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老君傳他《太平經》
《太平經》是道教創立后的第一部重要道經,內容博大精深。據傳,此經由太上老君親授于吉,在道教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張角正是依托此書,創立了太平道,并最終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黃巾大起義。
《太平青領書》則是道教初創時期的首部道書,與《太平經》和《道德經》的注解《老子想爾注》一同被視為道教早期的核心經典?!短浇洝废到y性地闡述了“道”的教理、教義及方術,對道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宗教信仰方面,該書繼承了商、周時期對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并融合了戰國以后的神仙思想,堅信仙真、仙境的存在,認為人通過學道積德,可以修煉成為長生不老的仙人。
《太平經》的問世頗具傳奇色彩,相傳太上老君現身于山東瑯琊郡的曲陽淵,將此經傳授給于吉。然而,普遍認為這部道經是于吉匯集整理了眾多道經,并親自編撰部分內容而成。
在《三國演義》中,于吉被描繪成一位妖道,江東小霸王孫策視其以妖術惑亂人心,欲除之而后快。然而,于吉神通廣大,最終竟將孫策活活氣死。據史料記載,張角正是從于吉處獲得《太平經》,借此創立了太平教,并率領教眾發動了震驚天下的黃巾起義。
于吉,山東瑯琊人士,當地民間流傳著他學道的傳奇故事。相傳,于吉年輕時全身長滿瘡癩,遍尋名醫、嘗試百藥,終未能治愈,耗費十年光陰,瘡癩依舊。他全身流膿,惡臭難聞,眾人避之不及,目光中滿是鄙夷與厭惡。身心雙重折磨,令他苦不堪言。
一日,于吉前往市場購藥,偶遇一位名為帛和的賣藥老翁。于吉詢問其能否治療自己的頑疾。老翁審視他滿頭滿臉的瘡癩,沉聲道:“此癥頑固,難以醫治,但我有一法可試。若真心求治,明晨雞鳴第一聲時,至城外大橋木蘭樹下等我,我傳授你此法?!?/p>
于吉聞言大喜,多年沉疴有望得愈,激動得徹夜難眠。次日拂曉,雞鳴之際,他匆匆趕至約定的木蘭樹下。
然而,帛和早已等候多時。見于吉惶恐走近,老翁劈頭責問:“你難道不想治愈惡疾?為何還讓我久等?明日子時,再來此處尋我!”言罷,憤然離去。
于吉愣怔良久,滿腔熱情驟然消散,細思老翁之言,似有道理,遂垂頭喪氣而歸。當日,他心神不寧,期盼夜幕降臨。終至日落,心想反正難眠,不如提前赴約,便早早出城,整夜守候。熬至深夜,聽聞腳步聲,正是帛和,于吉慶幸不已,急忙上前拜見。
帛和見于吉守信,欣然道:“年輕人理當如此!”隨即取出兩卷以白素絹裝裱的經書,言道:“我將傳授你這兩卷素書,回去后仔細研讀,依書中法門修行,不僅能治愈頑疾,還可長生不老。”最后,帛和叮囑:“歸家后重抄經書,湊足一百五十卷。今后遇貧苦之人,當懷仁慈之心,盡力救助。”
于吉銘記帛和教誨,認真抄錄經書,潛心研讀,勤勉修煉。不久,頑疾竟奇跡般痊愈。自此,于吉專事為他人治病消災,廣受贊譽。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戰亂頻仍,于吉為避亂世,隱居吳郡的太平山。他在山中潛心修煉多年,道術愈發精深。于吉對太平山情有獨鐘,遂將所著道經命名為《太平經》。
據史料記載,此后于吉常往返于吳郡一帶。他在當地筑起一座精舍,致力于宗教活動,平日里喜好焚香誦經,并制符水為百姓療疾。吳郡民眾大多對他深信不疑。
當時,吳郡隸屬江東霸主孫策的勢力范圍。某次,孫策在吳郡城門的角樓上設宴款待麾下文武及賓客。正當眾人暢飲之際,突生騷動,席間文武賓客紛紛離座,奔下城樓,向一位身著華服者行禮,禮賓官無力阻攔,原本熱鬧的宴席瞬間冷清。孫策大感掃興,怒目向下望去,發現引發騷動的竟是于吉。只見他身著華服,手拄一支名為“仙人鏵”的拐杖,杖上懸掛一漆飾精美的小盒。老神仙出行,途經城門樓,百姓認出,爭相上前施禮,一時街市為之阻塞。
孫策立即下令逮捕于吉。消息傳開后,孫策手下的官員家屬紛紛求見孫策的母親吳夫人,懇請她出面營救于吉。吳夫人對孫策勸說道:“于先生曾為軍隊祈福,照顧將士,不宜殺他。”然而,孫策反駁道:“此妖道擅長幻術,迷惑人心,竟使諸將不顧君臣之禮,紛紛離我而去城門樓拜見他,實乃心腹大患,不可不除。”諸將聯名上書為于吉求情,但于吉越是深得人心,孫策越是不肯赦免。
孫策對諸將言道:“昔日南陽張津擔任交州刺史,忘卻圣人教誨,廢除漢法,頭裹紅帕,焚香彈琴,誦讀異端書籍,自稱有助教化,最終卻被南夷所殺。此類行徑毫無益處,諸君尚未醒悟。如今這妖道之名已列入鬼錄,無需再浪費紙筆?!毖援叄瑢O策催促劊子手將于吉推出斬首,首級懸于鬧市。
然而,于吉的信徒們堅信于吉未死,聲稱他已尸解成仙,紛紛在于吉首級下祭祀祈福。
孫策誅殺于吉,主要因其觸犯了孫策的權威,但于吉罪不至死。加之于吉當時已百歲高齡,按漢朝慣例,如此人瑞理應受到皇帝的尊重。孫策不顧眾人勸阻執意殺之,此舉與其后英年早逝不無關系。
據史書記載:許貢的門人為報主人之仇,伺機行刺孫策,致其身受重傷。醫生雖言可愈,但需靜養百日,不可妄動。孫策素以俊秀著稱,乃當世美男,對此亦頗自矜。此次傷及面容,養傷期間,他曾對鏡自照,對左右嘆道:“面容既毀,豈能再圖功業?”言罷,憤而拍案,傷勢加劇,是夜竟不治而亡。
然而,道經中另有記載,認為孫策之死實因于吉所致。于吉被孫策所殺后,孫策每每獨坐,便覺于吉身影相隨,心中惶恐,言行舉止屢失常態。待傷勢稍愈,再對鏡自照,忽見鏡中映出于吉面容,揉眼再看,卻又無蹤。此類怪事頻發,孫策深受驚擾,終至摔鏡狂呼,傷口崩裂,遂命歸黃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