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AI撕裂數據與實體的邊界,量子計算探索物理規則的邊緣,綠色科技重塑增長的倫理,低空經濟、機器人、大模型打開科技躍遷的大門。
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企業需要以智慧為坐標,穿透技術、組織與商業模式的“三重結界”,在數字與實體的糾纏中鍛造新物種。在這背后,是一群技術興國的信奉者,產業躍遷的掌舵人、商業社會的洞察者、認知邊界的拓荒者,這些企業家永遠走在創新的前沿。
與智者同行者,必將率先觸摸未來;與AI共振,終將定義下一個紀元。
我們邀請了多位國內外頂尖創新與商業領袖,人工智能鏈主和龍頭創新企業,共同展望2025產業發展、技術創新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前景。
此文為融中特別策劃·《2025向新·AI未來》系列報道第七篇。
2025年春節期間,春晚表演上驚艷四座的人形機器人,還有一經亮相便席卷全球各地應用下載榜的DeepSeek,無疑吸盡眾人眼球。技術創新上的突破,更是把“具身智能”這一在2024年便掀起的這股浪潮推向了頂峰。
因此,2025年也被業內人士稱之為“機器人產業化元年”。
顯而易見,這并非一條新賽道。
目前,根據應用領域,機器人大致可被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而不同類別的機器人則因應用場景不同在技術配置和功能特性上,存在顯著差異。
當我們目光被春晚舞臺上和馬拉松比賽中的人形機器人吸引時,在我們沒看到的工廠生產線上,同樣有著形態各異的工業級機器人在展示自己。
在湖南長沙的某工程機械行業巨頭智慧工廠中,長達十余米的鋼板完成切割工序后來到分揀線上,一臺臺身上搭載著高精度3D“眼睛”的工業機器人聯合作業,忙碌地進行數噸級大型鋼板的智能化搬運與齊套分揀,精準地實現重負載大型工件的高精度識別、高效自動抓取、智能柔性分揀以及規劃碼放入庫,這套鋼板切割下料分揀智能產線出自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視比特機器人”之手。
解決制造業,“人力不可為、難以為、不愿為”的難題
視比特機器人成立于2018年,雖然彼時因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概念逐漸興起,機器人技術正逐漸嶄露頭角,但遠未達到如今的熱鬧程度。
與此同時,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賽道在當時正處于風口浪尖,吸引了大量的關注與資源。
然而,視比特機器人卻在制造業的一線場景中,發現了隱藏在表面繁榮下的深層痛點。
出生于1981年的鄧博士,作為專注于人工智能、計算機系統結構及機器人技術領域的高精尖人才,本碩均就讀于某知名院校計算機專業,后在該校與瑞士聯邦理工(ETH Zurich)聯合培養下獲得博士學位,主攻計算機系統領域,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前沿的學術視野,逐漸成長為計算機系統專家。
在決心創業前,視比特的初創團隊走訪了眾多制造業企業進行調研。事后,對于公司成立的初衷,鄧博士向融中財經坦言,“視比特要解決的,是許多制造業場景中‘人力不可為、難以為、不愿為’的事。”
智能制造發展已久,諸多生產環節已可實現無人化作業,但在幾年前,生產材料的上料、裝料環節普遍需要人工搬運。以鋼板的切割搬運場景為例,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型材大小、尺寸、型號不盡相同,僅憑人工或傳統自動化方法無法滿足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模式的要求。此外,工人就業的趨勢也在發生變化,隨著80后、90后和00后就業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愿意進入工廠從事這些重復、簡單卻繁重的體力勞動,傳統制造業的“用人荒”問題日益凸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鄧博士意識到,制造業中有大量的場景是人力難以企及、難以持久或難以心甘情愿去完成的。機器人技術雖然在當時尚未成為熱門領域,但從長遠來看,它無疑是一條充滿機遇的長坡厚雪之路。
于是在2018年,懷著提升制造業水平、為行業賦能的宏大愿景,視比特機器人應運而生。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成立初期,視比特機器人便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挫折。
