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那片廣袤的草原上,最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日本德仁天皇和皇后雅子從7月6日開始,為期八天的國事訪問。這可是日本天皇有史以來第一次踏足蒙古土地,時機選得特別巧妙,正好卡在二戰結束80周年這個節點上,距離中國七七事變88周年紀念日就差一天。
這趟行程一公布,就在東亞攪起不小波瀾,尤其是中國這邊,許多人覺得這不單純是外交禮儀,而是帶著點挑釁意味。日本人總愛在歷史敏感期刷存在感,這次也不例外。
訪問第一天,德仁天皇就直奔烏蘭巴托南郊的紀念碑,那里埋葬著二戰后被蘇聯紅軍俘虜并押解到蒙古的日本關東軍戰俘遺骨。大約1.4萬人被送到這里勞作,修建國家劇院、大學大樓,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1700多人死于疾病和惡劣環境。
德仁彎腰獻花,默哀片刻,說這是向那些“違背自身意愿死于異國他鄉的人”致敬。可這些戰俘之前在中國東北干了什么,他一句沒提。那些執行“三光政策”的士兵,手上沾滿中國百姓的血,現在卻被包裝成受害者,這讓多少中國人心里堵得慌。
蒙古那邊接待規格很高,總統烏赫納·胡瑞爾蘇赫夫婦親自迎接,安排歡迎儀式、國宴,還邀請天皇夫婦出席那達慕大會開幕式,看馬賽、摔跤、射箭。德仁甚至在晚宴上拉了小提琴,展示文化親和。行程還包括參觀成吉思汗國家博物館、日資援助的癌癥醫院、私立學校和技術學院。
日本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蒙古教育和醫療,這些表面上看是友好交流,但背后藏著算盤。蒙古夾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一直推行“第三鄰國”政策,想找日本平衡影響力。2024年底,日本就把蒙古列入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支援對象國,提供無償軍事援助,預算達80億日元。經濟上,日本企業盯上蒙古的稀土儲備,估算120萬噸,想開發以減少對中國供應的依賴。
中國外交部很快就回應了,發言人在7月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說,正視歷史是維護和平的前提。這話點得很準,日本這類舉動,總愛選擇性記憶,突出自己受害的一面,卻回避侵略責任。二戰時,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政策,制造千里焦土。
南京大屠殺,30萬平民和戰俘被虐殺,街道上尸體堆積。731部隊用活人做細菌實驗,超過3000中國人被當作“馬路大”折磨致死。這些罪行,是中國永遠的傷疤。可日本那邊,右翼媒體把戰俘營渲染成“東方奧斯維辛”,德仁先前去廣島、沖繩、硫磺島,也總聚焦日本受害敘事,從不提中國抗日戰爭中3500萬人的傷亡。
網上的中國輿論炸鍋了。許多網友在微博、微信上吐槽,說蒙古國為了請天皇祭拜關東軍,付出了代價。6月份蒙古出口額下降16.1%,煤炭多次流拍,總額65.81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少了不少。有人直接聯想到中國施壓,因為蒙古煤炭主要出口中國,通過中方通道。
網友們議論,這不是巧合,日本想挖中俄墻角,蒙古想平衡影響力,可現實是蒙古貿易通道北接俄羅斯,南連中國,離不開中俄空氣。一些人還提到,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訪問前四天,在石川縣災區突然指責中國軍事支持俄羅斯,把中國和伊朗、朝鮮并列,揚言向國民訴說“可怕之處”。這番話在中日關系史上罕見挑釁,像在為天皇蒙古行鋪路。
