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圍繞“血鉛事件”的第三篇文章,也是最后一篇。
(寫在開頭:要注意下文數量單位,每升對應微克μg,每公斤對應毫克mg)
第一篇《》,說的是“血鉛事件”最直接的原因,該幼兒園涉案8人,無視國家、甘肅省關于食品添加劑的禁令,將明確標注“不可食用”的顏料,添加在幼兒園兒童食物里,僅僅為了做出來的食品好看,這就是蠢和壞,面對這樣的蠢人、壞人,再嚴密的監管也不可能杜絕,唯有嚴懲,殺一儆百。
第二篇《》,從非當事人的角度,面對洶涌的信息,如何最大限度避免社會熱點信息對個人認知的污染,盡可能還原事實真相。
第三篇,則是新一輪的全國去鉛化改革,尤其是即將到來的“十五五”土壤污染防治。
中國人往往高估政府的力量,覺得政府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如果不做,就認為是政府內部有“壞人”。但事實并非如此,政府掌握的力量當然強大,但改革面臨的阻力也非常大,而且這種阻力往往來自人民內部,改革本質就是“《》”,這就意味著,當改革開始的時候,首先到來的是利益受損者的強烈反對,獲益者尚未出現,而從人性角度,利益受損者更傾向于站出來反對,獲益者往往默不作聲。
比如1997年香港回歸后,首任特首董建華在首份施政報告中雄心勃勃地提出十大工作計劃,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八萬五計劃”,即每年興建公營和私營房屋單元不少于8萬5千個、十年內全港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三年,真正實現“居者有其屋”。
這項改革當然是有利于大多數香港居民,然而這項改革剛開始,就遭到強烈反對,大房地產開發商制造輿論,煽動部分香港民眾強烈抗議,反對政府干預房地產的市場經濟,最終“八萬五計劃”半道夭折,香港民眾居住難始終沒有解決,直到2023年才再次提出類似計劃。
這次“鉛中毒”事件也是類似的。
在這起事件中,有三件事比較令人奇怪:
一是為何一開始發現兒童鉛濃度異常沒有引起重視?
二是為何當地醫院稱血鉛濃度每升200微克以下“沒事,不用住院”?
三是為何紛紛跑到西安區檢測治療?
第三點很簡單,中毒科醫生本就不足,而鉛中毒治療對醫療設備和技術的要求很高,因此西北地區能夠提供全程治療的醫院很少,西安是距離最近的。比如精確的血鉛濃度檢測設備,一臺就是幾百萬,而進行降血鉛的治療,還需要關注臟器情況,也要求設備和經驗技術的支持。
何況自家孩子都血鉛異常甚至鉛中毒了,當然要去知名大醫院,到了大醫院,當然要重新進行血鉛濃度檢測。相比指尖血檢測,靜脈血檢測才更精準,對環境、檢測技術的要求也更高,一般三甲醫院未必能夠精確測量。
一、二點原因也不復雜。
雖然經過30多年的治理,中國城市兒童血鉛濃度已經從1997年至2000年的每升98.566微克,下降到2001至2010年的每升69.61微克,再到近年來的每升30微克左右,但兒童血鉛濃度超標仍然較為嚴重,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布的報告,中國血鉛濃度高于每升50微克的兒童人數估計有3123萬人。(數據源:國土資源部下屬研究所韓志軒等2017年發表論文《中國城市兒童血鉛含量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
這是不是看起來很嚇人,然而這已經是30多年強化治理的結果。想想看1997年到2000年兒童平均每升98.56微克,意味著大概一半兒童血鉛超過每升100微克。而每升30微克,即使按照正態分布,也一定有不少孩子血鉛濃度超過每升100微克、200微克,按照2006年原衛生部制定的《兒童高鉛血癥和鉛中毒預防指南》,分別對應“高血鉛癥”和“鉛中毒”。
比如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杜悅新等人于2022年發表論文《2016—2020年天津市59203例兒童血鉛水平動態分析》,該論文統計了天津59203人次的兒童血鉛檢測情況,統計顯示歷年血鉛中位數為每升69.4微克、64.73微克、53.71微克、39.53微克、35.66微克,而“高血鉛癥”檢出率分別為7%、2.88%、1.14%、0.88%,也就是說哪怕到2020年,天津仍然有接近1%的孩子血鉛濃度超過每升100微克。
