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們!有沒有遇到過孩子沒有自學意識的難題呀?這就跟園丁要喚醒沉睡的種子一樣讓人頭疼。今天咱就來嘮嘮這事兒。
,咱得理解理解啥是“自學意識”。它可不是打娘胎里帶出來的天賦,而是顆需要好好澆灌的種子。孩子說“媽媽,這題我不會”的時候,咱總以為就是知識上有漏洞,卻沒往深了想,他那“學習引擎”可能壓根兒就沒啟動呢!就跟種子得有陽光、水分和適宜的溫度才能發芽一樣,自學意識發芽也得有三把鑰匙,分別是內在驅動力,也就是“我想學”;環境支持,就是“我能學”;還有能力匹配,即“我會學”。
那為啥孩子會缺乏自學意識呢?其實有三個隱形的“土壤問題”。一是驅動力錯位,當學習成了“完成任務”,而不是“探索世界”,孩子的好奇心可不就像被霜打的茄子,枯萎咯!二是環境依賴癥,咱家長過度提醒,比如“快去背單詞”,這就把孩子對“學習節奏”的掌控感給剝奪了。三是能力斷層,知識臺階太高,孩子挫敗感爆棚,就只能“假裝不會”啦。
接下來咱說說喚醒自學意識的5個行動策略。
第一,創造“學習情境”,別老布置“學習任務”。咱把書桌變成探險基地,用地圖貼紙標記“知識島嶼”,孩子完成一個任務就點亮一顆星星。孩子問為啥要背古詩,咱就反問他:“要是李白穿越到今天,會用手機拍啥風景?”
第二,拆解“不可能”,重建“我能行”。別跟孩子說“今天要寫10道題”,改成“咱先做2道,做完你自己決定接下來干啥”。那微小的成就感就跟滾雪球似的,慢慢就能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第三,建立“反饋回路”,讓進步看得見。別光說“考得好”,用成長型語言,比如“上次你用了思維導圖,這次試試時間管理法咋樣”,讓孩子知道自己找到了更高效的方法。
第四,允許“戰略性放棄”,培養元認知。孩子卡在難題上超過20分鐘,咱就說:“咱先標記一下,先做別的,說不定換個角度就有新思路啦?!边@種“暫停 - 重啟”的思維,可比硬啃題管用多了。
第五,咱要成為“學習示范者”,別老當“監督者”。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咱在旁邊看看雜志、寫寫日記。孩子說“好難”,咱就分享自己的經歷,說“我學新軟件的時候也老想放棄,不過堅持半小時就有新發現啦”。
最后要提醒一下,耐心可比方法重要多啦!自學意識覺醒就跟春雨潤物一樣,說不定哪天早上起來,就發現孩子開竅啦。咱別老焦慮孩子咋還沒變化,多觀察觀察,孩子是不是開始主動提問啦,是不是偶爾會露出“我發現了”的表情,這些小變化可都是孩子內在學習引擎啟動的信號呢!
教育可不是雕刻,而是喚醒。咱別老想著立馬看到效果,用咱的好奇心感染孩子的好奇心,用成長型思維滋養孩子的思維,孩子遲早能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就像園丁不會怪種子發芽慢,而是默默調整光照和水分,因為真正的成長,都得靠孩子自己內在的覺醒呀!各位家長,都行動起來,一起幫孩子喚醒自學意識吧!
主講人:北京權威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年的個案咨詢,積累了豐富的咨詢經驗,有卓越的咨詢效果。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成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