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義勇軍》寫作背景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迅速占領我國東北三省,并建立殖民政權偽滿洲國,作為進攻我國全境的基地。而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紛紛揭竿而起,組織抗日義勇軍,在白山黑水之間,堅持抗日斗爭十余年,牽制了大量日偽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田間
在東北淪陷時期,東北義勇軍是人民群眾自動組織的一種抗日武裝,他們打響了救亡圖存的第一槍,為偉大的抗日戰爭寫下了輝煌的戰斗篇章。
1937年,日本侵略軍又發動七七事變,擴大了侵略的范圍,中國人民面臨著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全民族的抗日戰爭也正在如火如荼展開。
街頭詩
1938年,青年詩人田間在延安,為了配合當時斗爭形勢,鼓勵大家到抗日前線去,他和同仁發起街頭詩運動,并寫下《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等街頭詩。其中,取材于當年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義勇軍》,也是一首震撼人心的力作。
二、《義勇軍》原文
在長白山一帶的地方,
中國的高粱
正在血里生長。/
大風沙里
一個義勇軍
騎馬走過他的家鄉。/
他回來:
敵人的頭,
掛在鐵槍上。/
1938年
課題畫
三、《義勇軍》內容和結構
這首《義勇軍》是一首短小的敘事詩,全詩以白描手法,通過三個簡潔的場景,描寫在東北淪亡的社會背景下,抗日義勇軍過門不入、馳騁疆場,與槍挑敵首、凱旋歸來的英雄故事,表現了東北人民抗日的決心與戰斗的豪情。全詩9行3節,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1節、3行,描寫廣大東北淪陷區就是抗日義勇軍的戰場。詩中以“長白山一帶”,借代整個淪喪了的東北三省,交代故事發生的壯闊地點;又以“中國的高粱,正在血里生長”,交代故事發生的悲壯的社會背景,其中,用“高粱、血”,象征著東北土地的肥沃富饒,以及東北人民亡國喪家的苦難與悲壯,又用“中國”明白地宣示,他們的斗爭是中華民族抗日救國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整個中國都是他們的后盾與強援,他們的社會背景雄厚,斗爭意義重大。
東北高粱
第二層、第2節、3行,具體描寫一個義勇軍戰士艱苦奮戰,過門不入的場景。緊承上層,詩中接著描寫,在壯闊的東北大地上,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大風沙里,一個義勇軍,騎馬〔進軍時〕,走過他的家鄉”。在這里,詩人以“大風沙里”的艱苦環境,描寫義勇軍趁著氣候惡劣之機,“騎馬”馳騁,奔赴疆場,橫刀立馬,奇襲日寇的威武形象;又化用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典故,以“走過他的家鄉”而未進家門,表達義勇軍一心殺敵,公而忘私的高貴人品。他是一位吃苦耐勞、威武雄壯、奮勇殺敵、公而忘私、過門不入的英勇而高貴的偉大戰士。
東北義勇軍的誕生
第三層、第3節、3行,寫義勇軍槍挑敵首、凱旋歸來的豪邁場景。義勇軍緊握戰機,過門不入,馳騁疆場,奇襲日寇,槍挑敵首、凱旋而歸,詩人專門描寫“他回來”了的豪邁場景:“敵人的頭,掛在鐵槍上”!義勇軍奇襲,一戰而勝,戰果輝煌,勇士把“敵人的頭”與肩上的“鐵槍”,連在一起,掛在一塊,畫面直陳,意蘊豐富,英姿豪邁,振奮人心,功績卓著,震懾敵人!他們以鐵的事實,向世人嚴正宣言:中國人民有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光榮傳統,如今,日寇來了,迎接它的,只有鐵槍!
因此,東北義勇軍的英勇斗爭,他們的戰斗進行曲,以鐵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中國人民具有不畏艱難、不懼犧牲的精神,具有救亡圖存、抗日到底的決心,如果沒有東北人民公而忘私奮勇殺敵,如果沒有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沖鋒
四、《義勇軍》寫作特點
這首短小的敘事詩,采用白描表達方式,用樸素生動的語言,以簡潔直陳的筆觸,戰場語境,具象直擊,賦形寫意,物理陳列,勾勒三幅畫面:“高粱十血,騎馬過門,槍十敵首”,形成蒙太奇鏡頭疊現結構,塑造了一個義勇軍英雄形象,全詩沒有鼓動詞語,沒有夸飾修辭,不事烘托,不著色彩,簡潔明快,準確有力,精巧別致,樸素平易,具有高度概括力,收到了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是一首語言精煉,意蘊豐富的街頭詩經典。
奇襲
因此,田間的詩,正如聞一多的評論:“只是一句句樸實、干脆、真誠的話,簡短而堅實的句子,就是一聲聲的‘鼓點’,單調,但是響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鼓舞你愛,鼓動你恨,鼓勵你活著。”陳存選2025、07、13
參資:百度百科《田間創作的現代詩義勇軍》。
凱旋歸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