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這也是中國在本屆世遺大會上唯一申報的項目。
在諸多西夏學者和考古人員的努力下,曾經一度消失的西夏文明一點一點清晰起來,也為此次成功申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歷時14年的申遺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近日,西夏陵博物館館長師培軼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講述了西夏陵文物背后的那些獨特故事。師培軼提到,得知申遺成功的消息很激動但也很平靜,接下來要繼續加強文物保護力度。同時在師培軼看來,西夏陵不僅是消失的西夏文明的有力見證,西夏陵中的諸多文物也印證了西夏文化根植于中華文化之中,有其創新性,同時西夏文化也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有力見證。
2025年5月10日,銀川,西夏陵遺址區。視覺中國 資料圖
立國近二百年,留下9座帝王陵
澎湃新聞:西夏陵申遺成功的消息備受矚目,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西夏陵及其帝陵的基本情況?
師培軼: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紀,一個叫黨項羌的民族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建立的政權自稱大夏或大白高國。此次申遺成功的西夏陵就是西夏歷代帝王陵墓,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園之一。
西夏陵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遺產區約40平方公里,位于賀蘭山東麓洪積扇戈壁上,內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萬平方米的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十余座磚瓦窯遺址,以及陵區出土的7000多件(套)建筑構件、殘碑及其他各種文物。
公元1038年,黨項民族首領李元昊在興慶府冊封自己為大夏國皇帝,建立了西夏國。銀川市興慶區的名字就是源自于此。西夏立國190年,共有10位皇帝,不過今天西夏陵區內的帝王陵園只有9座。
西夏國最后三位皇帝都死于成吉思汗十三世紀初發動的滅夏戰爭當中,我們推測很可能最后三位皇帝沒有陵園,所以今天的西夏陵區9座帝王陵園,實際是從李元昊的祖父李繼遷開始,一直到第七位皇帝李安全的9座帝王陵園。這一說法的另一個依據就是《宋史·夏國傳》中記載的9座西夏帝王陵園,也是從李繼遷到李安全的9座帝王陵園。而9座王陵的墓主人中,至今也僅有一座能確定墓主人身份。
西夏陵3號陵。3號陵也是9座帝王陵園中第一座對地面進行大規模清理的帝王陵園。根據3號陵的規模,也有專家推測其為西夏國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陵墓。本文圖除注明外均為西夏陵景區微信公眾號圖
7號陵遺址。
考古人員曾在清理7號陵東西兩座碑亭時,從發現的西夏文、漢文殘碑中拼出西夏文碑額,并考釋出碑額上16個西夏文篆書為:“大白高國護城圣德至懿皇帝壽陵志銘”。由此推斷,7號陵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這也是西夏陵內9座帝王陵園中唯一能確定墓主人身份的陵園。
現在的西夏陵區最北端,有一處占地面積為5.03萬平方米的建筑遺址。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考古人員在對這處建筑遺址發掘時發現了大量古代泥塑彩繪殘件,其中有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在申遺文本中,北端建筑遺址被定性為西夏陵整個遺產當中一處重要的附屬建筑。
1987年西夏陵區北端建筑遺址出土的石榴紋綠釉滴水。
一件西夏文物為我國發明“活字印刷術”提供有力證明
澎湃新聞:除去西夏陵大規模的地面陵區遺址,西夏陵博物館也是了解西夏陵這處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這些年西夏陵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數量有什么變化嗎?
師培軼:博物館建館之初,館內僅有30余件文物,包括十幾枚古代的錢幣,還有西夏陵撿到的十幾塊殘磚斷瓦。如今不到30年時間,西夏陵博物館館藏已有各類文物1萬余件,其中各類西夏時期文物6000余件,西夏時期的瓷器有800余件。西夏陵的游客也從1997年的7萬人次,增長至如今的近100萬人次。
2015年銀川市政府撥款,西夏陵區管理處又向社會征集了3797件文物。這些文物撐起了西夏陵博物館的兩個基本陳列,也就是西夏歷史文化展和西夏陵遺產價值專題展。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十分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有哪幾件?
