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
西夏陵
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至此,
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60項!
世界遺產大會現場
西夏陵(1、2號陵)與賀蘭山
從文件申報、保護規劃,
到展示工程與遺址博物館建設,
中央企業
全流程助力西夏陵申遺,
為我國又一項世界遺產申報成功
貢獻央企力量!
千年黃土陵
見證百年西夏
西傍賀蘭山,
東臨銀川平原,
西夏陵,
是我國歷史上延續近200年的
西夏王朝(公元1038—1227年)的
皇家陵墓建筑遺址群。
西夏陵III區西部陪葬墓鳥瞰
坐落于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市賀蘭山東麓的洪積扇戈壁上,
西夏陵占地近40平方公里,
由9座帝王陵園、271座陪葬墓、
占地5.7萬平方米的北端建筑遺址、
32處防洪工程遺址及
大量以建筑構件為主的出土文物組成。
一座座巨大的圓錐形陵塔,
由黃土堆成,
每一座高達十余米。
西夏陵3號陵
(引自《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提名文件》,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提供)
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
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
西夏文化遺址。
風格獨特的陵墓建筑遺址群,
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
共同構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
西夏陵1號、2號陵
(引自《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提名文件》,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提供)
西夏陵各類出土文物
(引自《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提名文件》,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提供)
西夏陵,
作為西夏時期留存至今規模最大、
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址群,
見證了由黨項人創立的多民族王朝
“西夏”的存在。
其地理歷史特征具有
多民族共融共生文化傳統
——地理空間位處中原與西域之間、
歷史階段與宋、遼、金等朝并存。
西夏陵可直接為中國歷史上
繁榮延續近200年的西夏歷史
及其文明特征
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見證,
并實證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西夏陵6號陵鳥瞰
同時,
西夏陵,
作為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所在,
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
陵墓建筑、建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
在“承唐仿宋”的陵寢制度基礎上
堅持融匯本民族文化傳統,
展現出11—13世紀
中國西北地區基于不同民族、
不同生業、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交往
而產生的文化融匯與創新特征,
成為公元11—13世紀中國西北地區
多民族及其多元文化
交流交往交融的典范,
充分展現了人類價值觀的交流。
15年申遺之路
央企助力西夏陵走向世界
為助力西夏陵申遺,
中國建科所屬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
在國家文物局直接指導下,
由中國建科首席專家
陳同濱研究員帶領,
提出“用遺產的眼光看 從文明的角度論”的主張,
組成了學術研究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
申遺項目團隊。
歷時15年,
該團隊承擔并完成了
全套《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提名文件》、
保護規劃、展示工程
與遺址博物館建設等
近20項申遺全過程必需的各類專業咨詢,
為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提供了跨學科的綜合能力支撐,
貫徹了央企勇擔使命、
服務國家戰略的宗旨。
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提名文件
多年來,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
在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領域
開展了大量的探索性實踐,
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咨詢方面
屢有建樹,
曾多次為國家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作出貢獻。
2011年7月,
西夏陵申遺工作啟動。
2013年,
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
2014年,
西夏陵博物館與游客中心建筑設計完成。
2019年6月,
新遺址博物館于面向公眾開放。
2024年1月30日,
全套《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提名文件》提交。
2025年7月11日,
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西夏陵遺址博物館
西夏陵遺產價值專題展
西夏陵遺址現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
認可“西夏陵”
符合世界遺產標準2和標準3,
認為西夏陵見證多元文化交融的影響,
及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紀
絲綢之路文化與商業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認可西夏陵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認為西夏陵完整展現了
保存在歷史環境中的全部規劃、建筑特征,
完整延續了
遺產與賀蘭山之間
形成的視覺和精神聯系。
同時,
世界遺產委員會
高度評價
西夏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成效,
認為西夏陵文物保護法律體系、
保護管理體制機制、
土遺址保護實踐與科研,
為保護該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夏陵遺產區緩沖區圖
(引自《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提名文件》申報文本,建筑歷史研究所繪制)
西夏陵申遺的成功,
讓更多人得以了解
這持續近兩百年的神秘歷史,
也進一步向世界詮釋
中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脈絡,
彰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對實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
有重要意義。
千年風雨,
屹立不倒,
見證著歲月的變遷。
如今,
賀蘭山麓西夏陵
迎來千年命運的轉折點,
它將帶著黨項與西夏的故事,
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中央企業將持續深耕
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領域,
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專業、技術支撐,
守護好全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
讓更多中華文明精神印記
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 /END/ ————
責任編輯丨張越越
校對丨龍旭
執行主編丨劉海草 張灝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