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教育者的專業“蓄力期”,中小學校長(書記)如何更有意義地度過?暑假也是教育者的黃金休閑期,學校做過怎樣有溫度的指導?本期《中國教師報》教育家版特別聚焦,通過已經經歷或者規劃中的校長暑期“蓄力”故事,學校團隊假期成長案例,呈現一段教育人的假日美好時光。
學有所成:在武漢學習中聽見“心”
周芙蓉
特級教師、湖北省鐘祥市第四中學副校長
教師是一種用生命感動生命、用心靈澆灌心靈的職業。學生的心靈很脆弱,需要精心呵護??擅鎸λ麄冋鎸嵉耐纯?,言語常顯蒼白?!俺苏f教,你還懂什么?”那個學生含淚嘶吼的畫面無數次刺痛我——曾經的我像在無邊的迷宮里跋涉,尋不到打開心門的鑰匙。
直到那年夏天,得知武漢大學將在暑期舉行心理咨詢培訓,我毫不猶豫報了名,決心為自己的教育生涯積蓄新能量。
課堂上,從基礎理論到咨詢技能,從案例分析到技能操作,教授們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心靈深處的門。七月的武漢,熱浪灼人,我卻如飲甘泉,心無旁騖。然而,專業的高墻遠比想象的更為冷硬與陡峭?!罢嬲某砷L是與自己的較勁?!背筷匚⒙?,薄霧中的湖畔石階便有了我的身影;蟬鳴未醒,只有書頁翻動和筆尖沙沙的聲響……厚厚的筆記本被各色筆跡填滿、覆蓋,頁邊也卷起了毛邊——這每一筆,都是為走進學生心靈積蓄專業力量。
模擬咨詢室里,我扮演咨詢師,對面是督導老師模擬的社交恐懼學生。我嘗試運用剛學的“共情性傾聽”,卻被斥為“沒有走入來訪者的內心”。經督導剖析我才明白:真正的共情不是技術套用,而是放下身份預設,讓心靈沉入對方情緒的深井。當晚,我在筆記本上重重寫下:“技術是舟,真誠為楫。無楫之舟,寸步難行?!?/p>
當年底,我終于拿到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它不僅是我在武漢熱浪與書山中跋涉的見證,更是我作為教育者主動尋求專業拓展、實現蓄力成長的里程碑。
后來我走上副校長崗位分管政工人事與心育后,每一個暑假都是我個人持續成長的黃金期。蟬鳴聲里,書桌臺燈下,總攤開著新的心理學專著、教育期刊,或線上研修筆記。這份堅持既為尋找解決新問題的鑰匙,也為滋養自身,保持源頭活水豐盈。
暑假是教師休整、反思的良機。利用這段時光,我將心理咨詢技能融入教師關懷與發展規劃。設計“暑期心靈驛站”活動,與老師們圍坐在一起,運用“共情性傾聽”和“積極關注”的技巧,引導大家分享疲憊、困惑、喜悅與渴望。這時,我不僅是管理者,更是當年那個努力“放下身份預設”的學習者。專注傾聽,適時反饋,幫他們梳理情緒,看見自身資源。針對職業倦怠,我們鏈接“壓力管理”知識,帶領放松訓練,探討新學期“減負增效”策略……這份“松快”與“看見”,正是我暑假管理最重要的目標——為教師的心靈蓄滿能量,為新學期注入活力。
暑假是完善心理支持體系的黃金窗口。我帶領學校心理團隊,復盤學年個案、分析心理檔案、研討危機干預預案,結合實際打磨更精細的流程。同時為新加入的年輕心理教師和班主任進行“微培訓”,聚焦“識別情緒信號”“建立初步信任關系”等實用技能??此麄儗W⒐P記、模擬練習,我仿佛看到當年在湖畔苦讀的自己。“技術重要,但記住,真誠是槳。先聽見,才能幫到。”薪火相傳間,專業的支持網絡在假期悄然生長、加固。
對即將入校的新生,暑假的“聽見”需未雨綢繆。我組織團隊研發“新生適應力線上課程包”——“認識新環境”“結交新朋友”“管理小情緒”……運用發展心理學知識,確保貼合學生認知。開通暑期“新生家長心理熱線”,耐心傾聽家長的焦慮,提供科學建議。這份前置的關懷,讓學生入學前就觸摸到學校的溫度,為新生啟航鋪墊基石……
