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主動負債刺激經濟實現高增長,這是一個理想的良性債務驅動模式。但是,如果出現系統性的沖突,引起了資源錯配,超發的貨幣失去了流動性,無法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閉環,消費指數趴在地板上反復摩擦,灰犀牛就離我們不遠了。
去年九月加發了12萬億的超長期特別國債,2025年又將財政赤字率放開到4%,突破了長期堅守的3%的國際安全線,意在快速扭轉通縮的局面,這無疑是正確的方向。
但是,從上半年的各項指標看,一輪大水沒有得到市場明確的反應,相反,消費者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企業利潤、出口增速都在往下走。
政策強力推動的兩市,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真正的命門,直接影響到家庭負債率與資產價值,結果均不盡人意,特別是樓市,不但沒有在2024年底觸底,從上半年的情況看,陰跌的局面至少要延續到高盛預測的2027年底,最近全網都在說樓市要大漲,其實只是打了一個語言的擦邊球,一線城市的核心區有可能漲,因為富人有貨幣將貶值的預期,而整體上還是外于下降通道。
這種局面下,就有了雙重選擇:是繼續印鈔,還是讓市場機制直接出清?
如果是前者,就成了滾雪球,2023年消費者價格指數計劃目標3%,實現0.2%,差了15倍;2024年大手筆加發國債,計劃目標還是3%,實現還是0.2%,于是,2025年開始重復2008年的故事,放水刺激消費,計劃目標調整到2%,結果上半年1-5月不但沒有扭轉趨勢,同比還下降了0.1%,這說明通過凱恩斯式的財政赤字擴張,沒有解除經濟下行的壓力,由于經濟本身眾所周知的系統性問題,決定了單純的貨幣工具和財政工具,不足以引導市場形成正反饋,貨幣發得越多,流動性越差,如果繼續加印鈔票,很可能是一個風險沒有消除,而一個更大的風險已經在路上了。
所以,保持無損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了。
2025年將成為經濟重要的轉折點,政策開始直接推動產能出清,該出局的企業出局,一場經濟的斷舍離開始了。
這一定會影響國民整體生活狀態,但避免了加大負債可能引發的巨大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