這個100微克的濃度標準,來自美國疾病防治中心1991年確定的血鉛中毒閾值,當時研究認為超過這一標準,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需要進行治療干預;2003年前后,新研究發現,哪怕血鉛濃度超過每升50微克,仍然會造成兒童認知功能障礙或神經功能損害,因此,如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進一步下調血鉛濃度干預的參考值。
歐洲目前普遍執行每升50微克標準,2021年美國根據美國兒童血鉛水平的第97.5百分位,設置為每升35微克,這個第97.5百分位,意思是當時統計美國有97.5%的孩子血鉛濃度低于每升35微克。
這里可能會有讀者疑惑:不是說美國存在嚴重的“鉛水管污染”嗎?為什么美國兒童血鉛濃度含量這么低?這是因為美國高度分化,由于持續幾十年的去工業化和無鉛化,美國多數兒童血鉛濃度迅速下降,但貧民區、鐵銹帶反而更加嚴重。
但注意,無論每升35微克、50微克還是100微克,都是提醒高度關注,需要采取行動找出鉛來源,并非含量低就無害。根據目前人類的研究,在日常可以接觸到的常見金屬中,鉛是唯一在人體內毫無生理益處、純粹具有毒性的重金屬,哪怕是劇毒的砷也可以用于白血病治療,而汞還能用于牙科合金,唯獨鉛在任何劑量下都有害無益。
而由于兒童對鉛吸收效率更高、排出速率更低,而且鉛還能導致兒童永久性損傷,鉛就成為唯一被國際社會系統性淘汰的常見金屬。
2021年10月,世衛組織發布《世衛組織鉛暴露臨床管理指南》,建議對血鉛濃度超過每升50微克的人員,應確定鉛暴露的來源,采取適當措施來減少和終止暴露。(注意下圖單位為每分升5毫克,10分升等于1升)
同樣在2021年,國家衛健委牽頭制定新的《0—6歲兒童血鉛參考限制標準》,準備更新2006年每升100微克的血鉛濃度標準,調整為世衛組織新劃定的每升50微克,然而征求意見稿發布后,直到現在,仍然未確定為正式的執行標準。
原因就在于這一標準遭到了抵制,涉及面太大,而又缺乏全民的普遍支持。中國在降低鉛污染方面,其實屬于比較激進的,也遭到了很大阻力。
除了從事冶煉、電池制造等含鉛行業導致的職業暴露,一般成人以及兒童血鉛來源主要來自空氣、食物和環境接觸,空氣和食物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在中國,比較普遍的規律是:城市兒童血鉛濃度高于農村、南方城市高于北方、男孩高于女孩,就與上述三者有關。
國家按照危害嚴重度進行了30多年的治理。
早在1981年就出臺食品添加劑衛生標準,明確禁止鉻黃作為食品染色劑,之所以禁止就是因為當時很多小作坊濫用含鉛色素制作糖果、糕點等食物,導致兒童鉛中毒事件頻發。
到了1991年,頒布首個車用無鉛汽油標準,明確規定汽油中不得含鉛,開始推動汽油標號提升和去鉛化,1993年正式啟動汽油無鉛化計劃,將“2000年實現全國汽油無鉛化”列為正式目標,然而根本壓不住,含鉛汽油仍然大行其道。
1997年一次針對北京兒童的檢測,發現北京兒童血鉛均值高達每升97.1微克,這一事件加速了無鉛化進程,1998年國辦發布通知,要求2000年1月1日起所有汽油生產企業一律停止生產車用含鉛汽油。
最終2000年6月全國全面實現汽油無鉛化。
解決無鉛汽油問題后,由含鉛尾氣導致的城市兒童血鉛濃度嚴重超標的情況得到迅速好轉。根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王冰等2013年發表的《我國禁用含鉛汽油后兒童血鉛水平的變化》,禁用后,2002年之前、2003年至2005年、2006年至2008年三階段,兒童血鉛均值分別為每升85.02微克、83.63微克、61.82微克,大于每升100微克的比率分別為27.68%、25.97%、10.9%。
含鉛尾氣解決了,新的挑戰又來了。