如今,面對學生心靈的復雜地貌,面對教師群體的多元期待與挑戰,我依然會感到沉重,卻不再是無措地恐慌。那年暑假在武漢聽見“心”,早已化作我每個夏日躬身耕耘的姿態:教師職業生涯最動人的風景,不在遠方的榮譽殿堂,而在腳下持續延伸的專業成長之路。每一次蓄力都為照亮前行的方向。而這份照亮,不僅需要我們教育管理者俯身貼近每一顆年輕的心,也需要抬頭,為那些默默耕耘的園丁撐起一片理解與支持的晴空。
行有所悟:在戈壁徒步中遇到“生”
徐立慧
江西省武寧縣第三幼兒園黨支部副書記、副園長
有人說,暑假是教育者的黃金蓄力期。作為一所縣城公辦幼兒園的管理新手,去年暑假我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蓄力之路:踏上敦煌戈壁,參與了一場四天三夜、無信號覆蓋的108公里徒步挑戰。這趟看似與教育工作相去甚遠的旅程,卻意外地成為我教育管理生涯中一堂深刻的“生命蓄力”課,讓我在極限行走中重新審視自我、團隊與教育的本質。
輕裝簡行:管理的“斷舍離”。出發前,看著同伴塞滿零食、面膜、充電寶的行囊,我選擇了極簡方式:僅帶飲用水和少量面包。徒步開始,那些面面俱到的重負很快成了同伴“甜蜜的負擔”,而輕裝的我得以保存更多體力。這像極了我們的日常工作。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常常不自覺地背負太多:繁雜的事務、過度的擔憂、不必要的應酬,甚至是對完美結果的執念。戈壁行走告訴我,生存的必需品其實很少。在園所管理中何嘗不是?我們需要學會“斷舍離”,聚焦核心——孩子的健康成長、教師的專業發展、園所的和諧氛圍。剔除冗余,才能讓團隊步履更輕盈,走得更遠。
絕處逢生:領導力的陪伴。旅程第二天,32公里的漫長與荒蕪幾乎將我擊垮。烈日炙烤,腳底水泡鉆心,體力透支,孤獨感如影隨形。就在意志瀕臨崩潰的邊緣,隊長王富貴——一位樸實堅韌的甘肅鄉村小學校長默默走到了我身邊,沒有言語只是并肩而行。那“沙沙”的腳步聲是絕望中最有力的支撐。當我沮喪地抱怨戈壁一望無際時,他用濃重的西北口音說:“戈壁不是無邊無際的,一直往前走,總能看到綠洲?!边@句話如醍醐灌頂。富貴校長自身的經歷更印證了信念的力量:他懷揣教育夢想,在生源銳減、經費緊張的村小堅守,自費學習,研發課程,最終站上領獎臺分享理念。他眼中的光亮與現實的困境交織,卻始終選擇堅持下去——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領導力嗎?在團隊遇到困難、教師感到迷茫時,管理者需要的不僅是命令,更是無聲的陪伴和堅定的信念傳遞。要相信,只要方向正確,堅持不懈,教育的綠洲終會顯現。
多面之石:教育者的修行。途中,富貴校長拾得一塊白石。他說像羊,我看側面如“佛”,另一面似“魔”,底部又現“怒目”。這塊石頭成了絕佳的隱喻。它照見內心:面對孩子千差萬別的行為,面對教育過程中的挑戰與挫敗,我們何嘗不是時刻站在“佛”與“魔”的岔路口?是選擇理解、包容、智慧引導,還是被情緒裹挾、簡單粗暴?戈壁的烈日與風沙,幼兒園的瑣碎與突發,都在考驗著教育者的心性。這塊石頭提醒我:教育是渡人更是渡己的修行。管理者的情緒穩定與正向引導,是園所氛圍的定海神針。每一次正向的選擇都是在為自身和團隊累積教育的智慧與能量。
擁抱裂痕:看見生命的力量。走出戈壁,一片龜裂的土地震撼了我。那布滿睡蓮般花紋的干涸裂痕,是大地的傷痛,卻也呈現一種壯烈、堅不可摧的美。這景象讓我淚目。它讓我聯想到我們所面對的孩子、教師,乃至教育生態本身——并非總是繁花似錦,常伴有各自的裂痕與困境。教育需要的就是這種對裂痕的悲憫與對生命韌性的敬畏。它要求我們包容每一個獨特的生命形態,相信每一塊土壤都蘊藏著開花的可能。作為管理者,我們的責任是營造陽光雨露,支持每一個生命成長,讓每一個生命以其獨有的姿態綻放光彩。
