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響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號召,2025年7月4日,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數字創意學院紅色印記實踐團的19名師生,在指導老師李琴的帶領下,團隊成員踏上了助力廉江市石嶺鎮“茶韻粽香鑄鐵魂·紅色匠心傳承行”之路,聚焦國家級非遺鑄鐵技藝和地方茶粽文化,深入調研非遺傳承現狀,探索傳統技藝與時代發展的融合路徑。通過線上調研--實地采訪--方案研討--創新設計--設計落地,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實際行動,賦能非遺保護與文化創新,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彩。
簕塘鐵器:錘煉匠心,鍛造堅韌
在簕塘村,1958 年至 1968 年,當地政府設立五金廠,集結村中三四百人,專注于打鐵制刀。1975 年,簕塘菜刀與剪刀憑借卓越品質,榮獲廣東省優秀產品稱號,簕塘村也因此聲名遠揚,成為廉江知名的 “打鐵村”。據擁有五十年打鐵經驗的老匠人回憶,當時他們依靠傳統五道工序,將廢鐵淬煉成廉江的 “文化名片” —— 精品簕塘菜刀。紅色印記實踐團深入觀察打鐵工藝,親身體驗落錘的力量,每一次錘擊都讓他們深刻感悟到 “堅韌不拔、精益求精” 的鐵魂精神。
圖:團隊體驗匠心工藝(李卓婧供圖)
同安堂非遺:百年藥香,守正創新
7 月 5 日,紅色印記實踐團走進同安堂,體會 “茶藥結合” 的獨特魅力。同安堂始建于 1885 年,歷經六代傳承,139 年來從喉科秘方到全球首創 “紅茶 + 草本” 結合的同安甘露涼茶(獲國家發明專利),不斷印證傳統技藝并非凝固的標本,而是隨時代進步吐故納新的生命體,彰顯 “傳承為基、創新為力” 的非遺智慧。非遺傳承人林先生介紹,2016 年同安堂聯合創辦珠海林尚熙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入駐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通過澳門平臺推動產品在非洲、歐洲市場注冊,積極參與國際中醫藥論壇,推廣中華文化。疫情期間,企業還向國內外捐贈逾 10 萬杯涼茶及防疫物資。
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這不僅是一次設計實踐,更是一場信念的洗禮。為更好地調研需求,紅色印記實踐團成員與林尚熙第六代傳承人林家勝先生就文創設計展開深入探討。同學們積極發揮專業優勢,用所學的設計、數字化等知識,助力同安堂在產品包裝、品牌推廣、線上營銷等方面進行創新。青年大學生用所學專業助力非遺傳承,為同安堂注入新的活力,讓百年藥香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堅定地扛起了非遺記憶薪火相傳的理想與責任大旗。
圖:紅色印記實踐團與第六代傳承人林家勝先生深度交流
(李琴老師供圖)
圖:實踐團與第六代傳承人林家勝先生、團委黃俊哲副書記合照
(李卓婧供圖)
莫球簕古粽:粽葉飄香,傳遞溫情
7月6日,紅色印記實踐團深入“莫球簕籺”店鋪,參觀制作流程、研討制作工藝,近距離體會匠人的細膩與堅守,深刻感受到傳統美食背后的“溫情傳情”,堅定了讓非遺技藝薪火相傳、煥發新生的信念。“莫球簕古粽”深耕廉江二十年,選用廣西深山簕古葉包裹粽子,散發獨特清香,具有利水祛濕、清熱解毒等功效。一片簕古葉可循環使用2-3次,保留自然香味的同時,也蘊含一定理療作用。粽子用水草細心扎捆,包成4個尖角形狀,蒸熟后,剝開粽葉,油潤糯米顆顆分明、光澤誘人,糯米裹著以蛤蔞葉包裹的肥豬肉餡,鮮香四溢。
圖:紅色印記實踐團與簕古粽傳承人深度探討(李卓婧供圖)
圖:紅色印記實踐團與第二代傳承人莫先生合影(李卓婧供圖)
創新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在廉江石嶺的下鄉實踐中,紅色印記實踐團以藝術與設計為雙翼,對當地傳統技藝進行創新傳承。他們深挖同安堂養生茶、古粽籺、簕塘鐵器等非遺資源,策劃文旅活動并設計文創產品。團隊打造“鐵韻”和“熾守”IP形象,融合簕塘鍛造紋樣與紅色精神,設計金屬質感的鑰匙扣、徽章等,讓鐵器技藝融入生活。針對同安堂涼茶,他們計劃用嶺南草本元素和現代插畫設計便攜罐裝、環保袋泡茶、洛小桂和洛小玫IP文創表情包系列、“左暖雀,右清芽”和“茶靈”IP人物形象。對于莫球簕古粽,團隊創作“粽寶”IP人物形象,開發冰箱貼、手提袋等產品,使其成為石嶺文化名片。緊扣“設計煥新非遺”主線,團隊用創意與時代特色結合,為鄉村文化注入新活力。
圖:實踐團成員分析塘鐵器工簕藝特點(李琴老師供圖)
圖:實踐團成員頭腦風暴(李琴老師供圖)
圖:實踐團成員探討簕塘鐵器品牌標志構思。(李琴老師供圖)
圖:實踐團成員方案研討。(李琴老師供圖)
圖: 文創IP線稿三視圖。(胡浩俊供圖)
圖: 文創IP建模后效果圖“鐵韻”。(胡浩俊供圖)
圖: 文創IP線稿三。(祝靜如供圖)
圖: 文創IP建模后效果圖“熾守”。(祝靜如供圖)
圖: 文創IP線稿三視圖。(朱彤彤供圖)
圖: 文創IP建模后效果圖“上暖雀,下清芽”。(朱彤彤供圖)
圖: 洛小桂IP文創表情包。(祝靜如供圖)
圖: 洛小玫IP文創表情包。(祝靜如供圖)
圖: 茶靈IP線稿三視圖。(胡浩俊供圖)
圖: 文創IP茶靈建模后效果圖。(胡浩俊供圖)
圖: 文創IP線稿三視圖。(陳冠樺供圖)
圖: 文創IP建模后效果圖“粽寶”。(陳冠樺供圖)
展望未來:青春接力,讓非遺煥發活力
“傳統文化不是靜止的標本,唯有守住根脈、創新表達,才能接軌時代。”此次廉江之行,實踐團深刻體悟到文化傳承的意義。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化調研成果,通過文創產品、新媒體傳播等方式,讓更多人看見簕塘鐵器的堅韌、同安堂的仁心、簕古粽的溫情。
圖:紅色印記實踐團與簕塘村村委會合影(李卓婧供圖)
青年一代是文化傳承的先鋒力量。紅色印記實踐團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探索數字賦能與文化傳承的新路徑,用青春智慧激活文化傳承的活力密碼,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歲月長河中生生不息,為筑牢文化自信貢獻磅礴的青年力量。
(通訊員:李卓婧 劉巧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