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在河北燕趙大地成長的李勝素,憑借對京劇藝術的熱愛與執著,一步步從農家姑娘成長為京劇界的璀璨明星。她的名字,與《大唐貴妃》中的楊玉環、《霸王別姬》里的虞姬、《白蛇傳》中的白素貞、《柳蔭記》的祝英臺等經典角色緊密相連。她的表演,細膩而不失大氣,將梅派藝術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舞臺上,李勝素以她那雍容華貴、古典神韻的形象,征服了無數觀眾的心。無論是國內巡演,還是遠赴海外,她的每一次亮相都贏得了滿堂喝彩。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中,李勝素引發的京劇熱潮,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并喜愛上了這門古老的藝術。
學藝之路
舞臺上的李勝素光彩照人,一顰一笑間盡顯梅派藝術的雍容華貴;臺下的她卻總是安靜地坐在角落,言談舉止間透著農家女兒的樸實本色。這種反差讓許多人好奇:是什么造就了這位藝術家的獨特氣質?答案或許就藏在她走過的每一步腳印里。
1970年代的河北柏鄉縣,麥收時節的打谷場上,總能看到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在鋪開的麥秸上練習基本功。涮腰、毯子功、翻跟頭,這些在專業練功房里都算得上艱苦的訓練,年幼的李勝素硬是在簡陋的農村場院堅持了下來。母親心疼地問她苦不苦,她只是抿著嘴搖搖頭,轉身又投入練習。這種與生俱來的倔強,后來成為她藝術道路上最寶貴的品質。在縣豫劇團學藝的三年里,她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練功,晚上借著月光還要多練幾遍身段。
1979年,李勝素考入河北省藝術學校,遇到了改變她藝術人生的恩師齊蘭秋。這位曾與奚嘯伯合作、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梅派名家,教學風格獨樹一幟。第一堂《武家坡》課,齊老師沒有急著教唱腔,而是先講起了梅蘭芳先生"移步不換形"的藝術理念。
她常說:"梅派藝術講究的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要唱出人物骨子里的東西。"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學方式,讓李勝素逐漸領悟到京劇表演的真諦。從藝校畢業后,李勝素進入山西省京劇團。初到團里,她主動承擔了最苦最累的跑龍套工作,常常一場戲要換好幾個角色。
有次演出《楊門女將》,原定主演突發高燒,團領導臨時決定讓李勝素頂替。沒有排練,沒有準備,她就憑著平時偷師學來的本事完成了演出。臺下觀眾根本看不出這是臨時救場,反而為這位新人的扎實功底喝彩。這次經歷讓她明白: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成名后的李勝素依然保持著農家女兒的樸素本色。有次在北京參加重要演出后,主辦方安排豪華轎車送她回酒店,她卻堅持要坐地鐵。她說:"坐地鐵能觀察生活,對塑造人物有幫助。"在排練場,她永遠是第一個到、最后一個走的人。年輕演員向她請教,她總是不厭其煩地示范講解。
梅派藝術的熏陶讓李勝素在舞臺上光彩奪目,而骨子里的農家本色又讓她在生活中保持謙遜平和。這兩種特質的奇妙融合,造就了這位當代京劇藝術家的獨特魅力。正如她自己所說:"京劇演員既要能在舞臺上光芒萬丈,也要能在生活中腳踏實地。"
梅派傳承
1987年的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成為李勝素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當時她所在的邯鄲市京劇團解散不久,為維持生計,她接拍了幾部武俠影視劇。導演程之看中她扎實的武功底子和上鏡的古典氣質,預言她在影視圈前途無量。但李勝素心里清楚,攝影棚的燈光再亮,也比不上京劇舞臺的那方天地。大賽上,她選擇了一出冷門的梅派戲《廉錦楓》。當"刺蚌"一場的身段亮相時,評委席上的梅葆玥激動地拍案叫絕。演出結束后,梅家特意派人送來請柬,邀請這位"有梅派真傳"的年輕人到梅宅做客。
1988年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李勝素與梅葆玖、梅葆玥同臺演出《貴妃醉酒》。這是她第一次在海外舞臺演繹梅派經典,緊張得手心冒汗。梅葆玖看出她的不安,在后臺輕聲說:"別想著演楊貴妃,你就是楊貴妃。"這句話讓她茅塞頓開。當晚的演出,她將"海島冰輪初轉騰"唱得婉轉動人,謝幕時香港觀眾起立鼓掌長達十分鐘。梅葆玖欣慰地對媒體說:"梅派藝術后繼有人了。"
