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文化作者:泡海椒
導讀:
√ 老南京川菜概說
√ 南京外幫菜前情
√ 蜀峽飯店之歷程
√ 南京川幫之崛起
注:文末附有三十年代初,蜀峽帶領大小川菜館在報紙上刊登的集體廣告,其陣仗縱使放到今日,也不多見,足令吾川菜業同仁為之鼓舞。
(一)老南京川菜概說
川菜登陸南京市面,要比在上海和北京來得晚一些。
民元初,上海出現式式軒酒館,是年冬,北京誕生瑞記飯莊,由此拉開兩地川菜序幕。歷十余年發展,至二十年代中,兩地川菜事業同時迎來第一個高峰,川館林立,川廚爭雄,名店名師遐邇著聞,名菜名點膾炙人口,一躍而為當地飲食界舉足輕重的幫口。
而在南京,直到國民政府奠都后,才有川菜館現身,較前述兩地晚了15年之久。即便如此,南京的川菜聲勢,不但不輸上海、北京,就是同川菜大本營成都、重慶相比,也毫不示弱。
下列數據,由筆者不完全統計所得,以見老南京川菜局面之一斑。
自1927年至1949年,南京有名可考的川菜館達82家,包括以筵席宴會為主的大餐館,如蜀峽、浣花、皇后、益州等;以零餐便飯為主的小吃館,如約而精、豆花村、新民、桃園等;以面食點心為主的面食店,如富華春、菜羹香、經濟、順興園等;以及標榜火鍋的四川毛肚大王、怡樂園、巴山、五味和諸館。
同時,兼營川菜者有13家,其中不乏大名鼎鼎之輩,如綜合型的中央飯店、國際飯店、環球飯店,主打粵菜的安樂酒店、世界大飯店,本幫老字號金陵春,浙紹幫的六華春,以西餐著稱的擷英、金陵咖啡館、小巴黎、好萊塢等,都曾應市場需要經營過川菜。
此外,尚有9家經營川味特產的食品商店,有的制售四川泡菜、大頭菜、銃辣菜、川式豆豉、豆瓣醬、川味香腸臘肉、銀耳山貨之類,如川香遠、峨眉、蜀豐等店,有的還附設有小食部或茶廳,兼辦豆花、茶點、面食之類,如成渝商店、川產商店等。
綜上合計,民國中后期22年間,南京涉足川味菜點的商家,至少有104家。再看成立時間,除1938至1945年的8年為新增空白期,其余每年都有新的川菜經營者出現,相當于開辦104家只用了14年,這樣的頻次在當時是相當驚人的,成渝以外,無出其右。
(二)南京外幫菜前情
川菜相對于南京本地風味,屬外幫菜,而南京有外幫菜館,實始于清末金陵設關。
1899年南京開埠報道
下關碼頭舊影
早在1858年,《天津條約》議定南京為通商口岸,因其地為太平軍所據,未能實行。直至1899年5月1日,金陵關才舉行開關儀式,正式宣布設為商埠。嗣后,西餐隨洋船、洋人、洋貨入寧。
1900年,時任護軍統領的楊境巖軍門,為款接外賓,集股創辦金陵春公司,于貢院前開設金陵春番菜館,派胡賓秋經理,為南京西餐館之先。1903年,江南第一樓設于下關江邊,繼起者有悅生公司、東惠春、潤昌、永和、江南春、涵萬樓、金陵村等。各家雖以番菜為號召,但均兼售中餐,有的還設有茶館、煙室,甚至在明令禁止下,仍恣意代客招妓。這種中西合璧的經營方式,對后來南京菜館業影響頗深。
當時的中餐館,統稱華菜館或中菜館,多由南京、蘇州、揚州、鎮江、無錫、徽州等地人操辦。1909年,名店有問柳、琳瑯新館、三柳居、大興樓、斌園、新太和館、清飲樓等。1914年,繼增長松園、長松東號、海洞春、老萬全、文明雅集等。若以食俗而論,各家皆可稱江南風味,故內部或有商幫之別,而于外則尚無風味細分。
