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數(shù)百年的貝多芬圓舞曲,在上海黃浦江畔“復(fù)活”
貝多芬曾應(yīng)維也納一家咖啡店之邀,寫作12首華爾茲圓舞曲。這組圓舞曲后來遺失,淹沒在塵埃里,直到2013年才重見天日。
7月12日晚,在西岸夢中心·夢船塢,意大利公爵學(xué)院合奏團為上海夏季音樂節(jié)送上一份"出土文物"級禮物——貝多芬12首華爾茲圓舞曲(WoO 16b),其中8首為世界首演。
現(xiàn)場觀眾爆滿,圓舞曲的歡快旋律與黃浦江的晚風(fēng)相遇,點亮了這個溫柔的夏夜。
第七首圓舞曲演出現(xiàn)場(01:08)
尋回遺失的珍品
“我們很早就從報紙上,聽說過貝多芬這組遺失的作品,一共是12首華爾茲圓舞曲和12首舞曲。”談起發(fā)現(xiàn)的過程時,藝術(shù)總監(jiān)朱塞佩·達(dá)米科的眼睛發(fā)亮。
他們與意大利的貝多芬研究中心合作,費盡千辛萬苦,終于在2013年找到了12首華爾茲圓舞曲的手稿,而另外12首舞曲還是遺失狀態(tài)。
"當(dāng)時,貝多芬窮得需要為咖啡廳寫作活躍氣氛的背景音樂。"達(dá)米科笑說,但天才哪怕寫背景音樂也會“夾帶私貨”,人們能從這些旋律中,聽到他的第四、第六交響曲的影子,充滿了貝多芬的個人風(fēng)格。
樂譜中的配器頗為古怪,比如,兩支長笛配兩把小提琴,合奏團對配器進行了改編和提升。每一首圓舞曲長約1分30秒,雖然穿上了“新衣”,但它們依然保留了原始的DNA。
“演出最大的挑戰(zhàn)是,12首華爾茲圓舞曲的相似程度較高。”指揮艾爾高擔(dān)心,觀眾會被催眠,于是他們打亂了順序,按快速和慢速分門別類,穿插演出(4首-4首-4首)。
同時,他們在貝多芬的圓舞曲中,插入了多位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就像在巧克力蛋糕層間夾入意大利檸檬醬,讓味蕾保持新鮮。
現(xiàn)場響起了維瓦爾第《豎笛協(xié)奏曲》選段,以及威爾第歌劇《茶花女》選段、羅西尼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選段,還有尼諾·羅塔為電影《豹》所作的舞蹈組曲。羅塔曾與費里尼保持25年的合作,還以《教父》一、二部的配樂聞名于世。
上海是未來之都
在黃浦江畔,迎著晚風(fēng),聽著音樂,觀眾們輕輕搖擺身體。
“意大利以歌劇出名,古典的夏季音樂節(jié)較少,但我們對露天環(huán)境非常適應(yīng)。”艾爾高笑說,相比沉重嚴(yán)肅的大型作品,貝多芬的圓舞曲旋律簡單,很適合夏季戶外音樂會的輕松氛圍,“人人都有舞動的潛能,希望觀眾甚至路人,都可以享受到這份快樂。”
艾爾高第一次來上海,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15年來,他目睹了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直嘆“上海是未來之都”,“我們選擇在上海首演貝多芬的圓舞曲,也是因為這里的觀眾會積極擁抱新事物。”
歷史和現(xiàn)代共存,上海的“時空折疊感”,也對艾爾高有著十足吸引力。比如,他們當(dāng)晚登臺的夢船塢,曾是誕生萬噸巨輪的船塢,如今,“造船”之所變成了“造夢”之地,成了大眾可以消遣的娛樂空間、文化場所。
“上海生活便利、安全、多元,美食豐富,可以找到最棒的意大利、日本餐廳,足以吸引更多外國人來參觀交流。”艾爾高坦言,他的意大利同胞們對上海的印象,有些還停留在1980、1990 年代,當(dāng)他們親自來到上海,一定會被這里的現(xiàn)代化所震撼。
他還注意到上海交響樂團一帶的街區(qū),幾乎沒有城市噪音,路上遍布電動汽車,這也是歐洲很多城市見不到景象。
他甚至翻看了夏季音樂節(jié)的節(jié)目冊,發(fā)現(xiàn)了很多驚喜,“MISA在海外的社交媒體中有很好的口碑,甚至讓我想到了BBC的逍遙音樂節(jié)。一步一個腳印,上海的古典音樂會越做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