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從街頭巷尾飄來的牛油火鍋香,到夜市里滋滋冒油的燒烤攤,曾幾何時,“重油重辣” 是餐桌上的絕對主角,用濃烈的風味點燃著人們的味蕾。
但如今,當健康成為生活的關鍵詞,當“少油少鹽少糖” 從口號變成日常選擇,餐飲江湖正在悄然改寫規則 。
一場從“重味刺激”到“輕油本味”的轉向,正帶著清爽的氣息撲面而來。
01■
餐飲品類正在
從“重油重辣”回歸“輕油本味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川渝口味盛行,“重油重辣” 的麻辣味穩坐大眾歡迎口味的頭把交椅。
2019 年《中國餐飲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在 “最受歡迎的口味” 調查中,“麻辣” 以 38.3% 的得票率一騎絕塵,大幅領先 “咸鮮”(25.1%)、“酸甜”(18.7%)等其他口味。
那時,大街小巷的餐廳里,濃郁厚重的麻辣菜肴隨處可見,滿足著人們對刺激味覺的追求。
然而,時代在變遷,近年來隨著大眾健康意識逐步提升,人們對飲食有了新思考。
過度攝入油脂對健康和體重帶來負面影響被廣泛認知,“管住嘴、邁開腿”成為不少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準則,“少油、少鹽、少糖” 飲食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油重辣” 的主流地位受到沖擊,餐飲行業也迎來新變革,一場 “減油” 熱潮悄然興起。
火鍋行業作為餐飲界的熱門領域,率先掀起變革浪潮,“水火鍋” 應運而生。
這種火鍋最大特色是 “輕油輕辣”,打破傳統川渝牛油火鍋的配方比例,將牛油占比降至 30%,水含量提升至 70% 。
為突出 “少油” 特性,商家們還創新吃法,推出“中間燙,周邊燜”新穎方式,讓食客體驗別樣樂趣;在蘸料上摒棄傳統油碟,僅用蒜泥搭配火鍋原湯,最大化還原食物本味,讓消費者在享受美味同時,減少油脂攝入。
除了水火鍋,椰子雞火鍋、豬肚雞火鍋、菌湯火鍋、貴州酸湯火鍋等喝湯火鍋也相繼走紅。
椰子雞火鍋以新鮮椰子汁和雞肉為主要食材,清甜爽口,富含蛋白質與維生素,輕油低脂; 豬肚雞火鍋將豬肚與雞肉長時間燉煮,湯底濃郁乳白,營養豐富; 貴州酸湯火鍋分紅酸湯和白酸湯,輕油健康,酸辣開胃。
這些火鍋憑借“輕油輕辣”的健康特性,吸引大批追求健康的食客,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燒烤領域同樣開啟“輕油” 化進程,“水燒烤”的流行就是典型例子。傳統燒烤為提升風味、防止食材烤焦,往往依賴大量油脂。
而水燒烤打破傳統模式,省去腌制和油炸環節,先將食材放入牛骨湯中涮煮至全熟,再放到炭火上烤制,僅添加少量油、醬料和復合調味料。
這種“現涮后烤”、“高湯鎖鮮”的方式,減少烤制過程中油脂使用,讓消費者不再有燒烤油膩不健康的顧慮,盡情享受美味與健康兼得的體驗。
向來以重油重鹽聞名的湘菜,也在積極擁抱“輕油” 化變革。
為響應 “健康中國 2030” 規劃,湖南全省 14 個市州開展各具特色的減油減鹽活動。眾多本地餐廳積極行動,對菜品進行 “減油” 改良。
比如長沙市冰火樓餐廳新推出的 “茶香蝦”,就大膽采用銀針茶湯替代部分食用油,使這道菜用油量減少 40% ,在保留菜品風味同時,更加健康養生。
小吃領域也刮起“輕油”風。以中式炸雞為例,不少品牌引入空氣炸鍋、低溫烘烤等技術,降低產品油脂含量,既滿足消費者對酥脆口感的追求,又減輕健康負擔;
糕點方面,蔓越莓味黃油米糕、抹茶味黃油米糕等新品不斷涌現,主打健康輕油概念,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健康選擇。
就連茶咖領域,也出現許多“輕油”品類。瑞幸推出的輕乳茶系列,如輕輕茉莉?輕乳茶,采用七窨雙瓣茉莉花茶,搭配輕乳奶基底,實現 0 植脂末、0 阿斯巴甜、0 氫化植物油、0 反式脂肪酸 ,在滿足消費者味蕾同時,讓大家喝得更健康。
02■
飲食“輕盈化” 改革,為何興起?
