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特朗普再次發出關稅通知書,這次對象是歐盟和墨西哥。自8月1日起,美國將對歐盟和墨西哥輸美產品全面征收30%的關稅。
致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信中,他指責歐盟市場“遠非互惠互利”;給墨西哥總統辛鮑姆的信函里,則痛斥芬太尼管控不力。這幕場景恍如四個月前“解放日關稅”的重演。
三個月的“關稅緩沖期”已經淪為一場外交肥皂劇。4月2日,特朗普對全球主要經濟體祭出10%-50%不等的對等關稅,同時拋出90天談判窗口。
彼時的算盤清晰:憑借關稅威壓迫使各國“排著隊來簽城下之盟”。 但現實卻給白宮澆下冷水。
真正官宣的,只有與英國達成的框架協議,而英國還是美國的出口順差國。不僅是中國,日本、歐盟、加拿大等核心貿易伙伴幾乎寸步不讓。眼看7月9日大限將至,特朗普不得不將截止日倉促延至8月1日——這已是第二次推遲談判期限。
歐盟的強硬姿態尤為醒目。盡管特朗普5月曾威脅“若談判無突破就征收50%關稅”,布魯塞爾非但未退縮,反而準備好210億歐元反制清單,并聲明若美方行動,報復措施將于7月14日自動生效。
今天面對新關稅威脅,馮德萊恩的聲明依然強硬:“這將破壞跨大西洋供應鏈,損害雙方企業和消費者。”她一面承諾繼續談判,一面表示歐盟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利益,包括對等反制。
墨西哥的反應也顯示出戰略定力。總統辛鮑姆一面強調“主權不容談判”,一面透露墨美代表團已在華盛頓就安全、移民和貿易展開磋商。“我們有信心在截止日前達成協議”,不卑不亢、有理有據。
這種底氣源于地緣現實:墨西哥對美出口占比超80%,但美國約72%新鮮番茄依賴墨西哥供應。一旦“番茄協議”在7月14日到期,美國消費者將直面17%的番茄價格上漲。
美國財政部統計顯示,本財年前九個月海關關稅收入已突破1000億美元,這筆“意外之財”填補了財政缺口,卻透支了外交信用。 當歐盟官員指出美歐實際整體貿易逆差僅約518億歐元(遠低于白宮宣稱的3000億),當墨西哥依據《美墨加協定》(USMCA)堅守免關稅權利,所謂“關稅威力”顯露出紙老虎的本質。
市場觀察家們創造出“TACO”概念,恰似對這輪關稅鬧劇的精準隱喻:美國手握看似強大的關稅工具,卻被國內通脹壓力、供應鏈斷裂風險、中期選舉政治賬緊緊束縛。
特朗普對所謂的“TACO貿易”感到惱火——即市場押注“特朗普總是在關稅威脅上退縮”,但有觀點認為這次延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政策主任Michael Strain表示:“我擔心我們可能面臨這樣的情況——我不知道是8月1日還是未來——但我們會遇到他不是在虛張聲勢,但每個人都認為他在虛張聲勢的情況。這種情況發生得越多,我就越擔心下一次將是真正的最后期限。”
意大利合作社聯盟主席加爾迪尼的控訴代表全球心聲:僅10%的關稅就曾威脅意大利6.8萬個就業崗位,30%稅率無異于“技術性重擊”。當德國汽車、法國葡萄酒、意大利機械制造面臨生存危機,歐盟的反制清單已經鎖定美國農業和科技軟肋。
貿易戰的硝煙中,全球經濟格局正悄然重構。日本首相公開呼吁“減少對美依賴”,加拿大與歐洲多國開始研究采購非美制武器系統。而馮德萊恩的宣言更預示變局:“歐盟將繼續深化全球伙伴關系,堅定維護基于規則的貿易體系。” 當傳統盟友轉向新興市場尋求合作,美國主導的貿易秩序根基已被關稅大棒砸出裂痕。
布魯蓋爾研究所的警告正在應驗:若美歐無法達成協議,美國所受沖擊將遠超歐盟。90天緩沖期徒勞無功的根源在此——特朗普握著一把叫關稅的錘子,卻發現世界早已不是任他敲打的釘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