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瓶管一天”的性價比,還有哪些優勢?
“1.5L裝的東方樹葉”火了。
在某些電商平臺上,一瓶1.5L裝的東方樹葉價格僅為10元左右,一些打工人的桌上開始必備這樣的超大瓶茶飲料。
有網友稱,在部分平臺上,1.5L裝售價僅9.9元,而500毫升裝一瓶就要4.2元,量大價格還更便宜,有望變成夏日里的絕佳“水替”。
實際上,不僅東方樹葉,各大飲料品牌都在向大瓶裝方向發力。元氣森林、三得利等多個品牌推出了1升至2升不等的大瓶裝飲料;連匯源果汁也推出了2升大桶裝,旺仔牛奶則推出1升利樂裝。與此同時,飲用水企業也紛紛布局大包裝產品,農夫山泉、娃哈哈等品牌先后推出了5.5升、6升的大瓶裝水。
東方樹葉在2023年初上線900ml大瓶裝,今年又上新1.5L裝。飲料行業扎堆推出大包裝飲品,是單純考慮性價比,還是想以此吸引用戶?大包裝飲品背后又藏著哪些企業的商業秘密?
為什么“大瓶更有性價比”?
“不是小瓶裝買不起,而是大瓶裝更有性價比。”
大瓶裝飲料對消費者而言,最直觀的吸引力顯然來自性價比。不僅是東方樹葉,各品牌大包裝飲料基本主打“加量不加價”,若以每100ml的單價計算,大包裝飲料起碼比普通包裝便宜20%以上。
其實,這種性價比對企業而言也是節約成本的良策。近年來,受原油價格上漲影響,大部分飲料瓶的主要原料PET塑料價格大幅上漲。農夫山泉在2023年年報中也提到,PET、紙箱、物流等因素都是其產品零售價上漲的原因。再加上蔗糖等其他原料價格上漲,使用大瓶裝的品牌顯然更能稀釋成本,且不會讓消費者直接感知到價格波動。
2024年起,康師傅、農夫山泉都將1L裝茶飲的零售價上調了1元。部分企業如娃哈哈、統一等通過減少單瓶容量維持單價,變相提高了每毫升價格。相比之下,大瓶裝成為飲料企業控制成本的更優選擇。
有媒體算過一筆賬:一個1.5L飲料瓶的包材成本占比僅15%,而500ml小瓶高達22%。使用大瓶裝不僅能降低原材料成本占比,且大瓶裝飲料瓶的底部可設計更厚的防滑紋路,在運輸中還能減少損耗。
從物流運力來看,一箱1L裝飲料的總量幾乎相當于2箱500ml裝飲料的重量,但搬運次數大幅減少。這不僅降低了分揀破損率,中轉和搬運次數的減少還能降低破損風險。山姆會員店的數據顯示,采用大瓶裝的上貨架策略,破損率比傳統超市低15%。可見,大瓶裝對品牌方和銷售方的利潤有直接積極影響。
此外,大瓶裝對東方樹葉橫向擴大品牌市場也有助力。有市場分析師指出,大包裝飲品的推出,可看作是企業在成熟期采取的一種市場滲透和價格策略。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東方樹葉在無糖茶中的市場占有率已超過70%。但在即飲茶賽道中,還有康師傅、三得利等對手,因此作為頭部品牌的東方樹葉,有動力通過高性價比產品建立差異化優勢。
大瓶裝飲料其實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成為國際潮流,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在2010年前后便推出2L分享裝,東鵬特飲、脈動等品牌也在2014年前后推出1L裝,那為什么當時市場反響平平,如今卻讓東方樹葉迎來流量爆發?
