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多舛的“庫茲涅佐夫”號即將迎來它的終點,這艘銹跡斑斑的鋼鐵巨獸承載著蘇聯最后的榮光,卻終將成為俄羅斯遠洋夢想的墓碑。
俄羅斯《消息報》一則報道引發全球軍事界震動——俄國防部很可能放棄修復其唯一現役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目前該艦維修工作已經暫停,海軍與造船集團即將決定其命運,專家不排除直接報廢拆解的可能。
歷經八年維修、兩次重大事故后,這艘飽經滄桑的航母終于走到了服役生涯的盡頭。這也就意味著,俄羅斯將放棄唯一的航母!
01 坎坷航程,鋼鐵巨獸的沉疴
“庫茲涅佐夫”號堪稱命途多舛的海上圖騰。該艦1985年下水,1991年正式服役,在蘇聯解體的動蕩中僥幸歸屬俄羅斯海軍。
作為俄海軍唯一的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全長304.5米,滿載排水量約6.75萬噸,最多可搭載52架艦載機,包括蘇-33重型戰斗機、米格-29K戰斗機和卡-27反潛直升機等。
然而這艘鋼鐵巨獸自誕生便籠罩在陰影之下。2016年11月,該艦首次參與實戰打擊敘利亞極端組織,卻遭遇兩架艦載機墜毀的恥辱事故。
2017年進入大修后,庫艦的厄運才真正開始。2018年,俄羅斯最大的PD-50浮動船塢突然沉沒,70噸起重機重重砸穿航母甲板;2019年,維修中的航母又突發致命火災,造成2人死亡。此后修復工作便陷入停滯。
八年維修期間,俄羅斯造船廠用行動證明了他們無力完成這項任務。技術斷層與經濟困境的雙重枷鎖,最終將“庫茲涅佐夫”號推向了廢棄邊緣。
02 技術斷層,無法跨越的鴻溝
蘇聯解體三十年來,俄羅斯再未新建航母,關鍵技術早已斷層流失。太平洋艦隊前司令謝爾蓋·阿瓦基揚茨直言:停止維修的決定是正確的,該艦只能被切割成金屬廢物利用。
核心問題首先在動力系統。該艦采用的老式蒸汽輪機故障率高到“出海需拖船護航”的程度。資料顯示其動力系統核心設備早已出現嚴重問題,若繼續投入巨資修復,未來很可能依舊故障頻發。
甲板鋼材配方、焊接技術等核心工藝隨著蘇聯解體而失傳。俄羅斯軍事評論員德米特里·利托夫金尖銳指出:該艦維修成本已接近建造新艦,而其技術早已落后,繼續投入無異于“打水漂”。
俄造船業人才斷代尤為致命。蘇聯時期航母建造核心基地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位于烏克蘭,俄羅斯本土從未建立過獨立完備的航母建造鏈條。當中國改造遼寧艦時,尚能依靠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俄羅斯只能面對技術斷層束手無策。
03 戰爭消耗,壓垮巨艦的稻草
俄烏沖突的爆發成為壓垮庫艦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沖突以來,俄羅斯大量軍事預算傾斜到前線作戰,海軍經費大幅削減,投入“庫茲涅佐夫”號維修的資金幾乎歸零。在戰爭黑洞吞噬下,航母維修所需的800億盧布(約9億美元)成為不堪承受之重。
更致命的是人力流失。
大量技術人員被征召前線,船廠管理層涉貪腐遭FSB逮捕,導致維修團隊雪上加霜。在戰爭與航母之間,克里姆林宮的選擇不言而喻。
戰略重心的轉移同樣加速了庫艦的消亡。俄羅斯科學院研究員伊利亞·克拉姆尼克指出:航母在物理上已相當老舊,設計過時,“即使能服役到2040年,也不長久”。
俄海軍更愿將有限資源投入核潛艇、輕型導彈護衛艦和高超音速導彈系統等更具戰術優勢的裝備。隨著海戰形態演變,俄軍重點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大型航母的戰略價值已大幅降低。
04 姊妹殊途,國運的海上倒影
“庫茲涅佐夫”號與“瓦良格”號的迥異命運,恰似兩國國運的航跡圖。這對同屬蘇聯1143.5型設計的姊妹艦,在歷史分岔口走向截然不同的結局。
1998年,中國以2000萬美元購入未完工的“瓦良格”號,經十年改造,于2012年以“遼寧艦”之名服役。
該艦不僅成為中國航母發展的起點,更為后續山東艦、福建艦的自主建造奠定基礎。而“庫茲涅佐夫”號卻在事故中日漸衰朽。
當福建艦搭載領先美國的電磁彈射系統劈波斬浪時,俄羅斯卻將成為聯合國五常中唯一沒有航母的國家,其“軍事強國”形象遭遇重創。
黑海、地中海等關鍵海域的威懾力將大幅削弱,遠洋作戰能力恐退回“核潛艇+岸基導彈”的近海防御模式。
更令人唏噓的是民間提議“用石油換中國052D驅逐艦”的呼聲與政治自尊心之間的鴻溝。俄羅斯海軍專家私下坦言:“修不如買,但面子比里子重要。”
05 遠洋終結,一個時代的落幕
“庫茲涅佐夫”號的廢棄,標志著俄羅斯全球力量投送時代的終結。新建航母需40-50億美元及10年周期,意味著俄海軍遠洋能力將出現長期真空。
隨著8.4萬億盧布十年海軍振興計劃年均僅100億美元(不及美軍單艘福特級航母130億造價),俄羅斯的遠洋雄心已觸到財政天花板。
回想當年張召忠的預言猶在耳畔:“總有一天,俄羅斯會到大連造船廠來商量,看能不能幫他造航母,不信你等著。”
歷史的戲劇性在于,當中俄航母實力發生歷史性逆轉,面子問題卻成了俄羅斯無法逾越的障礙。
當銹跡斑斑的庫艦在船廠奄奄一息時,其姊妹艦正以遼寧艦身份巡弋大洋。這艘克死浮動船塢、燒死水兵卻頑強漂浮的鋼鐵巨獸,終將帶著未竟的遠洋夢,沉入歷史航道。
浮船塢沉沒時砸下的起重機,維修時燃起的熊熊烈火,敘利亞任務中墜海的戰機——這些畫面構成了“庫茲涅佐夫”號最后的記憶。
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前司令的斷言猶在耳邊:“如果不再繼續維修,庫艦只能被切割成金屬廢物利用。”
而在中國大連,遼寧艦正搭載殲-15T艦載機進行訓練,它的姊妹艦福建艦已開始海試。
命運的分野如此清晰:
一艘帶著蘇聯的遺產在東方重生,另一艘則在北方的寒風中銹蝕。
當俄羅斯海軍戰略被迫退回“核潛艇+岸基導彈”的近海防御模式,那片曾經被庫艦航跡劃過的遠洋,將長久地沉寂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