而順利要回自己的父親的舊部。
又能憑借著兩千人馬在江東一帶為吳國基業打下堅實基礎,這份心志足以成大事。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孫策二十六歲那年,準備北上擴大版圖。吳郡太守許貢之門客,欲為其主復仇。
值孫策出獵時,門客暗箭射之,射中面部,孫策竟傷重不治而亡。
如果孫策沒死,那么接下來的歷史走向還真不好說。差一點改變歷史走向的還有陳友諒之死。
他是朱元璋亂世爭天下的勁敵,而且和陳勝一樣也是農民起義的領袖。
自起義開始,陳友諒一路上可謂是業績輝煌,極大地推動了元朝的滅亡。
反元的同時,陳友諒也格外關注朱元璋一方的勢力。
他幾乎將一半的軍事重心都放在了朱元璋身上,這對朱元璋的天下大業來說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而鄱陽湖大戰,就是決定他們成敗的關鍵性戰役,結果大家都知道自然是朱元璋贏了。
可是過程卻實在充滿戲劇效果。
這一戰陳友諒格外重視,出動了自己全部的兵力,雙方交戰十分激烈,朱元璋險些招架不住。
陳友諒本來勝券在握,以為自己贏定了,可朱元璋總是能死里逃生。
他自己就因為站出來指揮作戰,就被不知道從哪里射來的箭貫穿了頭顱,當場死亡。
如此天下之主落在誰手也就不難定下了,命運到底沒有眷顧陳友諒。
最后一位要講的則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猛將僧格林沁,與曾國蕃的名氣齊平。
僧林格沁征戰多年,在軍事方面的才能亦十分突出。
不僅能生擒太平天國五虎上將的“武鳴雙雄”,還讓英法聯軍吃過敗仗,因此他也被認為是國家的頂梁柱。
可是即使他的榮譽如此之高,也并沒有變得自視甚高、藐視他人,反而對底層百姓與手下的士兵都極其愛戴。
所以他在百姓與軍隊之中都頗受敬重愛戴,兩任帝王也都十分看重他。
太平軍以后,長江以北有一股反清勢力被稱為“捻軍”,同樣是農民起義,因為僧林格沁在這方面很有經驗,所以朝廷派他前去鎮壓。
本以為是十拿九穩的事,誰知道僧林格沁與他的軍隊不小心被對方包圍,慌亂之中墜下馬來,對方的一個小兵趁機上前將其斬殺,一代名將就這樣死了。
所以說,有的時候真是時也命也。
參考資料:
1、典籍里的鄭州丨陳勝:農民起義第一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振聾發聵——正觀新聞2023-07-21 17:20
2、學者新證:劉備和諸葛亮是張飛遇刺的幕后元兇——中國新聞網2010年12月1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