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陳云故居旁的朝真橋上,65歲的張大伯指著清澈見底的練塘市河,笑得合不攏嘴:“喏,你看!水草看得清清楚楚,小魚小蝦游來游去,好適意!”
2024年到2025年,練塘市河這條承載著紅色記憶的練塘古鎮“母親河”,經歷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曾經的練塘市河
而今的練塘市河
“濁水河”的煩惱:泥沙、老管、居民盼
東西綿延1500米的練塘市河,穿鎮而過,串聯起枕水而居的白墻黛瓦、青石板巷與百年老店。
然而,前些年,這條河卻讓居民們有些“抬不起頭”。“潮水一來,上游的泥沙就沖下來,水渾得像黃湯。”“老街上那些地下管子,年頭太久了,聽說有地方漏,下雨天味道就不太對。”談起日日在身邊流淌的練塘市河,幾位在河邊茶館閑聊的老街坊倒起了“苦水”。
航運的擾動、上游來水泥沙的困擾,加上部分早期鋪設的雨污管網老化滲漏,讓河水透明度大打折扣,“清澈見底”成了奢望。
于是,改善水環境,尤其是提升水體清澈度,成為居民們最迫切的愿望。
“繡花功夫”治水:地上難動土,妙招在“微創”
古鎮老街,寸土寸金,地下管網密布,大拆大建行不通。怎么治?練塘的答案是:像繡花一樣精細!
岸上的“微創手術”:如同為古鎮把脈問診,先進的管道CCTV檢測技術和綠色示蹤劑,如同精準的“內窺鏡”,深入1.46公里的地下管網,細致排查,鎖定了滲漏的癥結。
沒有大面積的“開膛破肚”,而是采用非開挖的樹脂內襯技術,如同為破損的“血管”植入柔韌的支架,悄然修復了55處管網脫節;用防水砂漿精心砌筑,堵住了92座滲漏的紅磚窨井;更以非開挖方式,巧妙封堵了護岸的縫隙。
同時,812米重點管網的應急疏通,95座檢查井的清淤,如同疏通了淤塞的脈絡,讓古鎮的“地下生命線”重新暢通無阻,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入河。
生態過濾帶安裝
生態過濾帶現狀
點源凈化裝置安裝
點源凈化裝置現狀
水中“生態再造”:岸上截污是根本,水中凈化是關鍵。面對外河來水的泥沙侵擾,智慧的匠人在市河與外河交匯處,設置了一道生態過濾帶。它如同溫柔的衛士,減緩了湍急的水流,有效過濾了懸浮的雜質,為市河內部營造了相對寧靜的水環境。
沿岸那些可能帶來污染的出水排口旁,則點綴著生態浮床圍隔的點源凈化裝置,如同小巧的“凈水器”,對入河水流進行初步的攔截與凈化。
沉水植物種植
沉水植物現狀
睡蓮種植
睡蓮現狀
沉水曝氣裝置安裝
沉水曝氣裝置現狀
垃圾收集器現狀
清澈的基底奠定后,生命的活力開始在練塘市河中萌發。
外河口處,菱角與荇菜舒展枝葉,形成一道天然的植物緩沖帶,柔化水流,固著泥沙。河床深處,苦草、金魚藻等沉水植物被精心栽種,它們在水下綿延生長,織就了一片面積達14000平方米的茂密“水下森林”。這片無聲的綠色網絡,是河水強大的“自凈引擎”,默默吸收轉化著水中的營養物質。
局部水域,亭亭玉立的睡蓮悄然綻放,不僅凈化水質,更添一份清雅風致。河道中央,沉水曝氣裝置如同水下的“呼吸機”,源源不斷地為水體注入活力與氧氣。而水面之上,智能的垃圾收集器則像勤勞的“清道夫”,自動收集落葉與漂浮物,時刻守護著水面的潔凈。
“現在水清多了!都能看到水底的石子。”經營臨河茶館的趙阿姨說,“水好了,來喝茶看景的游客也多了。”
眼下,碧水映襯著白墻黛瓦、小橋人家,一幅流動的江南水鄉畫卷在練塘古鎮徐徐展開,訴說著古老與現代、生態與人文的和諧共生。這汩汩清流,已成為古鎮最動人的新名片。
資料:區水務局
編輯:沈千慧
責任編輯:郭苗苗(首席)
終審:潘胡剛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