1990年調入山西省京劇院后,李勝素遇到了另一位恩師劉元彤。這位梅蘭芳的親傳弟子教學極為嚴格,一個動作要反復糾正幾十遍。有次排《紅線盜盒》,李勝素的紅線女走位總差半步,劉老師讓她在排練廳地板上畫線,踩著線走了整整一天。1991年的電視大賽上,正是這出戲讓她捧回最佳表演獎。領獎時她特意感謝劉老師:"沒有您的嚴格要求,就沒有今天的紅線女。"
1995年的拜師儀式在北京國際俱樂部舉行。梅葆玖將一柄梅蘭芳用過的折扇鄭重交給李勝素,扇面上是梅先生親筆所繪的梅花。儀式后,梅葆玖對劉元彤說:"咱們得給這孩子創造成長的空間。"在兩位老師的支持下,山西省京劇院成立了全國首個梅蘭芳青年京劇團,李勝素出任團長。劇團的小劇場雖只有兩百多個座位,卻成為傳播梅派藝術的重要陣地。
那些年,李勝素的足跡遍布三晉大地。在太原至舊關的高速公路建設工地,她頂著凜冽寒風為工人們演唱;在萬家寨引黃工程的帳篷里,她盤腿坐在行軍床上給民工講解梅派藝術的特點。有次演出途中突遇暴雪,列車停運,她硬是帶著團員們徒步十幾里趕到下一個演出點。當地老鄉煮了姜湯送來,她感動地說:"這才是最珍貴的謝幕掌聲。"
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期間,作為中國文藝界代表,李勝素在紐約林肯中心表演了《天女散花》。當長達十二米的彩綢凌空飛舞時,各國代表紛紛驚嘆東方藝術的魅力。演出結束后,一位非洲女觀眾拉著她的手說:"你的表演讓我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力量。"
藝術新生
1998年的秋天,李勝素背著簡單的行囊走進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班的教室。這位從山西走來的梅派傳人,眼神中既有對知識的渴望,也帶著幾分忐忑。研究生班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除了傳統的唱念做打,還要學習戲曲理論、美學、文學等課程。每天清晨五點,她總是第一個到練功房,對著鏡子一遍遍練習身段,直到汗水浸透練功服。同學們都說她"像塊海綿",對知識的吸收永不知足。
2001年,李勝素作為特殊人才調入中國京劇院。走進這座梅蘭芳先生曾執掌的藝術殿堂,她站在排練廳中央,仿佛能感受到歷代藝術大師留下的氣息。她對同事說:"在山西我欠著一份情,在這里我要再搏一回人生。"這句話很快傳遍了劇院。時任院長吳江回憶說:"李勝素來院報到那天,我注意到她在梅先生銅像前站了很久,眼神里都是敬畏。"
在中國京劇院,李勝素遇到了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搭檔——于魁智。兩人第一次合作《野豬林》時,排練廳里擠滿了來看熱鬧的同事。當"長亭送別"一場,李勝素的林娘子與于魁智的林沖四目相對,那種無聲的情感交流讓在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演出結束后,老藝術家袁世海拍著他們的肩膀說:"這才是真正的對手戲!"此后,《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與楊四郎,《打魚殺家》中的蕭桂英與蕭恩,他們的配合越來越默契。有次在人民大會堂為外賓演出《二堂舍子》,謝幕時一位外國使節贊嘆道:"雖然聽不懂唱詞,但他們的表演讓我看懂了整個故事。"
這個時期的李勝素開始系統思考梅派藝術的傳承問題。在研究生班的畢業論文中,她提出梅派藝術的三大精髓: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她特別研究了梅蘭芳抗戰時期蓄須明志的往事,認為藝術家的民族氣節比技藝更重要。
在新劇目創作上,李勝素大膽嘗試用梅派技法塑造不同時代的女性形象。《宰相劉羅鍋》中,她飾演的格格既要保持宮廷貴族的儀態,又要表現少女的嬌憨;《梅蘭芳》中,她塑造的福芝芳溫婉賢淑,一段"夜織"的唱腔將京劇大師背后的女人刻畫得入木三分;《袁崇煥》中,她扮演的將軍夫人英氣勃發,"送夫出征"一場的表演讓觀眾看到了巾幗不讓須眉的氣概。最令人稱道的是她復排的《柳蔭記》,祝英臺"哭墳"時的水袖功長達三分鐘,將悲憤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每次演到這里,臺下都能聽到觀眾的抽泣聲。
李勝素比較偏愛傳統曲目,對樣板戲有些不以為然。她說:在“十年”期間,樣板戲被捧為革命文藝的楷模,但到目前為止,我并未看到哪位京劇藝術家將這些樣板戲唱段視為自己的保留曲目,也沒有哪位京劇藝術研究者公開發表文章來論證這些樣板戲唱段所具備的高超藝術性。
在中國京劇院的這些年,李勝素始終保持著"戲比天大"的敬業精神。有次演出前她高燒39度,仍然堅持完成全場表演,謝幕時幾乎虛脫。同事們都記得她常說的一句話:"觀眾買票來看戲,是對我們的信任,這份信任比什么都珍貴。"從農家女到梅派傳人,從地方劇團到國家院團,李勝素用她的執著與才華,在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道路上,留下了堅實的足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