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凌晨,烏克蘭西部上空再度響起防空警報,爆炸聲此起彼伏。超過700架無人機與多枚導彈如同暴雨般傾瀉而下,將這個本已焦灼的戰場再次推入烈焰之中。
幾乎在同一時間,遠在東南亞的老撾政府卻傳出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將派遣一支50人的工兵部隊前往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執行掃雷任務。這個消息猶如平地驚雷,打破了原本已經劍拔弩張的局勢。
“第四國要參戰了?”“局勢變成3對1?”一時間,這些問題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而更具戲劇性的是,烏克蘭竟在此時突然對中國出手,宣布制裁5家中國企業,理由竟然是“援助俄羅斯制造無人機”。這場風云變幻的沖突,似乎正朝著一個更為復雜的方向演進。
烏克蘭的制裁措施來得毫無預兆。7月8日,基輔方面突然宣布,針對5家中國企業實施制裁,涉及芯片、金屬加工、航天航空、軟件開發和汽車零部件制造等關鍵領域。
烏方宣稱這些企業涉嫌向俄羅斯提供制造無人機的關鍵零部件,但至今未能提供任何實質證據。更令人費解的是,烏克蘭一邊制裁中企,另一邊卻在私下與中方接觸,試圖尋求中方“更平衡”的立場。這套“打一巴掌,給一顆糖”的操作,著實讓人看不懂。
中國方面的回應則干脆利落。早在7月3日,外交部長王毅就已經明確表態:中國不向沖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對兩用物項進行嚴格管控,始終堅持勸和促談。王毅強調,勸談永遠比打仗好,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坦蕩光明,絕不接受任何污蔑和脅迫。
烏克蘭的這一決定,顯然是出于一種外交焦慮。當前戰局對基輔愈發不利,西方援助遲緩,國內壓力山大。面對俄羅斯、朝鮮、老撾三方的合圍,烏克蘭不得不尋找新的策略,而“中國援俄”的指控,似乎成了他們手中為數不多的“外交牌”。
老撾的“出場”,無疑讓局勢更為復雜。關于這支即將前往庫爾斯克的工兵部隊,烏克蘭情報機構提早放出風聲,而俄羅斯方面則默默推進。50人雖少,卻意義非凡。
老撾與俄羅斯的關系并非臨時起意。早在今年6月底,老撾外長豐威漢訪問俄羅斯,與拉夫羅夫會談時就已透露端倪。拉夫羅夫公開稱贊老撾是“值得信賴的戰略伙伴”,并強調雙方關系“經得起時間考驗”。
5月底,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還專程與老撾公安部長拉坎馮會面,彼此之間的頻繁互動為老撾這次“實質性動作”埋下伏筆。
值得注意的是,朝鮮早已不再是“幕后角色”。早在2024年10月,韓國方面就曝出朝鮮向俄羅斯派出4個旅團、共計12000人的特種部隊。
當時莫斯科與平壤都予以否認,但到了2025年4月,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親自“蓋章認證”。朝鮮士兵出現在庫爾斯克戰場,并“作出重大貢獻”。更有朝鮮軍方高調宣布,他們已在該區域完成“收復作戰”。
此舉意味著,俄烏沖突已不再只是俄烏之間的戰爭,而是演變為一場多方勢力參與的地緣政治博弈。
這一切的背后,是俄朝關系的迅速升溫。從2023年起,俄羅斯與朝鮮不斷加深軍事合作。紹伊古前往平壤,金正恩訪問俄羅斯遠東;2024年6月,普京回訪朝鮮,兩國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其中明確寫明——一方遭遇武力入侵,另一方將提供軍事援助。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朝鮮的參戰變得順理成章。相比之下,烏克蘭顯得愈發孤立。盡管仍有北約支持,但西方援助的“熱度”已明顯下降。
彈藥、導彈、防空系統接連告急,而俄羅斯方面卻在火力上不斷“加碼”。據俄方7月10日公布的數據,僅在過去24小時內,烏軍就損失了1310人,損失慘重。
俄軍的戰術也發生了微妙變化。從最初的東部戰線推進,轉而重點打擊烏克蘭西部,這一區域正是烏克蘭獲取西方援助的主要通道。通過切斷補給線,俄軍意圖壓縮烏軍的戰略空間,形成合圍之勢。
烏克蘭西部的盧茨克成了重災區。這座靠近波蘭邊境的城市,遭到俄軍無人機和導彈的連續打擊,火車站、彈藥庫、交通樞紐幾乎無一幸免。烏軍防空系統疲于奔命,仍然無法阻止“沙赫德”無人機的突防。一夜之間,盧茨克仿佛被“炸成了煙花秀”。
俄軍火力的提升令人震驚。據統計,目前俄方無人機產能已從每月2000架飆升至6000架,幾乎可以實現“晝夜無差別打擊”。而烏克蘭方面,彈藥供應卻在2025年出現下滑,即便美國恢復軍援,也只能提供有限的“愛國者”系統,根本無法覆蓋所有戰線。
特朗普的態度也在悄然轉變。盡管他曾恢復對烏軍的支持,但在7月8日的內閣會議中,他罕見地承認,要結束這場沖突“比登天還難”。他甚至私下與普京通話,試圖“勸其收手”,卻遭到俄方冷淡回應。白宮內部對是否繼續援助烏克蘭也出現分歧,五角大樓已因庫存不足一度暫停軍援。
與此同時,烏克蘭國內的焦慮情緒正在外溢。不僅對中國發起制裁,還聲稱拘留了兩名中國公民,指控其試圖走私導彈技術。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此回應稱,中方正在核實情況,將依法維護中國公民合法權益。她還強調,中國企業的正常對外合作不應受到干擾,更不能被當作政治工具任意打壓。
這番表態句句鏗鏘有力,彰顯大國風范。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對中國的制裁舉動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質疑。不少觀察人士指出,烏克蘭此舉并非出于安全考慮,而是試圖用“選邊站”的方式對中國施壓。只不過,他們顯然低估了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堅定立場。
中國在俄烏問題上的角色始終積極、理性。聯合國安理會在2025年2月通過相關決議,呼吁各方通過對話解決爭端時,中國作為常任理事國明確支持,并呼吁國際社會共同營造有利于和談的氛圍。
即使面對無端指責,中國依然堅持通過外交途徑推動危機解決,保持克制、堅持中立、致力和平。這不僅是對自身利益的堅守,也是對地區乃至全球穩定的責任擔當。
老撾的參戰,無疑打破了西方孤立俄羅斯的戰略設想。作為東盟成員國,老撾此舉也反映出非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變得更加多元,不再盲從西方輿論。這正是中國長期倡導的“全球南方”力量逐漸崛起的體現。
當下的俄烏沖突,正逐步演變為一場國際力量格局的較量。多方勢力登場,外交、經濟、軍事交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而在這場錯綜復雜的博弈中,中國依然穩坐中間,既不盲動,也不缺位。
這才是真正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俄烏戰事持續升級,第四國老撾的加入,加上朝鮮公開參戰,局勢已由“俄烏對抗”演變為“多國角力”。
烏克蘭對中國的制裁試圖打破中立,卻遭中方明確回擊。中國繼續堅持客觀中立、勸和促談的立場,始終走在推動和平的道路上。風雨交加之中,唯有冷靜與堅守,才是走出迷局的希望。
信息來源:
[1]“鑒于俄羅斯目前的攻勢,普京決定無視特朗普的不滿繼續推進” 觀察者網
[2]烏克蘭首都再遭大規模空襲 澤連斯基呼吁增加對烏軍援 新華社新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