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國時期的魏延,千百年來,均存在兩個方面的爭議,大多數人認為,他不僅是個奸臣,還是個賊子,也有歷史學者認為,魏延是個忠臣,只是因為政治頭腦差點。因為兩個方面的爭議,而讓魏延這個人物延續至今,也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這便是歷史的魅力。
關于魏延是個賊子,最為著名的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不得不退守北方。在這一歷史時期,孫權與劉備暗中爭奪荊州諸郡,于是,劉備命趙云、張飛,分別攻克零陵、桂陽、武陵三郡。關羽輕視黃忠,帶五百校刀手殺奔長沙郡。結果,與黃忠大戰,打成平手,幾戰下來,先是關羽不殺馬失前蹄的黃忠,后是黃忠不射殺關羽。長沙太守韓玄大怒,說黃忠通敵,欲斬殺黃忠。這時候,魏延造反,殺了太守韓玄,救了黃忠,獻了長沙。此舉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是背主謀逆之人,將來一定是蜀國的禍患,就要殺了魏延,以示威懾。劉備及時相勸,才保全了魏延一條性命。諸葛亮之所以要斬殺魏延,給我們留下了響當當的理由,此人腦后長有反骨。
而歷史的魏延真是這樣投奔劉備的嗎?
據《三國志·魏延傳》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魏延自己組建了部隊,隨先主(劉備)入蜀,立有數次戰功,被劉備封為牙門將軍。也就是說,劉備入蜀前,魏延并沒有真正地歸順于劉備,軍隊呢?是自己的。“部曲”一詞,古指私兵,是由家丁家仆組建的軍隊。也就是說,在劉備進入蜀地的這一過程中,魏延用私兵幫助了劉備,打了不少戰役,立下不少戰功,之后,才正式歸順劉備,封為牙門將軍。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后來各朝各代以此為基礎,到了清朝已發展為九品十八級。按品級,牙門將軍屬于五品。
那么,黃忠又是怎么樣來到劉備身邊的呢?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還沒有形成的那一歷史時期,長沙郡屬于荊州管轄,而長沙郡下面又分為多個縣。黃忠在那一歷史時期,并不是長沙的守將,而是在長沙郡下屬的攸縣。在攸縣,他并不會有什么作為,更沒有決定自己的命運的權力。長沙郡屬誰,他們只能跟著屬誰。據《三國志·黃忠傳》載: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及曹公克荊州,假行裨將軍,仍就故任,統屬長沙太守韓玄。也就是說,黃忠在劉表當政時,為中郎將,到了曹操占領荊州時,為裨將軍。中郎將,雖是雜號將軍,卻是正兒八經的將軍,裨將軍屬于雜號將軍之末,按現在的說法是,屬于大校這一個級別。長沙郡,關羽與黃忠并沒有大戰,如果有大戰,《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與《三國志·蜀書·黃忠傳》會有記載。對于長沙郡,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有個記載: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也就是說,劉備征得長沙郡時,太守韓玄并沒有死,而是歸降了,黃忠因此屬于了劉備。
那么,黃忠又是怎么得到劉備重用的呢?
“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隨從入蜀。”從這可以看出,劉備收復長沙這一時期,并不重視黃忠,以“委質”之身“隨從入蜀”,后來,“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到了葭萌,劉備命黃忠攻打劉璋,黃忠常常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勇猛剛毅為三軍之冠。為此,后來益州平定后,黃忠被劉備封為討虜將軍。討虜將軍為雜號將軍之一,按后來的品級屬于七品。從而可以看出,劉備益州平定后,黃忠的官品比魏延低。
很顯然,魏延殺韓玄,救黃忠,獻長沙,只是來自《三國演義》的說法,這個故事是羅貫中虛構的。那么這個故事的藍本來自于哪呢?