無論是火鍋里 70% 的湯底取代厚重牛油,還是燒烤架上高湯鎖鮮的 “水烤” 新做法;無論是湘菜師傅手中少油卻更香的辣椒炒肉,還是炸雞店門口 “三炸一煸” 的健康手藝,餐飲人正用巧思打破 “美味必重油” 的老觀念,讓食材本味在輕盈中慢慢綻放。
這場“輕油化”變革,既是對大家飲食需求的回應,更是餐飲行業跟著健康潮流往前走的主動選擇。
1、需求角度:健康理念崛起,沖擊“重油重辣”主流地位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消費者的飲食觀念也發生了明顯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食品的健康屬性,對少油食物的需求與日俱增。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 年)》表明,我國居民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家庭減鹽工作已初見成效,人均每日烹調用鹽量有所下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的飲食理念正從單純追求吃飽,向追求吃好、吃健康轉變,少鹽少油菜品成為了人們飲食選擇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來,輕油系列產品在市場上備受青睞。以火鍋底料為例,據魔鏡市場情報數據顯示,2022 年 1 月 6 日,天貓淘寶火鍋底料市場中,輕油火鍋底料的占比維持在 17%-20%,且呈現出上升趨勢。
在小吃領域,也有部分地方的輕油版小吃銷量大幅增長。2024 年,天水有一家售賣豬油盒子的攤位,其改良后的輕油版豬油盒子,因口感清爽,深受年輕人喜愛,日銷量可達上千個。
為了順應消費者對少油食物的需求,不少地方都在積極推動飲食“輕盈化” 改革。
湖南省響應 “健康中國 2030” 規劃,全省 14 個市州紛紛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減油減鹽活動。眾多餐飲企業也紛紛行動起來,通過改良烹飪方式和食材搭配,實現菜品的輕油化。
富麗華大酒店的廚師在烹制剁椒魚頭時,摒棄了傳統的重油炒制方法,轉而采用湯汁來激發食材的本味,在保留湘菜香辣特色的同時,將用油量削減了四成;
滇菜大師鄢赪的改良之作也同樣出色,他將云南傳統乳餅與蝦泥相融合,用酸角汁代替厚重調料,讓經典美食在輕盈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2、在成本管控層面,通過壓縮食材成本來降低產品價格,已成為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策略。
以“重油重辣” 為代表的傳統菜系,往往面臨更高的成本結構:一方面,為確保風味獨特性,需大量使用油脂、辣椒等基礎食材;另一方面,為追求濃郁辣味,高品質的辣椒、花椒等調料不可或缺,這無疑推高了原材料成本。
此外,重油重辣菜品的烹飪工序復雜,耗時較長,例如處理油脂時需進行焦化、加氫等二次加工,不僅對廚師技藝要求嚴苛,更間接拉高了人力成本與時間成本。
以傳統牛油鍋底為例,其成本占比通常在 25%-30% 之間。
燒烤品類同樣面臨類似問題:大量使用辣椒、花椒及復合醬料,導致成本居高不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輕油” 品類 —— 它們通過優化食材配比實現成本突圍。
例如水燒烤采用 “70% 底水 + 30% 油脂” 的黃金比例,鍋底成本較傳統火鍋直降 30%,同時推薦 “原湯蘸碟” 替代傳統多料組合,大幅減少物料消耗。
在制作環節,水燒烤摒棄了傳統腌制與油炸工序,僅需將食材在牛骨湯中涮煮后簡單烤制,既降低了操作難度,又將人工耗時壓縮近 50%。
這種創新工藝使 “輕油” 品類在成本控制上展現出顯著優勢,為產品價格下探提供了空間,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大的利潤彈性。
3、從企業戰略視角看,“輕油”品類正成為創業者實現差異化突圍的重要抓手。
長期以來,重油重辣風味主導市場,而“無油無辣” 菜系長期處于邊緣地位。
但隨著健康飲食潮流興起,不少品牌開始逆向創新:既然重油重辣能創造市場增量,“輕油”品類同樣可通過健康屬性實現破局。
以水火鍋為例,針對消費者對牛油鍋底的“腸胃負擔” 與 “味覺疲勞”,品牌通過三大創新實現突圍:
其一,突出 “7 分水 3 分油” 的黃金配比,搭配喝湯、泡飯等健康吃法; 其二,采用大骨湯、牛骨湯等復合湯底,區別于傳統清水鍋; 其三,摒棄油碟,僅以蒜泥搭配原湯蘸料,最大程度保留食材本味。
這種差異化策略使水火鍋在牛油火鍋統治的市場中撕開缺口,部分品牌單店日翻臺率達 5 次,門店數量兩個月內激增 230%。
水燒烤則通過“高湯鎖鮮” 技術減少烤制油脂,既保留食材本味,又打破傳統燒烤 “重度依賴調料掩蓋原味” 的定式。
中式炸雞品牌老韓煸雞更以 “三炸一煸” 工藝顛覆行業規則:通過三次精準控溫油炸結合專利干煸機,讓雞肉自然形成酥脆外皮,無需裹粉即可鎖住汁水,油脂含量較傳統炸雞降低 32.8%,每百克熱量僅相當于 1.5 個蘋果,蛋白質含量卻達 22.7g,成功重塑中式炸雞健康標桿。
這些創新實踐印證了輕油品類的商業價值:它們不僅重塑著飲食文化,更催生了產業革新。
例如輕云推出的減負 ? 植物油,通過專利至萃酶解工藝將甘油三酯轉化為不易囤積的甘油二酯,在不改變烹飪習慣的前提下,為中餐熱炒注入輕盈基因。
這種技術突破正在推動整個餐飲產業鏈向健康化、精細化方向升級,為行業發展開辟新藍海。
03■
餐飲人,如何將菜系進行“輕油”化處理?