大瓶才是最精準的場景適配
東方樹葉1.5升裝的走紅并非偶然的消費偏好波動,而是近年來國人消費習慣、生活方式與商業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大瓶裝的興起契合了家庭與集體消費場景的崛起。多項研究表明,當代國人的消費習慣始終帶有強烈的“群體屬性”,而大瓶裝的流行正是對“集體消費場景”擴容的直接回應。與過去“一人一瓶”的個體消費不同,如今的家庭更強調“共享性”,大瓶裝的容量剛好覆蓋1-2天的家庭需求,避免頻繁采購。
從集體消費場景看,隨著社交方式的多元化,“多人共享”的需求顯著增加。美團數據顯示,2024年露營相關訂單同比增長240%,其中“多人套餐”占比超70%;這類場景中,大瓶裝飲料的攜帶效率和分享便利性遠高于小瓶裝。
過去,500ml以下的小瓶裝飲料主要滿足“碎片化即時需求”——比如街頭解渴、通勤攜帶。但近年來,國人生活場景中“固定場景”的占比提升,需求也隨之變化。
一方面,居家時間增加推動“家庭囤貨”習慣強化。另一方面,戶外場景的“深度化”讓大瓶裝更具實用性。過去的戶外消費多為短途散步、短暫運動,小瓶裝足夠滿足;但現在的露營、野餐、馬拉松等場景持續時間更長、參與人數更多,大瓶裝能減少垃圾產生,自然需求增加。
辦公場景的突破同樣關鍵。在社交媒體上可見,不少程序員群體將1.5升裝東方樹葉作為咖啡替代品。有零售商超的數據顯示,大瓶裝在辦公室場景的復購率達60%,而1.5升裝通過“一瓶管一天”的設計,進一步將場景停留時間延長至8小時以上。這種場景滲透不僅帶來銷量增長,還形成了獨特的職場社交貨幣——在工位上擺放東方樹葉大瓶裝,成為年輕群體彰顯健康生活方式的符號。
總之,大瓶裝的興起關鍵在于“場景適配性”,而非簡單的“容量大”。飲料的場景適配性還將進一步強化,未來或許會出現更細分的規格,比如2L家庭裝、1.2L戶外便攜裝,但核心邏輯始終是:在正確的場景,用更高效的方式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越變越大還是越變越精?
無論是東方樹葉還是大瓶裝的崛起,背后都是無糖茶飲賽道擴張的一個縮影。在無糖茶市場滲透率突破15%的背景下,東方樹葉以70%的市占率形成單一品類壟斷。其大包裝策略已被評價為一種戰略性進攻策略。尼爾森數據顯示,600-1249ml規格飲料市場占比從2019年的6.4%升至2023年的11.3%,其中無糖茶飲貢獻主要增量。這種趨勢在2025年進一步強化:東方樹葉通過“陳皮白茶”等新品向上突破高端市場,同時以1.5L裝向下滲透下沉市場,形成“高端占位+大眾覆蓋”的雙軌戰略。
除了生產端的優勢,在渠道端,大瓶裝通過“物理性搶占視野”形成貨架斷層。過往可口可樂就曾經以這種方式以大瓶裝占據不少商超的C位,如今的東方樹葉顯然也想繼續這樣的策略,再配合包裝視覺上的飽和色塊和大字體,構成真正意義上的爆款單品。
此外,整個茶飲賽道的競爭也變得越發激烈,同質化競爭趨勢明顯。無糖茶賽道的競爭更為擁擠,已經逐漸進入到了存量時期。三得利今年也在某平臺上推出了1.25升裝無糖烏龍茶優惠購買的活動,一箱6瓶裝只需33元,各種活動直接對標東方樹葉。
雖然大瓶裝的前景廣闊,但消費的個體差異也不容忽視,也有消費者在網上吐槽大瓶裝開封后,也怕喝不完浪費。還有不少人對大瓶飲料的消費存在“開封焦慮癥”,認為現在的大瓶裝風靡只是因為夏季到來,飲水頻率增加,一旦回歸到冬季,飲水的頻次降低,很多消費者就會顧慮一次喝不完,反復開封又會導致飲料氧化或細菌滋生的困境了。
大瓶東方樹葉的走紅,本質是一場“性價比”與“場景適配”勝利。從成本端看,大瓶裝通過稀釋包材、物流成本,既給消費者讓利,又為企業留足利潤空間;從需求端看,它精準切入家庭囤貨、戶外露營、辦公續命等多元場景,用“一瓶管一天”“多人易分享”的設計,將容量優勢轉化為場景剛需。
除了大瓶裝和健康,未來的飲料還會往“場景化解決方案”升級,比如元氣森林的“外星人電解質水”通過強化“電競提神”“通勤補水”等場景標簽。總體來看,未來飲料行業的競爭將圍繞“場景穿透”“技術賦能”展開,企業需在細分市場中構建差異化優勢,以及對“需求顆粒度”的精準捕捉。只有將健康理念、技術創新與文化認同深度融合的品牌,才能在存量競爭中開辟新藍海。
參考資料
1、大大大,“巨無霸”仍笑傲飲品江湖,齊魯壹點
2、三得利和東方樹葉新一輪大戰開打,界面新聞
3、1.5L,飲料越賣越大,財天COV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