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生活在一種有害哲學的影響之下
就七十年代這個例子來說,我認為崇高有兩種:一種是當時的崇高,領導上號召我們到農村去吃苦,說這是一種光榮。還有一種崇高是現在的崇高,忍受了這些痛苦、做出了自我犧牲之后,我們自己覺得這是崇高的。
我覺得這后一種崇高比較容易講清楚。弗洛伊德對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
對這個道理稍加推廣,就會想到:人是一種會自己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這種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過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還有些壞作用:有些人就據此認為,人必須吃一些無益的苦、虛擲一些年華,用這種方法來達到崇高。這種想法不僅有害,而且是有病。
說到吃苦、犧牲,我認為它是負面的事件。吃苦必須有收益,犧牲必須有代價,這些都屬一加一等于二的范疇。我個人認為,我在七十年代吃的苦、做出的犧牲是無價值的,所以這種經歷談不上崇高;這不是為了貶低自己,而是為了對現在和未來發生的事件有個清醒的評價。
邏輯學家指出,從正確的前提能夠推導出正確的結論,但從一個錯誤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夠推導出來。把無價值的犧牲看作崇高,也就是接受了一個錯誤的前提。此后你就會什么鬼話都能說出口來,什么不可信的事都肯信——這種狀態正確的稱呼叫做"糊涂"。
人的本性是不喜歡犯錯誤的,所以想把他搞糊涂,就必須讓他吃很多的苦——所以糊涂也很難得呀。因為人性不總是那么脆弱,所以糊涂才難得。經過了七十年代,有些人對人世間的把戲看得更清楚,他就是變得更聰明。有些人對人世間的把戲更看不懂了,他就是變得更糊涂。不管發生了哪種情況,七十年代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電影《活著》劇照
我要說出我的結論,中國人一直生活在一種有害哲學的影響之下,孔孟程朱編出了這套東西,完全是因為他們在社會的上層生活。假如從整個人類來考慮問題,早就會發現,趨利避害,直截了當地解決實際問題最重要——說實話,中國人在這方面已經很不像樣了——這不是什么哲學的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經驗。我們的社會里,必須有改變物質生活的原動力,這樣才能把未來的命脈握在自己的手里。
▲少年時代的王小波(后排右二)
王小波,一個生動清醒的人,一個煉獄時代的幸存者,熱烈自由而堅韌真誠地活過、愛過、寫過。
王小波讓人看到扭曲權力下施虐和被虐的“和諧”組合,以及正視人性的扭曲。他的思考從七十年代的狂熱中走來,途經八十年代的意識大解放,又在九十年代的思想退潮中沉淀。他尖銳,但不刻薄;他理性,但不教條;他清醒,但不冷血;他獨特,但不孤傲;他深刻,但不深沉。
他就像沙漠中的胡楊林,是這個思想沙漠時代中的綠洲。而我們讀者,是這片沙漠中的旅行者,虛無的沙子無時無刻不在侵蝕我們,王小波這片綠洲就是一處必不可少的精神棲息地。
為此,先知書店誠摯推薦王小波作品全集(紀念版),獲得清醒思考的力量,不做沉默的大多數。
今天,那些陳腐的觀念碎屑卡在我們的腦回路之間,消解不掉,又如鯁在喉之時,王小波的文字一路沖刷而下,帶著清明的反思、理性的認識、以及寬和的態度,沿著大腦的溝溝壑壑流淌過去,帶走不少沉渣,讓人的思維瞬間舒暢透亮。
他的所思所感,皆是從平凡人的身份出發,著力解決人們的困惑和不解,加以人類文明中那些天才們的思想精華,讓瑣碎的日常問題都變得豐滿,又讓遺世獨立的偉大哲思,變得有趣、平易近人起來。
這套書是王小波遺孀李銀河唯一授權并親自勘校,迄今為止王小波最全的作品集,也是他所有作品的最終定本。先知書店一次性完整收集,更附有王小波寫于五線譜上的手稿。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購買收藏。
添加:Leonardo2010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