1916年以后,南京中餐館才又有了些新氣象,先是北京幫在府東街開山東館,其后廣東幫在下關二馬路設粵華樓,又于姚家巷口置群樂樓,業界始有南北兩幫。原來籠統的江南風味,內部也開始細分,至1926年,市面已有京蘇館(指南京館,亦稱本地館)、揚州館、蘇錫館、浙紹館、徽州館、京館(指北京館)、廣東館及西餐館、教門館、素菜館之分,久華樓、老萬全、魁星園、無錫館、百利等家即各幫代表。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各界人士匯集金陵,機關林立,人口驟增,大小菜館應時而起,不僅數量遠多于前,風味亦日趨豐富,續添湘、閩、津、豫、川、滇、黔等各省菜館。
(三)蜀峽飯店之歷程
南京首批川菜館,創于1927年底至1928年初。現知第一家為民生餐室,店設成賢街。其后,又有鼓樓黃泥崗的四川民眾食堂,碑亭巷的農家味川菜館,皆屬小吃館。或因規模有限,又偏居城北,三家館子并未造起太大聲勢。
蜀峽飯店廣告
1928年地圖上的青年會——蜀峽店址
1928年3月27日,蜀峽飯店在府東街正式開幕,南京川菜館才算有了第一個扛把子。相較民初上海、北京川菜先驅的古色古香,南京的蜀峽則處處透露著新鮮氣息。
一是名號新。飯店一詞,原是對西式旅館的稱呼,尤指同時提供食宿綜合服務的大型旅館(我國自古也有飯店一說,但內涵與近代飯店不一)。此前的南京,惟英商百利、南京花園等以飯店稱,且各家都以旅館為主要。蜀峽為一大餐館,只做飲食,并無住宿等業務,以飯店綴名,至少在南京可稱先行者之一。
二是選址新。蜀峽店址并非獨立門店,而是附設于府東街青年會——全名南京基督教青年會(碑亭巷另有女青年會),在教會場所開川菜館,這是前所未有的。南京青年會萌芽于1909年,1912年在王正廷、唐紹儀、曹復賡、馬伯援等人支持下正式成立,會址初設花牌樓,孫中山曾捐助3000元作為開辦經費,并出席成立儀式。1925年,該會又于府東街繁盛地段新建會所,翌年建成遷入。
蜀峽開幕時,房屋尚新,倚青年會營業,優勢得天獨厚。一方面,該會所在的府東街,后改建中華路,自古為金陵南北要沖,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另一方面,當時青年會會員逾千人,時常往來會所間,僅此人流量便相當可觀。何況會員中尚有各方要員,人脈寬泛,交際頻繁。會所周邊更遍布機關、會館、銀行、學校,客源極富。蜀峽此舉,想必不是無心插柳。
青年會花牌樓舊址
1912年孫中山出席青年會成立儀式
青年會新會所
三是組織新。蜀峽由多方合辦,既有方致和等川籍人士,又有張如山等南京業界老手,且幕后另有某實權人物(筆者僅握孤證,暫不貿然列出)。川菜館由四川人牽頭,于廚師招募、原料供應、出品把控自有得月先機。而南京資深業者加盟,對蜀峽乃至川菜在南京本地化經營,更有極大推動,張如山后來就參辦都益處、西南酒家兩大川菜館。
四是模式新。此前,筆者曾談到早年川菜館的經營模式,有專門、主營、兼營幾種,主營模式中,店家常以川菜為主,間或兼營其他地方風味菜點。但蜀峽主營川菜的同時,竟兼營西餐,再開業界先河。這一做派,從近代南京菜館業的角度看,是對清末中西合璧的繼承,蜀峽模式后被一些大川館沿用,又稱得上是一種發揚。
天時、地利、人和俱備,蜀峽的經營者進而決定走高價路線,把普通席定在二十元左右,較一般菜館的高檔席仍勝一籌。全新的蜀峽立于金陵城中,令人耳目一新。時值新都初定,那些激蕩著新思潮,開創著新局面,又有消費能力先生女士們,不僅沒有望高價而卻步,反而對其拋撒出巨大熱情。
蜀峽甫一開幕,便迎來滿座高朋,李登輝、張伯苓、曾熙、譚延闿、邵力子、胡漢民、戴季陶、孫科、王正廷、邢士廉、王樹翰、何應欽、韓復榘、石友三、許世英等人先后造訪,使得蜀峽名聲大震,門庭若市。兩年后,原有場地已不敷應用,遂另擇新址以擴充經營。
