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不少大學生求職的新聞,真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太不容易了。
一位大學文科專業的姑娘,畢業已三年多,依舊在為工作奔波。她嘗試過賣花、賣魚、賣水果,還考過公務員、考編制,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她選擇做中介,底薪2000多元。她不僅沒能存下什么錢,花銷也一直居高不下。
更令人感慨的是,另一位碩士畢業生在視頻中哭訴,自己求職時竟被羞辱:因為學歷過高,連電話客服這樣的基礎工作也被勸退,甚至還懷疑她“想搶管理崗”。曾經的獎項與學歷,反而成了別人嘲諷她的借口。
在面對這些令人心酸的求職現狀時,不曉得他們的專業課老師們慚不慚愧,我是覺得挺羞愧的。
要是大學生畢業了都這條件,那高校標榜的就業率意義在哪里?
其實,關于大學生就業難說了很多了,越來越多的數據揭示出目前這一群體面臨的巨大壓力。
說一個冷知識,今年上海和廣州的事業單位招聘報考人數,竟然遠遠超過了高考報名人數。
上海事業單位報名人數達到11萬多人,競爭比例高達40:1,最熱崗位有826人搶。
而上海高考報名人數僅為6.3萬多,差不多是考編人數的一半。
廣州事業單位報名人數10萬+,競爭比為146:1,而相應的高考報名人數才6.25萬。
整個廣東的考編人數63.8萬,可是全國高考人數才78.4萬。
這一現象在全國范圍內都在加劇,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為了爭奪“鐵飯碗”崗位而焦慮不已。
之前胡潤有個觀察很敏銳:
教育體系不斷發展,但就業市場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
然而,競爭如此激烈,上岸了就能迎來“春天”嗎?
也未必。雖然有了編制保障,但是如果沒有家庭的托舉,只是普通的事業編,他們的生活并不輕松。
房貸、車貸和后代的壓力下,單靠公務員編制的收入,許多人依然無法享受理想的生活質量。
不過,他們再難也好過沒有保障的牛馬打工人。
未來,不出意外考編人數可能會繼續攀升,遠遠超過高考報名人數。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將是每一位年輕人面臨的巨大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