眾所周知,魏延在蜀國有個死敵,叫楊儀,最后也死在楊儀手里,還滅了魏延三族。據《三國志·楊儀傳》載:“楊儀,字威公,襄陽人。建安年間,他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離傅群前往投奔襄陽太守關羽。關羽任命他為功曹,派他為信使西行去見劉備。”不錯,這個故事的藍本來自于魏延一生的政敵楊儀。事情就是這么可笑,當我們走進歷史,仔細探秘的時候,才知道,這個謊言被我們傳播了一千多年。
從而,對劉備當年重用魏延的舉動,我們就不難理解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都以為漢中太守非張飛莫屬,哪想到劉備任命魏延漢中太守,舉軍震驚。為此,劉備為了讓人誠服,專門對魏延來了一場答辯,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魏延之死,還有一個人物我們無法回避,那就是諸葛亮。
在魏延任漢中太守時,諸葛亮是什么地位?諸葛亮原為軍師中郎將,劉備成都平定后,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按品級,這個職位限于五品與四品之間的一個官位,屬于雜號將軍之一,也有一種說法,諸葛亮這個署左將軍府事,有代行劉備的權力,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劉備的“秘書長”。趙云這一時期從牙門將軍加封為翊軍將軍,此名號為劉備獨創,有左膀右臂之意,問題是翊軍將軍還是雜號將軍,按后來的品級還是屬于五品,也就是說諸葛亮與趙云在這一時期的官位旗鼓相當。劉備平定成都后不久,進位漢中王,而魏延受領漢中太守,被劉備加封為鎮北將軍。鎮北將軍為名號將軍,可稱二品大員,與關羽、張飛的地位不相上下。
因此,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諸葛亮才會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因為那一歷史時期,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尚書令只有行政權力,沒有兵權,加護軍將軍就有了調動軍隊的權力,行政級別要比諸葛亮高很多。
劉備死時,法正早已不在人世,托孤于諸葛亮與李嚴,這樣才能團結蜀國的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荊州集團的三大集團。可以說,諸葛亮從一個五品官突然爬到了宰相的地位,自然形成了魏延很難把諸葛亮看在眼里的政治格局。這么一看,那年秋天,諸葛亮病重于北伐途中,不久于人世,蜀國上下均認為,魏延將接管諸葛亮的權力,結果諸葛亮背著魏延,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度,作出“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的命令。因此埋下禍根,或者說是諸葛亮有意置魏延于死地。結果,諸葛亮死后,魏延獲知諸葛亮的安排,大怒,“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
悲劇從這開始了,果然,楊儀等人丟下魏延,領著大軍先走了,還燒毀所過地方的所有的棧道。魏延、楊儀各自上表控告對方叛變,一日之內,文書都傳遞到朝廷。在楊儀晝夜兼行時,魏延也隨后到了,并先占領了行進途中的南谷口,派兵阻擊楊儀。很自然,楊儀握著諸葛亮靈柩這把尚方寶劍,魏延是理虧的。楊儀派王平阻擊魏延,經過王平的斥責,魏延的軍隊自動解散了,只剩下魏延與兒子幾個人逃往漢中,在途中,馬岱授楊儀之命追殺,砍下了魏延的腦袋。馬岱把魏延首級交給楊儀時,楊儀踩著魏延的腦袋,猛踩猛跺,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還誅殺了魏延三族。
楊儀率軍回成都后,自認為有功,不甘官位下于蔣琬,說出“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的話。費祎向后主密陳楊儀之言,楊儀本是背主經關羽引薦來的,后主一聽,大怒,貶楊儀到漢嘉郡為庶民,最終被逼得走投無路,自刎而死。這時候,后主派蔣琬查魏延之事,查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也就是說,魏延并沒有楊儀他們所說的反叛投敵之罪,這個罪名是被楊儀等人誣陷的,魏延只是要殺了楊儀。因此,蜀漢朝廷這時就已為魏延平了反。
人不可能多生一根叫“反骨”的骨頭來,魏延也不例外,魏延的投敵叛國早在蜀漢時期就已平反,那魏延這個亂臣賊子形象,怎么會被我們傳播一千年多年?
我以為,魏延在劉備手里身居高位,順風順水,到了蜀漢諸葛亮時代,為了蜀國的大局,為了支持諸葛亮的工作,不得不忍辱負重,最后忍到諸葛亮都無法向魏延交差。諸葛亮臨死之際,只得設計了這一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的臭棋。魏延死后一千多年,是為了我們這個民族需要諸葛亮這樣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藝術形象,就不得不樹立魏延這樣一個下場凄慘的“反叛者”形象,來娛樂自己,警告世人。
轉自《當代作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