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美國從4月3日開始發起了對全球的關稅戰。經過了4月份、5月份、6月份,三個月過后到了7月份,關稅戰本來到了一個節點,但現在又出現了新的變數。因此,大家都關心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美國的關稅戰將來會怎么收場?第二個問題是美國的關稅戰對世界的影響到底是什么?針對這個具體問題,我們來分析探討美國的關稅戰最終會打成什么結局。
為此,我整理了以下幾個內容:第一,美國關稅戰的回顧;第二,國在關稅戰中目前面臨的困惑和問題;第三,美國關稅戰幾種可能的結局;第四,中國在關稅戰中的作為和努力;第五,結論和建議。
一、美國關稅戰的回顧
美國這一次的關稅戰是從4月3日開始的,對全球150個國家發起了全面關稅戰,這是關稅戰的正式起點。
在正式發動關稅戰之前,美國進行了幾次關稅試探。
第一次是2月1日的關稅試探,主要針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汽車關稅,對日本的汽車和鋼鐵關稅,以及對中國的10%關稅。這一次對中國加征10%關稅,主要是針對芬太尼而言。中國隨即采取了反制措施,對加拿大和墨西哥主要提高了汽車零部件的關稅,對日本也采取了類似的零部件關稅調整。
第二次試探是3月1日,美國對中國加征額外關稅,中國也積極應對,比如停止采購美國農產品,并采取一對一的報復性關稅措施。
4月3日美國正式發起全球關稅戰,主要內容是對所有國家加征10%的基礎關稅,同時針對不同國家額外征收0%到100%不等的關稅。比如,4月9日對中國加征50%關稅,后來甚至進一步提高,最高時達到了245%,幅度相當大。
為了讓關稅政策順利實施,美國從單方面征稅轉向談判征稅。4月9日,美國提出三個月的談判期(4月9日到7月9日),允許各國在此期間與美國談判,爭取降低關稅。美國的關稅邏輯可以總結為三點:
1. 基礎關稅:對所有國家加征10%的基本關稅。
2. 購買優惠:如果某國購買美國商品,美國就降低對該國的關稅。
3. 政治配合:如果某國配合美國打壓中國,美國會進一步降低關稅。
美國把這種“配合打壓中國”的要求稱為“外交服從性測試”,即服從美國的國家才能獲得關稅優惠。總的來說,美國的關稅戰有三個主要目的:
1. 增加財政收入:通過征收關稅直接獲利。
2. 減少貿易逆差:提高關稅的同時增加美國商品出口,既賺錢又改善貿易平衡。
3. 重振制造業:通過關稅保護本土產業,這一點后來體現在《大而美法案》中。
此外,美國還試圖利用關稅打擊競爭對手,尤其是中國。以上是美國關稅戰的基本情況。
二、關稅戰發展到現在,到底是個什么情況?