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清油品類。
作為餐飲人,若要在清油趨勢下深耕餐飲業、做好清油類品類,可從改變烹飪方法、選用健康食材與調味劑,或優化菜品搭配等方面,對菜系進行減油或清油處理。
1、在改變菜系傳統烹飪方式上,諸多餐廳已付諸實踐,摒棄油炸、油煎等多油烹飪法,轉用燜、煮、燉、蒜蓉涼拌等方式減油。
以湘菜領域經典的辣椒炒肉為例,傳統做法是先放油炒肉,盛出后再放油炒辣椒,致使整道菜用油較多。
而湘菜大師段輝煌為實現減油,先將辣椒無油干煸至七分熟,激發出辣椒本身的香氣,再放一勺油,倒入已提前處理好的熟肉進行炒制。
這種創新做法不僅讓油的使用量減半,還使得辣椒更香、肉更嫩,為食客帶來全新味覺體驗。
西餐領域中,對牛肉的處理常采用低溫慢煮方式。將牛肉置于適宜低溫環境中,讓其緩慢變熟,最大程度保留肉質鮮嫩與營養成分,最后再稍加油進行烹制,輕松實現控油目標,讓消費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減少油脂攝入。
在中式炸雞領域,老韓煸雞通過獨特的“三炸一煸” 工藝,減少裹粉環節以及額外油脂的使用。雞肉經此工藝處理后,自然形成酥脆外皮,不僅保持了炸雞應有的口感,還契合了當下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追求。
2、在替換佐料、更換油的種類以及使用量油勺等減油方式上,不少餐廳也各顯神通。
長沙的冰火樓餐廳在烹飪時選用橄欖油,橄欖油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相對健康,該餐廳推出的橄欖油水煮小菜深受食客歡迎。
在用油工具上,他們把大勺換成小勺,精準控制單次取油量,之后還引入刻度勺和擠油泵,讓每一次用油都清晰可見,減油過程變得可視化,幫助廚師更好地把控油的用量。
3、當然,使用天然佐料和食材,替換傳統食材也能有效“減油”。
富麗華大酒店的富臨美食在烹飪啫啫魚頭煲時,僅用少量底油炒制佐料,接著依靠蒸汽將魚頭燜熟,最大程度減少了油的使用。
同時,利用含干貝素、酵母抽提物等天然鮮味原料替代部分傳統調味料,在減油的情況下,依然能巧妙提味,保證菜品的鮮香口感,讓食客難以察覺油量的減少。
餃子品牌熊大爺在食材選用上獨具匠心,春分時節推出“春筍鮮肉餃”。
他們選用低脂、低熱、高纖維的峨眉山龍須筍為食材,龍須筍本身清爽可口,自帶天然減油特性,與鮮肉搭配,為消費者提供了健康選擇,也為餃子品類在清油趨勢下開拓出一條新路。
4、對菜品進行減油的方式還有很多。
通過對食材預處理來去脂是常見方法,對于含油量較高的肉類,先進行焯水去脂再烹飪。
像改良版的辣椒炒肉,先將瘦肉焯水,可有效降低整體油脂含量,后續炒制時即便減少用油,也能保證菜品的美味與健康。
在烹制蒸菜等菜品時,挑選低脂低油的配料,如各類菌菇、豆制品等,搭配蔬菜同煮,減少炒菜環節,從根源上降低對油的需求,還能讓菜品更加營養均衡。
結語:
這種飲食變遷實質是貝克所言的"風險社會"應對策略——當工業化飲食的隱性風險被顯性化,年輕人通過消費選擇實施"日常生活的健康化抵抗"。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清淡化"并非回歸傳統飲食,而是建構著新的飲食現代性:既保留便捷性又追求健康,既滿足口欲又消除負罪感。
未來趨勢可能向兩個維度延伸:一方面會出現更精細的"微量調控"食品,另一方面將興起"補償性消費"場景。這種飲食文化的嬗變,本質上映射著年輕世代對可控生活的追求。
作者 | 小貝
出品 | 餐飲O2O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加微canyinjun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