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市疏附縣吾庫薩克鎮,有一座村莊,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跳動著音符——木卡姆的旋律在巷陌間流淌,匠人手中的琴弦與木料碰撞出悠遠的回響,就連風掠過晾曬的桑皮紙時,也沙沙地打起節拍。這里是“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一個用150年時光將音樂刻進基因的地方。
龍坤瀾 攝
“會唱歌的村莊”藏著多少傳奇?
走進民族樂器村,樂器制作的叮咚聲如迎賓曲般響起。村民馬木提·熱合曼正打磨著一把都塔爾的琴頸,“從我爺爺的爺爺開始,家里就沒斷過制琴聲”。這座位于疏附縣城邊的小村莊,卻能制作新疆全部27大類、50多種傳統樂器,幾乎涵蓋新疆所有的傳統樂器,堪稱“絲綢之路上活的樂器百科全書”。
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 毛衛華攝影
熱合曼制作都塔爾 龍坤瀾 攝
在村中央的中國新疆民族樂器博物館,3.93米高的巨型熱瓦甫、4.7米長的都塔爾、4.95米的薩塔爾赫然矗立,這些獲得大世界吉尼斯認證的“樂器巨人”,引得游客紛紛仰望拍照?!八鼈儾恢皇钦蛊?,”講解員古麗排日?阿木提說,“每一件都按比例放大、完全可演奏,是匠人們向傳統致敬的宣言”。
非遺活態傳承的“密碼”
樂器村的生命力,藏在代際傳遞的匠心里。
地區級非遺傳承人馬木提?熱合曼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之子,同時也是疏附縣的政協委員。在馬木提?熱合曼的工作間里,桑木刨花飛揚?!白鲆话蜒b飾精致的熱瓦普要耗費兩年多,工序十分復雜,要找到上好的蟒蛇皮和牛骨頭,必須采用50年以上的桑木來做共鳴箱……”他邊說邊調校琴弦,瞬間流瀉出的美妙音階,讓圍觀游客腳跟不自覺地打起拍子。
熱合曼展示親手制作的熱瓦普 龍坤瀾 攝
熱合曼能夠制作熱瓦普、彈布爾、胡西塔爾等十余種樂器,其中熱瓦普最為暢銷,一年約可售出200多把,單把均價在六百元到一萬元不等。熱合曼一家依靠出售手工民族樂器,一年收入約十六萬元,把“指尖技藝”變成了 “指尖經濟”。
這種“活態傳承”正被賦予新內涵。2024年8月,廣州援疆投入1500萬元啟動樂器村提質擴容工程,民俗街、美食街等業態將與傳統工坊交織,構成沉浸式文旅動線。該工程于2025年5月正式完工,進一步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旅游體驗,吸引來更多游客,助力疏附縣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深度融合,推動鄉村振興和民族團結進步。
鄉村振興的“五線譜”
樂器聲里,藏著村莊的致富經。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建成以后,政府統一改造民居民宿,讓村民化身"房東"獲得穩定租金;身懷絕技的樂器匠人們精心制作的手工樂器,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創商品;通過招商引資入駐的商戶,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能歌善舞的村民穿上盛裝加入演藝團隊,用熱情的表演向游客展示民族藝術的魅力;而當地特色的干果、瓜果等農產品,也通過景區攤位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
據悉,在吾庫薩克鎮托萬克吾庫薩克村,民族樂器制作產業正奏響鄉村振興的“富民曲”。作為當地特色手工業的代表,全村目前共有64戶、130余名匠人傳承這項百年技藝,年生產都塔爾、熱瓦普等民族樂器超6萬件,年產值突破200萬元。這一產業不僅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更通過“非遺+產業”的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活力。
龍坤瀾 攝
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榮譽的背后是多方合奏的結果。音樂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音樂一響,語言和地域的界限就消失了。
未來,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將繼續秉持“文化+旅游”的發展理念,以爭創國家4A級旅游景區為目標。相信這座150年歷史的“音樂圣地”將迎來更絢麗的綻放,讓古老的琴聲傳得更遠。而在更廣闊的鄉村振興藍圖上,這里的每一件樂器、每一段旋律,都在為民族團結、文化繁榮寫下生動的注腳。
樂器藝人表演 毛衛華攝
弦音裊裊中,這個“會呼吸的博物館”正譜寫更恢弘的樂章——以文化為橋,讓世界聽見新疆的多聲部和鳴。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龍坤瀾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