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京,蟬鳴陣陣,卻擋不住食品產業創新的灼灼熱情。當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的籌備進入倒計時,一場以“粉粉聯動·產鏈共生”為主題的同期活動:2025中國食品產業供應鏈推介會(以下簡稱食鏈大會),即將于7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拉開帷幕。這場聚焦粉類食品全產業鏈的年度盛會,不僅是行業同仁洞察趨勢的窗口,更是鏈接資源、共筑生態的舞臺。
從“田間”到“舌尖”
在時代坐標中錨定產鏈共生的新方位
食品產業,從來都是民生經濟的溫度計,更是國家供應鏈韌性的試金石。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浪潮中,中國食品產業正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引領”,從“區域供給”走向“全球共享”。當Z世代對健康化、便捷化食品的需求持續升級,當“雙循環”戰略為產業出海打開新空間,粉類食品作為覆蓋超千億市場的黃金賽道,既面臨著傳統產能升級的挑戰,也迎來了全球化布局的機遇。
食鏈大會的誕生,正是對時代命題的主動回應。作為第三屆鏈博會的重要同期活動,它肩負著特殊使命:既要為螺螄粉、酸辣粉等特色粉類梳理從原料種植到終端消費的全鏈條痛點,也要為土豆粉、米粉等民生剛需產品搭建資源對接的橋梁。在這里,你可以看到通許的優質酸辣粉如何通過物流跨越萬里,化作南方餐桌上的美食;也能見證廣西的螺螄粉產業園如何借助數字化系統,讓每一包酸筍都擁有可追溯的“數字身份證”。這不是簡單的產品展示,而是一次對食品產業“產、供、銷、研”全要素的重構——當政策紅利、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在首都匯聚,一場關于“如何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的深度思考,正成為全行業的共識。
更值得關注的是,本次食鏈大會將緊扣“健康化改造”“可持續資源利用”等前沿議題。隨著“減糖減鹽”“功能性食品”成為消費新寵,如何讓傳統粉類在保留風味的同時實現營養升級?面對“碳中和”目標,包裝材料的綠色革新,產業鏈各環節如何協同突破?食鏈大會特別設置的“風味科學健康化改造”“可持續資源利用”等議程,正是要匯聚中國農科院、江南大學等科研機構的智慧,為企業破解“既要口感又要健康,既要效率又要環保”的現實難題。在這里,每個參與者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對于原料商而言,是掌握有機種植的溢價密碼;對于加工企業來說,是找到智能化改造的適配方案;對于品牌方而言,則是在“國潮崛起”的浪潮中錨定差異化定位。
從“單打獨斗”到“生態共建”
在深度對接中激活產業協同的新動能
如果說政策解讀與趨勢研判是食鏈大會的“頭腦風暴”,那么全產業鏈的深度對接則是這場盛會的“硬核干貨”。不同于傳統展會的“看展-洽談”模式,此次食鏈大會精心設計了“創新成果發布+圓桌對話+閉門對接”三位一體的互動體系,讓每個環節都成為資源流動的“加速器”。
首日的閉門會議上,來自全國的粉類產業集群代表將首次聚首。河南的酸辣粉之都、湖南的米粉之鄉、廣西的螺螄粉產業帶……這些帶著地域烙印的產業集群,將帶著各自的資源稟賦展開對話: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集群間的協作不再是簡單的產能互補,而是要從標準制定、冷鏈物流、電商運營等維度構建“命運共同體”。這種跨區域的深度互動,將為解決長期存在的“產地強、品牌弱”“加工強、研發弱”等問題提供新思路。
17日的議程中,“粉類專家智庫成立儀式”將成為行業標志性事件。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專家與龍頭企業掌舵者共同組成“智囊團”,意味著產業發展將從“經驗驅動”轉向“智庫賦能”。而“創新企業案例分享”環節,則會將鏡頭對準一線實踐者:從螺霸王如何通過“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品控打造高端品牌,到白象食品如何借助中央廚房模式實現降本增效,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創新故事,將為企業破解“增長瓶頸”提供最鮮活的參考。特別值得期待的是“跨境冷鏈數字化”“私域運營”等議題的探討——當東南亞市場成為中國粉類食品的“新藍海”,當直播電商、社區團購重構消費場景,企業需要的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一套適應新商業邏輯的運營方法論。
食鏈大會的“靈魂”藏在下午的圓桌對話環節。圍繞“跨越周期:解鎖千億粉賽道的增長秘密”,來自生產端、渠道端、資本端的代表將展開思想交鋒:當流量紅利退潮,如何通過產品創新實現用戶復購?在原材料成本高企的壓力下,供應鏈柔性化改造的破局點在哪里?這些直擊行業痛點的討論,將打破傳統會議“只談成績不談問題”的慣性,讓每個參與者都能帶著解決方案離場。而對于普通從業者而言,最實惠的收獲或許藏在“新食材”“新工藝”“新渠道”的細分議程里——從功能性菌種的篩選到非油炸工藝的突破,從DTC供應鏈的搭建到私域流量的運營,每一個細節都直指“降本、增效、提質”的核心訴求。
從“中國味道”到“世界餐桌”
在開放合作中書寫產鏈共生的新未來
食鏈大會的意義,遠不止于一場行業聚會。當“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的金字招牌與“食品產業供應鏈”的民生底色相遇,它早已超越了地域限制,成為觀察中國食品產業國際化的窗口。在這里,既有老字號企業的“出海經”,也有新銳品牌的“破圈術”,更有來自全球供應鏈的經驗碰撞。
對于參展企業而言,這是一次精準觸達目標受眾的良機。更重要的是,本次大會特別設置的“對接洽談區”,將根據企業需求匹配上下游資源——無論是尋找優質原料基地的加工企業,還是尋求穩定訂單的品牌方,都能在這里找到“對的人”。這種“產業+會展”的深度融合,讓食鏈大會不僅是信息交流的平臺,更是促成實質合作的“超級媒人”。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食鏈大會正在書寫中國食品產業的“產鏈共生”方法論。當“小作坊”走向“標準化產業園”,當“區域品牌”升級為“國家名片”,產業協同的本質是“價值共生”:龍頭企業通過技術輸出帶動中小企業升級,原料基地依托訂單農業實現穩定增收,而消費者則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控中收獲安全感。這種“全鏈條受益”的生態構建,不僅適用于粉類食品產業,更可為整個食品行業提供借鑒。正如大會主題所揭示的——“粉粉聯動”,聯動的不只是粉類產品的產銷,更是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融合;“產鏈共生”,共生的不只是企業間的利益,更是中國食品產業與全球市場的美好愿景。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食品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當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當消費升級催生新需求,食鏈大會的召開恰逢其時:它既是對過去十年中國粉類食品產業從“野蠻生長”到“規范發展”的總結,更是對未來十年“價值共創”“生態共建”的展望。在這里,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可能催生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每一次資源的對接都可能改寫一個企業的命運,而每一個參與者的努力,都在為中國食品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添磚加瓦。
七月的北京,有五湖四海的來賓、更有四面八方的粉香。如果你是懷揣創新夢想的創業者,是深耕產業的實干家,或是尋找商機的投資者,那么這場以“產鏈共生”為名的盛會,必將成為你把握行業脈搏、開啟合作之門的關鍵節點。讓我們相聚首都,以一碗粉的匠心,共赴一場關于產業未來的盛宴——因為在這里,每個參與者都是中國食品產業供應鏈新生態的書寫者,而這場盛會的終極目標,正是讓每一份匠心都找到共鳴,讓每一份價值都實現共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