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網消息,吉隆坡的空氣里彌漫著不同尋常的緊張感。2025年7月11日下午,在東盟外長會密集的日程間隙,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手終于握在了一起。這是自今年1月魯比奧就任以來,中美兩國外長的首次面對面會談。鎂光燈閃爍的背后,是五年前埋下的伏筆——2020年7月13日和8月10日,時任參議員的魯比奧因涉疆、涉港問題上的惡劣言行,被中方兩度點名制裁。如今身份轉換,這位被中國拒之門外的美國最高外交官,不得不在第三國馬來西亞的土地上,爭取這場來之不易的對話。
魯比奧的迫切背后,藏著美國難以啟齒的軟肋。四個月前,中國針對特朗普政府所謂“對等關稅”的反制措施精準發力,收緊了對稀土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這一招直擊美國軍工命脈——一架F-35戰斗機需要消耗超過400斤高純度稀土,而中國掌握著全球最頂尖的99%純度提純技術。盡管財長貝森特通過兩次談判為中國民用稀土輸美撕開一道口子,但軍用領域依舊被牢牢卡住。當貝森特在華盛頓展示“鴿派”外交成果時,以對華強硬著稱的“鷹派”魯比奧顯然需要自己的政績籌碼。這場吉隆坡會晤,成為他向特朗普證明價值的關鍵考場。
魯比奧(資料圖)
諷刺的是,就在魯比奧啟程飛往亞洲的前三天,特朗普親手給他的外交行囊塞滿了荊棘。7月7日至9日,白宮接連向14個國家發出加征關稅的信函:馬來西亞、日本、韓國被課以25%稅率,印尼承受32%,泰柬兩國高達36%,老撾和緬甸更是面臨40%的重稅。這些國家恰恰是東盟外長會的主要參與方。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會場直言全球貿易正遭“武器化”,斥責這是“強權擾亂公理”的時代。日本外相巖屋毅呼吁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發言,更像是投向美國的軟性抗議。原本計劃訪問日韓的魯比奧,最終臨時取消行程,這背后無疑是兩國在關稅重壓下拒絕妥協的姿態所致。他試圖聚焦地區安全的設想,還未開場就被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砸得粉碎。
正是在這層層疊疊的矛盾中,王毅與魯比奧的握手被賦予遠超雙邊關系的象征意義。它延續了6月中美元首通話積蓄的對話動能,為特朗普可能于9月訪華甚至出席中國“九三閱兵”的潛在行程鋪設軌道。當俄烏戰場硝煙未散,魯比奧同期還要在吉隆坡約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之際,中美之間的這場接觸更牽動著大國關系的微妙平衡。年初王毅應約通話時那句意味深長的提醒——“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希望你好自為之”——此刻仿佛懸在會談桌上方,成為無聲的注腳。
魯比奧(資料圖)
王毅的會見姿態,折射出中國外交的務實與定力。面對這位特殊背景的美國國務卿,中方既未因場合變化而軟化立場,也沒有因歷史制裁關閉對話窗口。這種審慎而精準的拿捏,在特朗普政府四面揮舞關稅大棒的背景下更顯珍貴。對魯比奧個人而言,這是突破外交困局的破冰嘗試;對美國而言,則是解決稀土斷供危機的關鍵一搏;而對動蕩的世界經濟而言,這場在貿易戰硝煙中艱難開啟的對話,至少保留了一線戰略穩定的微光。
值得玩味的是會談時機。就在同一周,美國宣布恢復向烏克蘭輸送155毫米炮彈和多管火箭炮,特朗普本人更被曝光曾揚言“轟炸莫斯科”的錄音。當美國在歐亞大陸兩端同時點燃火藥桶時,中國選擇在吉隆坡架設一座臨時橋梁。這座橋未必能化解所有分歧,但至少證明在最需要溝通的時刻,總有人要承擔起大國的責任。
魯比奧(資料圖)
當全球鏡頭記錄下王毅與魯比奧握手的瞬間,這場會晤已不再屬于兩個外交官的個人日程。它成為多極化時代的一個切片——當特朗普用關稅在盟友背上扎刀時,中國用沉穩的外交節奏證明:真正的全球影響力不在于制造威懾,而在于如何在風暴中維系對話的可能。吉隆坡的會議室里沒有奇跡,但每一分鐘的交談都在重塑未來大國博弈的邊界。歷史終將記住2025年仲夏的這次握手,不僅因為它的來之不易,更因為它發生在世界最需要清醒聲音的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