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咖啡里的云
聲明: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抄襲必究!
《刑偵12》以 “新七宗罪” 為主題的連環兇殺案,與刑凱的多重人格形成了緊密的關聯。
兇手通過神秘網站對犯下 “新七宗罪” 的人進行審判,而刑凱內心的人格沖突恰好與案件所蘊含的道德困境相呼應。
劇集借助人格解離的設定,深入探討了人性、正義與社會問題的復雜性,結合緊張刺激的節奏和港式刑偵劇的經典元素,成功吸引了大量觀眾。
盡管在劇情邏輯和角色塑造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多重人格的創新呈現以及演員們的出色表演,仍使得《刑偵12》成為了近期值得關注的港劇之一。
刑凱的多重人格不僅僅是一個個人的心理問題,更是劇集探討人性、正義與道德邊界的重要載體。
他的不同人格代表著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與案件中 “以暴制暴” 的主題形成鮮明對比。
盡管劇集并未明確展現刑凱的人格在 “內在世界” 中的直接對話,但通過劇情細節,我們可以推測其人格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互動。
刑凱在追捕兇手的過程中,不僅要面對外部的犯罪謎團,還要不斷剖析自己內心的心理迷局,這種內外交織的沖突極大地豐富了劇情的層次。
同時通過快速切換的鏡頭和緊張音效,成功營造出人格解離的強烈分裂感。
張振朗與吳業坤“神同步”的表演,更是讓我們直觀感受到同一個人體內住著不同靈魂的震撼效果。
刑凱的人格切換往往由應激反應觸發,這一設定使得他在探案過程中充滿了變數。
在調查連環兇殺案時,受害者母親的死亡成為了一個強烈的刺激點,刑凱因情緒上的巨大沖擊而出現人格解離。
這種人格切換不僅讓他自身陷入混亂,也為案件調查增添了許多心理層面的挑戰。
刑凱的不同人格在面對案件時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行動方式,這既可能成為破案的關鍵,也可能導致調查方向的偏差。
刑凱的人格解離秘密因一段 CCTV 片段而泄露,這一事件被 “新七宗罪” 殺手組織利用,導致全港直播,警隊形象遭受重創。
這一劇情轉折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將刑凱的個人危機推向了高潮。
同時也將他的多重人格問題徹底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引發了更大規模的沖突和危機,使得劇情節奏愈發緊張刺激。
當刑凱的第三人格其實早已逐漸顯現,但他本人卻并不知情。
客廳角落里出現的暗黑風格的畫,遺失的筆記本被送回,自己完全忘記前一晚發生了什么,以及深夜怎么走都走不出的房間和房間里男人的背影,這一切都是第三人格“小七”即將出現的前奏。
刑凱人格對抗既是刑警的掙扎,也外化了現代人內心的永恒戰場。
自從“小七”出現后,也暴露了刑凱陰暗的一面。
“小七”不受控制且一直在嘗試搶奪身體主導權,所以有了多起人格“打架”事件。
而“小七”的出現讓楊芷菲感到意外這一情節,暗示了人格間可能存在著隱藏的 “對話” 或沖突,而這些內在的博弈正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力量。
張振朗演技比起《反黑》時進步很多,該溫柔文青時候文青,暗黑人格該狠毒時候狠毒。
刑凱這個角色越往后越癲,但你又會覺得又癲又合理,因為心理學理論是可以支持劇情的。
ptsd產生了人格解離,用來保護和支撐主人格的穩定,這部分記憶和情緒碎片需要時間來消化,需要對創傷事件接納、打破、重建、融合到主人格中去,有些太過重大的打擊則可能永久屏蔽。