一定程度上,視比特機器人并非主研硬件,而是聚焦工業具身智能領域,面向智能制造提供AI+3D視覺產品、工業智能軟件及智慧工廠解決方案。憑借自主研發的AI視覺算法、機器人柔性控制、智能產線控制系統、智能規劃與調度等核心技術,為客戶提供高品質、優價格、快交付的智能機器人工作站、智能量測系統和智能制造產線等軟硬一體、全棧智能解決方案。
視比特所處的3D視覺行業,近十年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國內外許多企業都在這一領域進行排兵布陣,不乏一些大型科技企業和傳統制造業巨頭在搶先布局以建立先發優勢。而對于一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言,巨頭在技術、資金、市場份額等方面,毫無疑問具有一定的優勢。
除了需要面對無形的競爭壓力外,在創業早期,視比特機器人還需要克服市場認知度低、客戶信任度不足等問題。畢竟,許多潛在客戶對新興的機器人技術和解決方案持懷疑態度,更傾向于選擇傳統的自動化設備或人工操作。
與此同時,在技術研發方面,視比特機器人也面臨著諸多難題。為了實現機器人在復雜工業場景中的精準識別和柔性控制,團隊需要攻克高精度視覺算法、機器人軌跡規劃、多機器人協同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盡管技術突破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但視比特團隊憑借著對技術創新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使得量變引起了質變。
過去數年,通過這些早期的探索和努力,加之核心技術優勢的相互協同,共同構建了視比特機器人在工業智能領域的強大競爭力。因而,視比特機器人逐漸在工業智能領域嶄露頭角,手握訂單的同時,也為企業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鑄就技術優勢,賦能多元工業場景
在實現商業化落地后,視比特也逐漸在工業制造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清晰地錨定“AI+3D視覺”技術方向,聚焦于技術層和應用層,創新性地構建了以“工業之腦”(智能工業控制軟件的自動生成以及智能排產與規劃調度)、“工業之眼”(面向復雜制造環境的高端成像裝備以及智能測量、檢測、識別、定位算法)及“工業之手”(面向復雜制造工藝的手眼協同以及智能焊接、打磨、裝配工藝與技能學習)為核心的“三駕馬車”技術戰略。依托深厚的技術功底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在多個行業大放異彩,展現出不容小覷的競爭力。
在技術層面,視比特將視覺技術錘煉得愈發爐火純青,為工業機器人裝上了“火眼金睛”。在柔性智造和工業質檢領域,這雙“眼睛”至關重要。
當生產線上的物料形狀各異、姿態不一,來料的長寬高尺寸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時,視覺系統依然能精準地“看”清楚,并引導機器人準確完成任務。它能讓機器人在小批量、多批次定制化的生產浪潮中,輕松應對各種“千變萬化”的物料,穩穩地把控生產節奏。
在生產的上下料環節智能化升級席卷制造業的同時,視比特機器人很快發現了自研“AI+3D視覺”新的應用場景——工業質檢。
在重工、汽車、新能源等諸多行業,工件或成品的量測往往需要經驗豐富的生產工人進行目檢,耗時長、效率低、準確率難以保證。為解決這一行業共性難題,視比特研發團隊歷時數月、持續攻關,在視覺量測關鍵技術上取得多項重要突破,研發出一系列智能量測產品。尤其,針對汽車制造“沖壓、焊接、涂裝、總裝”全工藝環節,視比特構建了覆蓋智能制造與智能量測的雙輪驅動解決方案矩陣,為整車廠及零部件企業提供了從單點突破到整體升級的數字化轉型路徑。
而深度學習大模型和工業AI基礎軟件,更是視比特手中的“秘密武器”。這些技術就像一個個聰明伶俐的“小助手”,能深入挖掘工業場景里繁雜的數據寶藏,把隱藏在數據背后的價值一一呈現。它們能幫著優化生產流程,讓生產效率快速攀升,嚴把質量關,為企業的智能化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視比特為智能產線和智慧工廠設計開發了坤吾工業智能軟件平臺,融合數字孿生、低代碼開發、工業大模型等技術,提供智能產線解決方案的一站式設計與開發服務。
簡單來說,坤吾平臺通過低代碼和大模型技術,能快速把設計圖紙變成3D數字產線,還能自動生成產線控制軟件。同時,它支持虛擬調試、一鍵部署和高效運維,幫助用戶便捷地構建、優化智能工業應用,實現智能制造系統的持續開發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此外,為滿足工業場景海量質檢需求,視比特還研發了翔云AI機器視覺開發運維平臺,提供質檢模型算法開發、部署、監測、運維的全套軟件工具和服務,加速質檢產品研發迭代,保證產品質量,降低交付成本。