1930年3月14日,蜀峽飯店遷至新街口糖坊橋43號營業,新店設施更齊備,裝飾更堂皇,服務更周全。內設新式禮堂,可承辦大型會議、婚禮。大小包房數十間,能同時舉行多場宴會,房間不僅精美,還備有化妝物品與四時花果,可謂細致入微。至于廚上,則仍由四川名師主理,細心研究,調和食品,中西大菜,應有盡有。
三十年代初新街口鳥瞰
1930年地圖上的糖坊橋——蜀峽店址
糖坊橋在新街口東北隅,毗鄰新都建設中心,巍樓聳立,銀行聚集,更具現代氣息。此時的蜀峽,也更具大家風范,常承辦各種全國性大會、新聞發布會及各類團體聚會,夜以繼日迎送各地來賓。汪東、仇鰲、蔡元培、羅家倫、賀耀祖、曲吉尼瑪、徐悲鴻、徐志摩、朱培德等人都曾在此落足,黃侃、邵元沖更多次光臨,陳調元竟因垂涎蜀峽的炒菠菜、燒粉絲兩菜,直由安樂酒家轉戰于此。
1930年7月20日,四川旅京同鄉會在蜀峽飯店正式成立,數百名川籍同鄉濟濟一堂,同敘鄉情,共謀發展。該會由前南京全蜀會館改組而成,向為川人交流互助的重要組織,此番承辦成立大會,一舉奠定了蜀峽在南京川幫中的地位。
1931年中,蜀峽飯店面向社會公開招股,組織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增加資本,自建三層洋樓,進一步擴充營業,并舉郭仕魯任經理。是年底,上海蜀峽飯店在三馬路開業,這是南京川菜又一重要時刻。三十年代,上海川菜對南京影響巨大,名店、名廚輸出極為頻繁,而蜀峽由寧至滬,是為南京川菜異地擴張之發端。
1933年秋,蜀峽由盛而衰,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糖坊橋一帶市政建設,蜀峽陷入土地糾紛,影響經營;二是浣花、益州、皇后等新一批川菜館崛起,蜀峽失去一家獨大的優勢,生意漸落;三是資金既不足,債務亦沉重,而蜀峽收購天天酒家失敗,引發官司,雪上加霜。是年冬,蜀峽飯店宣告歇業,翌年被法院查封,以抵償債務。
(四)南京川幫之崛起
蜀峽飯店謝幕,南京川菜館卻因之而崛起。
1929年初,當蜀峽方興未艾之際,川菜筵席漸為新都仕女青睞,早期開設的民生餐室與農家味,因未能及時調整策略,不久便推盤他人。但四川民眾食堂,卻乘著蜀峽掀起的聲浪,由專攻小吃轉而進軍筵席,并大獲成功,后一直持續經營到抗戰前夕。
1929年夏至1933年夏,在蜀峽鼎盛之時,一大批川菜館順勢興起,五東、西南、又益處、新生活、峨嵋、都益處、小進步、昆侖、蜀南、豆花村、新都、鄉味齋、浣花、益州、皇后、約而精、隨園、春風小啜樓、碧峽村、浴春江……大小30余家川菜館遍布全城,并形成中山路、夫子廟、黃泥崗三個相對集中地帶。
三十年代初,日賊犯華,社會上下,節衣縮食,共赴國難。蜀峽飯店提倡經濟小吃,推出廉價客飯,并免除加一、小賬、茶飯等額外收費,這些舉措得到大小川館紛紛響應,各盡己所能及之力。
四五年間,南京川幫已初露鋒芒,即將迎來群雄逐鹿的時代。
蜀峽提倡經濟小吃
三十年代初川菜館集體廣告
本文系“消失的川菜名店——老南京川菜館”系列之一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須經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泡海椒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