師培軼:西夏陵博物館中展出了一些1990年于賀蘭縣宏佛塔出土的西夏文字木雕版殘塊,而發現這些木雕板殘塊之后,又有一個和活字印刷相關的、十分重要且特別的西夏考古發現。
1991年寧夏賀蘭拜寺溝方塔出土的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合本續》。為木活字印本,白麻紙精印,蝴蝶裝,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此頁記載的是此部佛經中第九章第四品四業真性王的部分內容。國家博物館官網 圖
我們現在都知道北宋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不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都認為是元代王禎發明了木活字印刷。
1990年,賀蘭縣宏佛塔中發掘出大量西夏文物后,有不法分子盯上了位于賀蘭山深處拜寺溝里的一座方塔,并炸毀了這座已在賀蘭山深處聳立了900余年的西夏方塔。1991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對方塔廢墟進行清理發掘時,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文物,其中就有九冊西夏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續》。
由于《吉祥遍至口合本續》中有多處倒字、反字的現象。經鑒定,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刊印本之一,它的發現不僅證明了活字印刷起源于中國,也將活字印刷發明的時間由“元代王楨發明木活字”說提前了130余年。
西夏陵博物館內展出的4座西夏時期瓷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夏陵博物館內館藏的最大的一件文物,是4座西夏時期非常完整的瓷窯。2012年時,靈武白梁溝內發現了一處西夏瓷窯遺址,出土了瓷器標本、窯具等120余筐。
這4座瓷窯均為整體發掘,除窯頂部外,其他部分均保存完好,是難得一見的西夏瓷窯遺存,也是我國西北地區11—13世紀瓷器燒制情況的一個非常好的說明和歷史記錄。對窯址進行發掘整理后,文物部門將窯址中的4座瓷窯整體搬遷至西夏陵博物館內將其完整地展示,這樣能讓大家更加直觀地了解西夏窯址原貌。
西夏雕龍欄柱,1974年出土于西夏陵區6號陵陵臺前盜坑底部。
西夏陵中出土的許多文物中都能體現出西夏文化根植于中華文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也有很多創新。龍的藝術形象在中國古代皇家建筑中占了很大比重,比如這件西夏雕龍欄柱,柱身三面有二龍戲珠云紋浮雕圖案,龍的周身有卷云紋裝飾,龍自下而上在云海中盤旋翻騰,神態逼真。柱頂有蓮瓣形束腰座。西夏龍的形象受唐文化影響,在西夏陵建筑中雕刻龍,說明在陵園的裝飾中突出了對龍的崇拜,具有中華民族共同的審美意識。也說明當時中原文化對西夏文化的影響。
歷時14年,西夏陵申遺成功
澎湃新聞:有很多網友非常關注西夏陵成功申遺的消息,也對神秘的西夏文化頗感興趣。他們想知道西夏人去哪了,西夏文字還有人認識嗎?
師培軼:公元1205年鐵木真第一次出兵西夏,此后的20余年里,蒙古軍多次攻打西夏。到1227年,西夏國終為蒙古軍所滅。黨項民族最早是什么人、從哪里來,西夏滅國后黨項人又到哪里去,這些問題目前學界還在探討之中。一種說法是黨項民族出自羌族,一種說法是出自鮮卑。
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院長杜建錄則在《西夏歷史與文化》一文中提到,西夏亡國時,由于蒙古軍的征服和殺戮,黨項人四處逃亡,分散各地,元明兩代數百年后,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黨項人,也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西夏文字則是西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點。西夏建國前(1036年)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以黨項語為基礎,仿借漢字的造字方法“六書”創制了西夏文字,迄今發現的西夏文字共有6000多個,專家將西夏文字的創制分為單純字、合體字、象形字和指事字三大類。研究表明,西夏文創制后,使用流傳至少有460多年。現在,我們基本上都可以把這些文字翻譯成漢字。
澎湃新聞:西夏陵申遺工作2011年11月23日正式啟動,到如今成功申遺期間經歷了14年,這個過程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申遺終于成功,您有何感想?西夏陵申遺成功后,您有什么期待嗎?
師培軼:西夏陵申遺工作2011年11月23日正式啟動;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7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1年被選為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
14年里我們為申遺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比如西夏陵博物館于2014年開始建設,2019年館藏的400余件珍貴文物完成了數字化三維掃描;2019年博物館布展結束正式開館……此外相關部門為編制申遺規劃文本、西夏陵區內的拆遷、環境整治、地面文物面積清理、文物保護等也都做了大量工作。
歷經14年西夏陵成功申遺的消息終于傳來,很激動但也很平靜,慶幸是西夏陵人的一分子。接下來要繼續加強文物保護力度,深入闡釋文化遺產價值,為觀眾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盛宴。我也期待西夏文物和西夏陵遺產研究保護還能有更大的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