入世之后,中國經濟迅猛增長,帶來了旺盛的電力和金屬冶煉需求,而煤炭、鋼鐵等礦物中本就含有鉛,那時候環保要求低,尤其鉛鋅冶煉廠導致的血鉛事件頻發,比如2006年天水鉛中毒事件、2009年陜西鳳翔血鉛事件。
同時中國人普遍收入提升,帶來了更旺盛的家裝、購物需求,而當時室內裝飾裝修材料中鉛含量普遍超標,兒童玩具、設施等使用的涂料中也含有過量的鉛。
還有以電動自行車等產業驅動的液態鉛酸蓄電池的急速擴張,以及缺乏環保監管的廢舊金屬回收導致的環境污染,這就導致雖然基本解決了含鉛汽車尾氣的問題,但中國兒童血鉛含量仍然普遍高于每升50微克。
在這一背景下,環保開始加強。比如2009年出臺國標《玩具用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規定玩具涂料中鉛含量不得高于每公斤600毫克,仍然大于歐美90毫克的標準,劣質含鉛玩具有所減少,但仍然泛濫。
這也是標準制定的為難之處,標準高了,大片企業活不下去,標準低了,污染問題難以解決,也只能循序漸進,如果想要一步到位,就連改善都很可能做不到。
再然后,2009年國辦轉發了《關于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導意見》,2011年出臺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將鉛、汞、鎘、鉻以及類金屬砷作為五大重點防治重金屬污染物,開始了去鉛化的攻堅階段。
但含鉛物質太多了,防不勝防。2015年還出現了一起標志性事件,那就是“江蘇毒跑道”事件,江蘇多地校園塑膠跑道使用了帶毒的黑色塑膠顆粒,檢查發現跑道鉛析出量超過標準的30倍,導致在校學生陸續出現流鼻血、眼睛流淚、咳嗽、嗓子痛、嘔吐等不適癥狀。
這就促使2018年出臺了國標《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對中小學塑膠跑道等合成材料面層嚴格要求,要求鉛含量低于每公斤90毫克。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民眾對環保的要求壓倒了部分含鉛產業的利益,促使更多領域開始加強鉛管控。比如2020年更新國標《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建筑用墻面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要求木器涂料、建筑用墻面涂料中鉛含量低于每公斤90毫克。
一直有呼聲全面加強鉛監管,但緊接著就是貿易戰、疫情的連環沖擊,涉及就業和民生,阻力非常大。比如2015年中國涂料工業協會就發布《中國淘汰鉛涂料的倡議書》,呼吁全行業加快產品升級換代,但是受到種種因素限制,倡議效果很差。
但隨著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環保領域的支持力量開始壯大,越來越多的民眾渴望更環保的環境,有實力的大企業開始進行無鉛化轉型。如這次“血鉛事件”,大興顏料發布聲明,強調自家的“工業級有機顏料”不含鉛,這就是典型代表。
而更具實力的涂料巨頭也在轉型,比如三棵樹董事長洪杰,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就在2023年提出政協提案,建議完善政策法規和標準,限制含鉛涂料使用,對公眾尤其兒童可直接接觸到的場景面漆實施強制性低鉛標準,基本就是每千克90微克以下,并且還要填補工業涂料用于民用場景的監管漏洞。
還是今天題目闡述的關鍵點:即使是利國利民的改革,也必須獲得全民的公開支持。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獲益的民眾很少出來支持,反而是少數利益受損的民眾反對特別強烈,相關部門在無法獲得足夠支持的情況下,很難頂著壓力推進。
于是就能看到,每一次惡性社會事件之后,都會出現極大推進監管改革。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引發中國乳業監管改革,更帶動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全面提升;而2012年發生的全國范圍嚴重霧霾,讓治理大氣污染,獲得全民的普遍支持,這才能夠開展影響數千萬人生計的環保風暴,打響了持續數年的“藍天保衛戰”;連續出現的江河湖海惡性水污染事件,也讓水源治理成為重中之重。
