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國產汽車這些年可以說是風頭正勁:
新能源銷量全球第一、出口量超越日本、全年銷量一再破紀錄——怎么看,都像是迎來了“高光時刻”。
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卻有人潑了一盆冷水:
我們一年辛辛苦苦賣出三千萬輛車,賺的錢居然還不如豐田一家的900萬輛。
聽上去或許有些夸張,但仔細研究相關數據就會發現——這,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就在今年5月8日,豐田汽車公布了2025財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的業績:
凈利潤高達4.765萬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2337億元。
雖然同比小幅下滑了3.6%,但這個利潤規模,依然是一個驚人的存在。
尤其是當你把它,和中國車企的成績放在一起看時——差距真的不是一點點。
因為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中國18家上市乘用車企業中,雖然有13家實現了盈利,但凈利潤加起來也只有1226.77億元;
而一旦把那5家還在虧損的企業也考慮進來,總利潤還得再減去332億元。
也就是說——整個中國上市車企一整年賺的錢,還不如豐田一家的一半!
而從“單車利潤”來看,差距更是讓人心里發涼:
豐田每賣一輛車,能賺2.29萬元人民幣;
而國產龍頭比亞迪呢?全年賺了402.5億元,賣出427.2萬輛,每輛車的利潤不到9400元。
說白了就是:
我們賣了三倍的車,結果賺的錢,還不如人家一半。
就這種情形來看,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這真的挺悲哀的。
甚至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更像是:一場被掩蓋的“產業泡沫”。
然而,真是如此嗎?
實話實說,這種看法,其實有些膚淺、也有些情緒化。
因為如果你稍微拉長時間線去看,就會發現:
“卷”,才是好事——也是所有產業真正做大做強、從“量變”走向“質變”的必經之路。
比如上世紀初,美國的汽車市場一度極度分散,全國一共出現過1900多家汽車公司,堪稱“群雄并起”。
什么福蘭克林、帕卡德、德索托、奧本……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汽車品牌。
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能留下來的,只剩通用、福特、克萊斯勒這“三大巨頭”。
為什么?
不是他們最早進入市場,也不是背景最強,而是他們在最激烈的內卷中,扛住了成本壓力、提升了制造效率、打通了產業鏈,把價格打下來,把質量卷上去。
也正是這套模式,才奠定了后來的全球汽車霸主地位。
你再看日本也一樣。
1970年代開始,日本車企全面崛起,靠的就是極致的“成本控制”和“可靠性制造”。
豐田、本田、日產當年在北美市場剛登陸的時候,也是靠著比美系便宜、油耗低、故障率少一步步卷上去的。
所以放到今天來看,中國車企如果想站穩全球舞臺、真的變強,就必須經歷這樣的階段。
經歷高強度競爭、利潤被壓榨,甚至階段性“看上去很慘”——這不是什么悲哀,而是成長的代價。
因為真正怕的,不是利潤低,而是卷著卷著,把技術和品牌都卷沒了。
這不是我在這里瞎說,給汽車產業“洗白”——
而是中國的家電、手機產業,已經把這套路子走通了,甚至走順了。
比如你還記得嗎?
當年國產手機剛崛起那會兒,華為、OPPO、vivo、小米幾乎天天價格戰,紅米K系列一上新,全網“打骨折”;
而在功能機時代,山寨機更是橫行,399、499一臺的比比皆是,利潤低得可憐。
那時候也有很多人唱衰,說你們這么卷、這么內耗,遲早把自己卷死。
可結果呢?
卷著卷著,國產手機在全球站住了腳。
華為出海多年打下高端市場,小米則拿下了印度、東南亞的大量份額,OPPO和vivo在歐洲、中東、非洲也頻頻登頂。
再看家電行業——
從美的、格力到海爾、海信,哪個不是靠“價格戰”打出來的?
剛開始洗衣機、空調利潤也不高,可隨著國產品牌積累了技術和供應鏈體系,今天不僅能打海外市場,還能正面剛日韓歐美巨頭。
這說明什么?
說明所謂的“低利潤”,往往不是無能,而是成長的過程。
因為任何一個產業能誕生全球級的龍頭企業,都得先有足夠廣、足夠深的“產業底盤”:
這其中就包括了海量的中低利潤企業、高密度的技術迭代、高頻次的用戶反饋。
說白了:
你不先把量做起來,談品牌、談利潤、談護城河,都是空中樓閣。
所以,今天國產汽車即便看上去“利潤慘淡”,但只要方向沒錯,熬過這段陣痛期,未來肯定是輝煌的。
甚至某種程度上,會重復國產手機、家電,慢慢取代摩托摩拉、洛基亞、松下、西門子的過程。
對此,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