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香港四大才子”的最后一位——蔡瀾先生去世了,引起的反響不小,除了贊美的,也有不少批評斥責的,特別是罵他強迫女演員拍“三級片”以及不結婚不生子卻處了60多個女朋友。
聽起來,懷念這樣一個人簡直屬于是非不分。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網上對他的批評是出于義憤還是出于嫉妒,以及離真相有多近,反正我主要是讀他寫的有關人生態度的書的,對此不予評論,并且在蔡先生去世后,我也是按慣例拿讀他寫的書來紀念他。
讀他的書就會發現,蔡瀾是值得懷念的。
就比如他在蔡瀾在《不如任性過生活》里說的一句話:
“壓力只是心態,肉體的無能才是致命傷。”
這句話蠻有趣的。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知道該做某件事,卻被壓力壓得動彈不得,最后干脆放棄?比如該存錢卻忍不住買買買,該聯系朋友卻總找借口“等有空”……
我們總把壓力當擋箭牌,而蔡瀾這位80多歲還在學書法篆刻的“老頑童”,卻用一輩子的灑脫告訴你:別被壓力困住,想做什么就去試試。
他16歲留學日本學電影,30歲成邵氏最年輕監制,捧紅成龍周潤發;中年轉型美食家,跑遍全球吃遍山海,成《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晚年寫專欄、開直播,活得比年輕人還帶勁。
他的“才子朋友”金庸夸他“琴棋書畫、酒色財氣樣樣精通”,倪匡說他“比魏晉名士還多三分煙火氣”。這樣一個把每個年齡段都活成新起點的人,寫起生活哲學來,自然帶著看透世事的通透。
很多人總抱怨“壓力太大”,實在該聽聽蔡瀾的話:
“壓力來自別人管你,有人管,做錯了事,便有壓力。所以,必須力爭上游,盡量減少管你的人。”
他說,與其在空閑里擰巴,不如像他那樣把日子忙成自己喜歡的樣子——70歲學篆刻,80歲學畫畫,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寫作,忙得連焦慮的空當都沒有。
因為真正的忙,是主動投入熱愛,是研究書法、琢磨菜譜、擺弄花草時的心安,是讓閑愁無處生根的治愈。
蔡瀾的人生哲學很簡單:
“做,成功的機會是一半;不做,是零。”
他從不端著架子說教,而是像個嘮嗑的老朋友,用直白到近乎潑辣的實話戳破生活的偽裝。比如有人糾結“閑下來該怎么過”,他直接戳穿:“人不能停下來,喜歡的事加以研究,夠你忙的。”
這話不是說說而已,蔡瀾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把興趣當事業,在忙碌中找到了真滋味。
就像他說的:
“人生苦短,別把時間浪費在糾結上。”
蔡瀾說的“任性”,不是胡來,而是真正掌控人生的能力:放肆去想,大膽去做,又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他主張“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不羨慕別人,不聽管束”,認為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比如他寫美食,從不故弄玄虛,也不說山珍海味,只講“和誰吃、在哪吃”的溫情;寫旅行,不曬打卡照,卻說“最好的紀念品是回憶,不是代購”。
這種煙火氣,恰恰是現代人最缺的——我們總盯著別人的生活,卻忘了“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忘了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
更難得的是,他對親情的解讀格外清醒:“親情是禮物,不是義務。”父母學會獨立,子女學會放手,彼此尊重卻不捆綁,才是最好的狀態。
這碗反焦慮的“治妒湯”,解開了無數家庭的情感死結。
如果你正為瑣事煩惱,為親情焦慮,為閑愁所困,不妨翻開這本《不如任性過生活》。
你會發現,這位老頑童早已把生活看透:忙就忙吧,苦就苦吧,但那杯自己泡的茶、那壺自己釀的酒,終究是喝進自己的肚子,甜也好,澀也罷,都是屬于自己的滋味。
與其等著別人來哄、盼著別人來懂,不如學蔡瀾,任性地忙起來,把日子過成自己說了算的模樣。
要知道,到得身體撐不住,想吃不能吃,想玩不能玩,那可是真的完蛋了。
(網圖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