于是到“十四五”期間,中國大氣、水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成為常態。
更艱巨的是土壤治理。
早在2016年就頒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當年還發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征求意見稿,而即將到來的“十五五”,土壤污染防治將成為最核心的任務之一,2024年已經印發了《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
土壤污染防治的一個重點,就是鉛污染。
注意此前無論含鉛汽車尾氣、工業廢水廢氣、含鉛涂料等等,產生的鉛污染并沒有消失,而是沉積在土壤中,尤其是城市和工業區土壤。自然狀態下,中國離城市遠和未污染土壤的含鉛量一般在每公斤10到30毫克,而根據陜西師范大學李小平等2015年《我國城市土壤鉛與兒童血鉛空間分布格局》,當時中國城市土壤含鉛量平均為50.82微克,大大超越自然值。
而土壤中含有的鉛,一旦出現揚塵進入空氣,被人體吸收后,必然導致血鉛濃度上升。
這是一項非常長期的任務。按照規劃,“十五五”期間,需要對土壤重度污染區域進行針對性治理,成本極高,需要根據當地情況進行針對性治理,方法很復雜,不在此贅述。而針對城市和一般工業區普遍的鉛含量超標,不可能采取普遍治理的方式,只能通過間接的低成本方式減少鉛污染。
最直接的就是提高綠化,減少揚塵,還可以針對性種植如蜈蚣草等植物,從土壤中吸附鉛、砷等重污染物質。這已經有成功案例,2001年山洪沖垮廣西環江縣上游選礦企業的尾礦庫,導致出現嚴重重金屬污染,就是通過種植蜈蚣草慢慢修復,然后使用其他植物一點點改善,2012年終于可以長莊稼了,但成本很高,僅種植蜈蚣草,每畝受污染土地就至少需要1萬元投入。
普遍的城市、工業區土壤鉛超標,也是兒童血鉛濃度近年來下降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也不用緊張,目前普遍低于每升50微克,基本不用擔心,需要注意意外鉛來源的危害。
但土壤治理反而是相對容易解決的,真正的難關還是來自經濟和產業的博弈,這背后是很多人的生計。比如需要針對鉛酸電池相關產業進行環保改造,加強地方冶煉廠環評標準,還要對涂料、裝修裝飾、玩具等相關行業提高標準,這必然會導致一大批企業倒閉。
從總賬上算,這當然利遠大于弊。血鉛濃度每升下降10微克,兒童智商就可以平均提高0.4到0.7分,通過減少醫療健康支出、提升勞動生產力,能夠帶來巨大的收益。
但問題還是開頭強調的,改革缺乏全民支持,要想推動改革就必須頂著利益受損方推進,難度極大,受損方也會導致輿論變形,而利益受益者往往漠不關心,甚至會受輿論影響站在反對改革的一方。
從這個意義上講,2025年發生的“血鉛事件”當然是不幸的,只是從全民角度,這場發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首次“鉛中毒”事件,引發的全民關注,恰恰可以大大壓制反對改革聲音,至少在關鍵的“十五五”環保相關規劃制定中,只要拿出這一事件,很多反對聲音就被壓住了,必然加速去鉛化改革。
比如校園就可以嚴格推行更嚴格的鉛檢測,血鉛參考標準也可以從2006年的每升100微克降低到50微克,推動相關領域加大環保投入。
如果全民理性水平普遍提升,不需要重大惡性事件,也能夠踴躍站出來支持利國利民的改革,而不是成為被輿論之風吹得東倒西歪的墻頭草,這該有多好。
所以,激發民智還來不及,又怎么可能搞所謂的“愚民”呢?
其他文章推薦
如果喜歡,還請點贊、“在看”和關注吧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發現“大樹鄉談”
備用:大樹鄉談2022、大樹鄉談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