特朗普從1月20日上任以來,確實表現出一種咄咄逼人的對外態度,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他要求以色列和哈馬斯在5月停火,最終確實做到了;他幫助一名95歲的美國老太太爭取到了被俄羅斯關押的兒子的釋放;他還支持以色列打擊哈馬斯、真主黨和伊朗,并最終促成了中東和平協議的簽署。然而,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損害美國的國際信譽,以及單方面幫助其支持對象來實現的。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希望俄烏沖突停火的目標并未達成,而它試圖打擊中國的意圖也未能實現。目前,美國的關稅政策仍處于談判階段——從4月9號到7月9日,美國希望各國能接受其提出的關稅條件,并借此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但現實情況是,截至7月9日,除了越南和英國與美國簽署協議外,其他國家均未妥協。因此,在7月9日之前,美國單方面宣布對14個國家在原有10%關稅的基礎上,再加征20%~40%的關稅,形成了單邊強制的關稅政策。
按照美國的計劃,美國希望在8月1日之前與這14個國家敲定最終關稅安排,而剩下的150多個國家則仍需繼續談判。美國的總體策略仍然是:基礎關稅+購買美國商品可降稅+配合打壓中國可進一步降稅。然而,到目前為止,美國的關稅目標并未真正實現,因為這一政策帶來了幾個負面效果:美國國內物價上漲、出口并未顯著增長,同時還遭遇了多國的強烈反對。
比如,日本采取了溫和但堅定的反擊,明確表示不接受美國的關稅政策,并威脅要與中國建立獨立的貿易聯盟,甚至構建一個排除美國的貿易體系。印度也強烈反對美國的單邊關稅政策,歐盟則直接警告,如果美國繼續加稅,歐盟將實施價值210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而在對華問題上,中國采取了強硬的反制措施,比如利用稀土出口作為反擊手段,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總的來說,美國的關稅政策目前處于一種一廂情愿的狀態——它既想通過加稅施壓各國,又希望各國能妥協并購買美國商品,從而構建符合其利益的貿易體系。但現實是,隨著時間推移,美國國內的經濟壓力和國際社會的反彈可能會讓它越來越難以實現既定目標。這就是目前美國關稅戰的基本態勢。
三、中國在美國關稅戰中的應對策略和選擇
從4月3日美國對中國加征34%關稅開始,中國的反應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首先是第一回合的關稅對等反制。在美國最初加征34%關稅后,中國立即將對美關稅也提高到34%。隨后美國將關稅提高到84%,中國同樣跟進到84%;美國再加到124%,中國也同步調整到124%。當美國最終將關稅提高到245%時,中國在124%的水平上選擇了保持靜默,沒有繼續跟進。
其次,第二回合,中國采取了稀土反制措施。針對美國在芯片、光刻機、發動機、乙烷等領域對中國的限制,中國選擇在稀土出口等進行反擊。5月9日的中美談判中,雙方達成暫時妥協,將關稅恢復到10%的水平。
6月9日,雙方再次談判。由于中國稀土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占全球儲量的34%、開采量的60%、加工量的90%),美國在高端制造領域對中國稀土存在嚴重依賴。最終談判結果是:美國同意恢復對中國發動機、低端芯片和乙烷的供應,中國則相應放寬稀土出口限制。
從當前中美貿易態勢來看,中國已經掌握了相當的主動權,采取了"以牙還牙"的對等反制策略。這種強硬態度使得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軟化。雖然特朗普近期聲稱"與中國關系良好"、"就稀土問題達成協議",但中國外交部的回應表明,這些說法更多是美方的單方面表態。
對于中美關系的未來發展,可以得出幾個基本判斷:
1. 中美關系是持續進行的。美國很難脫鉤,中國也需要與美國有一些合作;
2. 美國單邊施壓的策略難以奏效,中國擁有包括稀土在內的多種反制手段;
3. 從長遠看,中美和平共處最符合雙方利益,美國依靠霸權地位打壓中國不會有好結果。
這就是當前中美關稅戰的基本態勢和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四、結論和建議
通過對中美關稅戰以及貿易戰的分析,我得出兩個主要結論:
第一,美國發起貿易戰的初衷是為了本國利益,這個出發點對美國自身發展是有利的。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難,最終很可能難以實現其預期目標。
第二,隨著關稅戰的持續,世界各國逐漸看清了一個事實:美國雖然決心重建全球貿易體系,但實際能力有所不足。各國從最初的擔憂逐漸轉變為更加注重維護本國利益,尋求區域性的平衡發展。因此,各國不會輕易屈從于美國的關稅政策,這是當前局勢的一個重要特點。同時我們也看到,中美關系正在經歷深刻變化,朝著新的方向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我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在中美關系方面,我們應該堅持穩步發展的原則。關鍵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這樣我們才能在國際關系中掌握更多主動權。現在我們的表態方式已經發生明顯變化,從過去的"不想打、不愿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被動姿態,轉變為更明確的"要打奉陪到底,要談大門敞開"的立場。這種轉變非常重要。
第二,在國際關系處理上,我們不僅要重視中美關系,更要統籌發展與世界各國的關系。要在處理好對美關系的同時,積極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的發展。這是把握未來世界格局走向的關鍵,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