可以說這部劇把晦澀難懂的心理疾病,特別是嚴重多重人格,表達得又貼切又很容易理解,還很有意思。
邢凱因“三重人格解離癥”成為劇集前半部分的核心,通過心理學視角展現人性掙扎與救贖。
主人格刑凱作為刑警冷靜克制,擅長通過鞋底泥土等細節突破案件。
他理性外表下隱藏童年創傷,父親暴力與母親疏離使其用“完美警探”面具掩蓋裂痕,瞳孔震顫與微表情暗示瀕臨崩潰的精神狀態。
第二人格“阿賢”兼具溫柔與激進特質,在“地獄樂園”案中以非常規手段發現受害者線索,卻使邢凱陷入黑警嫌疑。
第三人格“小七”通過扭曲畫作與破壞監控等細節塑造,完全失控的行動最終導致邢凱從執法者淪為囚徒。
刑凱的三個人格有著不同的差異化肢體語言——
主人格右手翻閱案卷的緊繃指節還原刑警握槍特質;
“阿賢”左手轉筆動作經無聲表演訓練達成;
“小七”劃桌面的暴怒能量源自情緒模仿技法。
人格結構對應弗洛伊德理論——主人格象征壓抑的“超我”;“阿賢”代表協調的“自我”,“小七”則是原始的“本我”。
最后必須與人格說再見的情節還是很感動的,畢竟這些也是形影不離的“人”啊。
人格解離是為應對不同打擊而構建的不同身份,初衷是為你好保護你,陪伴你成長。
如果可以面對創傷,積極治愈,那么可以正常消解,如果不能消解,那么只能封存,或者特定條件被觸發。
可能不會人像劇里病情這么嚴重,一般是會喚醒記憶,或者記憶隱含的某種情緒,以此來影響你的狀態和認知行為。
在往后生活中,不斷的喚醒記憶或相關情緒,也是一種強化,還是很可悲的。
每個人都會有創傷,也會有封存的記憶,或者某段記憶關聯的情緒,這都是成長過程中的經歷相關的。
尤其是童年階段,自身能力較弱,對親人和朋友依賴性強,但是成長環境各有各的限制條件,總是不那么令人滿意的。
這部分記憶和相關的負面情緒,會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斷喚醒,直到真正想通,也就是接納、重建、融合的過程,必要的時候也需要打破再重建,最終要融合成功將成人格的一部分。
所以整合人格的過程象征與童年創傷和解,突破精神分析中的強迫性重復困境。
而最動人的,是“阿賢”的自我犧牲。
醫院里,“小七”意圖傷害楊芷菲,刑凱拿回主導權以后,把自己鎖在門內。
楊菲在門外提出避免暗黑人格傷人,最根本的辦法是將三個人格統合在一起。
“阿賢”仿佛早有預料,立刻溫和地告知刑凱,自己愿意被刑凱融合。
對“阿賢”來說,做出這一決定,并不糾結。
首先,在與“小七”的競爭中,刑凱更剛強、更無畏,因此成功率更高。
其次,“阿賢”很清楚:如果沒有刑凱的出現,自己可能早已自棄自毀。
早在衣柜事件前,“阿賢”已經放棄了實體,多年以來一直以“隨身顧問”的狀態存在。
邢凱幾乎所有社會化功能都是由刑凱完成,“阿賢”不會做出這種“卸磨殺驢”的事。
最后,“阿賢”對刑凱懷有深厚溫情,一方面,刑凱就像他養育的孩子;另一方面,刑凱未來將會成為“阿賢”最理想的自我——既堅毅,又溫柔。
盡管“阿賢”很喜歡楊芷菲,但他從未想過要替代刑凱去與楊芷菲在一起。
正如“阿賢”曾在大學里有過鐘意的異性,也并未付諸行動。
直到離開前,“阿賢”才提出小小的心愿,希望楊芷菲能留下關于他的專屬回憶。
就在即將輕吻的瞬間,“阿賢”悄然消散,將楊芷菲與未來都托付給刑凱。
劇情最后邢凱在結案時自如運用三種人格標志動作,暗示對破碎自我的接納。
~未完待續~
(所有配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咖啡里的云
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傾訴一顆不曾叛離的心
堅信成長才是女人最終的歸宿
愿你能在我的文字里感受溫暖和深情
起心動念皆為因,當下所受即是果,外部世界只是內心的外化和呈現
《刑偵12》:都說港劇早已沒落,但每年仍有那么一兩部,值得你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