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黃小桃
“沒想到會這么成功,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來自英國的青年男高音音樂家Tom Lidgley高舉起手中剛“出爐”的扎染作品,臉上笑意難掩。
7月12日,來自歐洲的5位音樂人走進貴州省貴陽市“手上記憶博物館”,與非遺扎染技藝開啟一場浪漫邂逅。
捆扎、脫漿、染色、清洗、晾曬……一幅幅圖案各異、藍白漸變的扎染作品在音樂人手中漸次“綻放”。“你永遠不知道松開線繩的那一刻會遇見怎樣的驚喜,就像即興表演時突然迸發的靈感。”英國小提琴演奏家Gwyneth Nelmes說。
歐洲音樂家展示扎染作品。人民網 陽茜攝
“手上記憶博物館”坐落于觀山湖區的一個傳統村落翁貢村,于2018年11月建成開放,是貴陽市第七個民間博物館,承擔起國際文化交流、非遺手藝人交流、學術講座、城市支持文化傳承與體驗活動等功能。
歐洲音樂家參觀“手上記憶博物館”。人民網 陽茜攝
館內,蠟染、印染、紙扎染、楓香染、刺繡、民俗物件等館藏物品錯落陳列,紋樣萬千。“非遺不能只做產業而不做研究,藏品上的每一樣圖案、每一道紋路都有它的應有之意。”
談及創館初心,“手上記憶博物館”館長王小梅直言,正是為了留住這些紋樣背后的文化密碼,才搭建博物館這一延展空間“定格”非遺“記憶”。截至目前,館內共收集貴州省境內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技藝物品6500余件(套)。
面對如此繁復精美的藏品,來自烏克蘭的英國籍打擊樂演奏家Bogdan Skrypka掏出手機拍個不停,“最吸引我的是這些服飾上的紋樣故事——它們以圖案為語言記錄一切,這跟音樂一樣,也屬于一種語言,都在織就當時的所思所感。”
“手上記憶博物館”一隅。人民網 陽茜攝
與Bogdan Skrypka從服飾紋樣中汲取靈感不同,具有意大利血統的英國作曲家Andrea Granitzio則從銀飾鍛造上捕捉旋律肌理。
“作曲本就是精細的手工過程,需要一支鉛筆逐音譜寫每個樂符;如同制作銀器,耗時良久,細節精妙,纖毫畢現,最終才能呈現出最完美的作品。”Andrea Granitzio表示,經過近兩天的采風體驗,腦海中已涌現出許多創意,如花朵般含苞待放。
歐洲音樂家換上扎染民族服飾,漫步鄉野稻田。人民網 陽茜攝
臨行前,歐洲音樂家換上蠟染民族服飾,漫步鄉野稻田。衣袂翻飛間,這份鄉土田園體驗成了最鮮活的文化印記。
“欣賞服飾、學習扎染作為了解當地文化最快的方式,就像窺見貴州少數民族的一扇窗戶,給了我極大的啟發,而這正是我此行最想得到的收獲。”英國音樂劇演員Eugene Griffin點贊“手上記憶博物館”,“這座博物館讓更多人看見了非遺的價值,也將帶動更多人投身文化傳承的時代浪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