歷史糾葛擺在這里,日本天皇訪問中國有過先例。1992年,明仁天皇訪華,是首位踏上中國土地的日本天皇。那次行程只有五天,北京、西安、上海,參觀長城、故宮、秦兵馬俑、南浦大橋,還在上海交通大學散步。
明仁在歡迎儀式上,對日本給中國帶來的苦難表示抱歉,說日本深刻反省。中方接待規格高,楊尚昆主席致辭,提到中日友誼可以世代友好,前提是信守聯合聲明和和平友好條約。
那次國宴上有個小插曲,日本代表團擔心天皇剝大閘蟹吃相不雅,請求撤菜,中方廚師巧妙處理,把蟹肉剝好放回殼里,看起來完整,天皇輕松享用,還夸中國人聰明。這事化解了尷尬,顯示中日當時努力改善關系。
可現在氛圍不同了。日本右翼勢力抬頭,德仁的“和平巡禮”總困在選擇性牢籠里。蒙古允許日本觸碰敏感遺址,換取援助,可中國網民提醒,蒙古跟西方礦業公司合作時因環保撤資,只有中國還在履行供電協議。中俄控制蒙古貿易,日本再多表演,也改變不了地理現實。中國忙著中東、烏克蘭外交,實打實推動和平,不像日本玩歷史話術。網友們說,日本焦慮,美國關稅威脅下,轉嫁壓力,激怒中國轉移視線。可歷史擺著,中國不會忘,也沒必要討論記仇。
蒙古的稀土合作加速,日本自衛隊以援助名義進戈壁,這些舉動表面經濟,實際地緣博弈。中國工程師在琉球打鉆井,中俄軍艦過海峽,這些是實在動作,不是搞紀念碑。日本5月飛機闖釣魚島領空,被海警五分鐘趕走,中國外交部懟回去,希望日本正視歷史。這不是第一次,日本總說別人揪歷史不放,可自己一天不認賬,這事就沒完。
訪問中,德仁去蒙古國立大學附屬醫院,那里日資建成,專攻癌癥。還參觀引入日本教育的學校,強調年輕人交流。可中國輿論質疑,這是在稀釋歷史罪責,用“和平祭奠”外衣披軍國主義幽靈。蒙古總統握手言歡,南京30萬冤魂卻無聲控訴。想想那些中國百姓,死后連墓碑都沒有,日本戰俘卻有碑文“祈禱和平”。
日本天皇夫婦行程緊湊,8日出席歡迎儀式,9日會見總統,10日參觀水利設施,11日看那達慕,12日訪問文化項目,13日回國。蒙古熱情,因為日本投了好幾億,盯稀土想獨立供應鏈。可中國稀土主導全球,蒙古出口還得看中方臉色。網友評論,日本想降低依賴,實際在挑事。
歷史淵源深,中日從公元630年遣唐使開始交流,日本學中國文明,風俗技術傳過去。可近代,日本侵略改變一切。裕仁天皇時代,軍國主義癲狂,14年侵華戰爭,東亞動蕩。中國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后,1972年建交,明仁重視改善關系,不參拜靖國神社。可右翼分子總想破壞,像1992年訪華前,安插記者找茬。
現在德仁繼承“平成流”,但“令和流”似乎更注重海外抑留歷史。蒙古戰俘碑是日本政府持續交涉建的,2001年落成,碑文寫“戰死者的苦難”,卻不提關東軍角色。中國輿論痛斥,這是歷史修正主義,違反波茨坦公告對戰爭責任定性。
蒙古想獨立搞平衡,吃大虧可能性大。中國勸和國際事務,實實在在,日本折騰源于怕美國甩鍋、中國強大。網民說,日本自衛隊裝甲車開進戈壁,稀土成漂白劑,亞洲人民清醒,軍國幽靈沒遠去。
訪問背景,日本加強蒙古貿易,煤炭銅礦主要出口中國,蒙古民主化后,得美國盟友支持。日本韓國援助多,但蒙古經濟政治平衡中俄影響。德仁表示,訪問回顧交流歷史,促進青年交流。可中國視角,這是在二戰周年刷存在,激怒中國。
想想諾門罕戰役,1939年,日蘇在蒙古邊界交戰,日本關東軍敗北。那是預兆,二戰末蘇聯對日宣戰,俘虜關東軍。德仁悼念這些,卻不提他們侵華起點。
中國網民在X上討論,有人說蒙古跟日本緊密?中國關閉領空,下次天皇坐導彈去。另有人提,蒙古沒海,日本奏“濱邊之歌”追悼,富有詩意,但對中國是二次傷害。
總之,這趟訪問表面熱熱鬧鬧,背后利益糾葛。蒙古得援助,日本得資源渠道,中國提醒歷史。中俄能源管道鐵路網轟鳴,吞沒外交秀。地理冷酷,蒙古必須呼吸中俄空氣,日本表演改變不了宿命。中國不忘歷史,推進和平,日本若繼續挑釁,只會自討苦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