同時,翔云也接入DeepSeek、通義千問等開源大語言模型,實現基于AI智能體的項目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管控,大幅提升了項目研發和運維效率。
在應用層面,視比特機器人的身影活躍在工程機械、船舶工業、重型裝備、汽車制造、鋼結構加工、能源領域、物流倉儲等多個領域。
在工程機械行業,視比特機器人與三一重工的攜手堪稱一段佳話。2019年,它與德國梅塞爾為三一重工量身定制了面向鋼板切割下料的自動分揀方案。這在行業內可是個前所未有的創新之舉,一下子就在工程機械領域打響了名號。有了這個良好開端,后續在造船行業、煤機行業、農機行業等,視比特機器人也是大展身手,業務版圖不斷擴大,穩穩地占據著行業領先地位。
過去幾年,新能源與智能化引領中國汽車產業新變革,而視比特也搶先抓住了這個機會,成為眾多汽車企業的合作伙伴。
不同于燃油車同一車型在功能、配置上都大差不差,新能源車產品更新模式往往是“半年小改款、三年大換代”。產品的快速迭代也意味著過去累積經驗難以復刻,僅是汽車四門兩蓋自動裝調這一環節,工程雖簡單但卻是個精細活兒,因為不同車型的車門、前后蓋尺寸各異,公差一致性需得好好把控。
而視比特則憑借自身強大的技術實力,聯手合作伙伴—重慶眾思創,逐漸滿足多車型混線生產的自動裝調需求。搭載“AI+3D視覺”技術的視比特產品,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通過先進的技術和強化學習策略,在仿真平臺里歷經無數次“實戰演練”,面對新車型時,根本不用實地采集大量數據,便能又快又準地完成裝調任務,裝配成功率也大幅提升,整個過程行云流水般即可完成。
從技術研發到產業賦能,視比特以厚積薄發之勢,在鄧博士娓娓道來的創業歷程中,那份熾熱的創業初心始終熠熠生輝。“視比特成立之初,我們就堅定地要走難而正確的路。這些年一直專注研發AI+3D視覺產品、工業智能軟件及智慧工廠解決方案,我們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潛心攻關工業智能前沿技術,不斷突破“卡脖子”難題,敢于打破國外壟斷。現在,提到鋼板切割下料分揀智能產線、多目大尺寸高精度在線測量系統、汽車漆面缺陷在線檢測&自動磨拋系統,這些在行業內都是技術領先型產品,而且我們已經面向客戶實現大規模交付,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和良好的業界口碑。”
做工業智能的持續開拓者與領航者
自成立以來,視比特憑借其在 AI 產業鏈中獨特的定位和強大的技術實力,獲得了資本市場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過去7年間完成了6輪融資,吸引了眾多知名的投資機構和戰略投資者。
在早期的天使輪中,視比特獲得數千萬融資,由圖靈創投領投,道生資本和小智投資跟投,這為初期研發和市場布局打下了堅實基礎。同一年的戰略融資輪中,公司獲得千萬級資金注入,由同威資本領投,為技術迭代和項目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到了B輪,視比特更是獲得3億元融資,由經緯創投領投,湖南鋼鐵集團通過迪策投資進行戰略投資,老股東中金資本、和玉資本、同威資本繼續加碼,這不僅體現了投資機構對企業的持續看好,更為視比特的業務擴張和行業影響力提升帶來了強大動力。
這些融資歷程和背后投資人的加入,反映了視比特機器人在技術、市場和未來發展前景上的巨大潛力。在多方資本加持下,視比特也在技術層不斷深耕,持續推動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除了技術創新外,視比特過去幾年也在加速開拓海外市場,在德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地設立了海外分支機構。同時,視比特將研發中心落地于上海,上海研發中心于2022年8月正式啟用,深化產業協同,加快研發成果轉化。
鄧博士透露,在未來三年的關鍵時期,視比特將選擇繼續深耕工業智能制造領域,穩步開拓新的行業。一方面,公司可以集中精力把現有的技術和產品做得更加精雕細琢,同時,在優勢領域持續深耕,增強核心競爭力。
作為行業內技術領先的研發型企業,視比特的技術創新、產品研發、規模落地等方面的實力得到廣泛認可。主持和參與制定了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工信部“人工智能產業揭榜掛帥”牽頭揭榜單位、科技部“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優秀項目、《財富》中國最具影響力創業公司、胡潤榜全球獵豹企業、湖南省“芙蓉計劃”創新創業團隊、中國智能制造綜合競爭力企業TOP20等多項榮譽。
一路從洞察行業痛點起步,憑借著鑄就的技術優勢,視比特機器人在多元工業場景里大展身手,而作為一家冉冉升起的“小巨人”,不妨一同期待視比特的表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