蓄力歸來:蓄力教育的行走。四天的戈壁行走,108公里的身心淬煉,讓我深刻體會到個體力量的渺小與團隊支撐的偉大,更讓我在極限挑戰中遇見了那個超越自我設限、潛能迸發的自己——原來,嬌小的身軀蘊藏著如此驚人的耐力與韌性。如今帶著戈壁的風沙烙印和沉甸甸的生命感悟,我回到了熟悉的幼兒園。那些行走的感悟已融入我的血脈,成為新學期為幼兒園發展、為教師成長、為幼兒護航的寶貴蓄力。教育之路亦如征途,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心懷信念,攜手同行,我們終將在看似平凡的土壤里培育出最動人的生命之花。
研有所精:在“頭腦風暴”中優化課程
陸錫炯
浙江省杭州市永正實驗學校校長
2020年4月,在浙江杭州水鄉祥符橋宦塘河畔,杭州市永正實驗學校創辦,依托“中國書院風,江南水鄉味”的建筑風格,學校把“江南習俗”勞動課程作為校本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引擎。次年,學校全面構建起“江南習俗”勞動課程1.0版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四大板塊:“春之栽”“夏之訪”“秋之收”“冬之腌”。
不過,運行數年之后我發現校本課程的瓶頸漸顯:有的項目取材及受眾面較小,有的項目過于單一,缺乏生動性;整體課程與節氣習俗呼應較少,與傳統文化智慧關聯不多;年級間的階梯式目標設計與系統性銜接有待加強……這些問題制約著課程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作為校長,我深知課程迭代升級的關鍵在于頂層設計與過程領導。因此,我決定利用暑假前夕教師還未離校的時間,凝聚團隊智慧,啟動課程2.0版的優化工程。
6月底,我召集了勞動教研組長、美術、科學、勞動學科教師及相關中層干部進行了一場深化推進“江南習俗”勞動課程優化發展的“頭腦風暴”。會前,我要求每位成員梳理1.0課程實施中的結構性困惑與建議。會上,我引導大家圍繞相關問題展開深度研討。
勞動教研組長諸洪程表示:“像‘秋曬八谷’項目組織學生曬八樣谷子意義并不大,確實需要改進?!贝蠹覈@諸老師的觀點進一步思考:如何改革這類不太實用的課程內容,做更好的設計。有的邊思考邊做筆記,有的拿起手機查找資料。
勞動學科教師姜鈺華通過AI對話,了解到秋季開學后將迎來白露,那會兒可以給學生午餐安排龍眼作為水果,組織學生將龍眼殼收集起來在美術課上制作天然染料。姜老師的提議獲得美術學科李大蒙老師的支持。我也認為不錯,提出將“秋曬八谷”改成“白露龍眼”,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那怎樣破解“年級間階梯式螺旋上升的課程設計邏輯”這一問題呢?我接著引導大家思考??茖W教師瞿曉芳也認為學校知名的“冬腌菜”勞動課程月,學生年年踩價值有限,每個年級如果有不一樣的課程遞進設計會更好。
在討論中,中層干部吳月婷老師提出,每年11月初可以組織學生摘枸杞,然后在農歷臘月初八前夕組織學生做臘八粥,這樣就有了兩個與“腌制類”不一樣的課程內容?!澳窃鯓咏鉀Q‘年級間螺旋式遞進上升’這一問題呢?”姜老師的追問讓會場再次沉默。
我想了想,提出:“摘枸杞這種技術含量不高的活動可以讓一年級小朋友參與;踩冬腌菜可以讓二、三、四年級學生參與;煮臘八粥可以讓六年級學生參與。這樣各年級學生都有符合他們年齡特征、能力范圍的節氣習俗活動參與。而且從學校整體角度來看,活動是豐富的?!?/p>
“那五年級做什么呢?”吳月婷老師的追問再次引發大家討論……
這次頭腦風暴持續了幾個小時,大家共同為課程改進獻計獻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不過留給校長的還有需要再努力的地方:一是已經有了“白露龍眼”這一項目,那么秋季的“寒露、霜降”時節能有哪些適合分年級開展的活動?二是冬至時節如何組織五年級學生進行一項習俗勞動?三是當相關節氣有了習俗勞動內容,如何給它們取一些有意義的名稱,讓我們的課程有內涵、有品位呢?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在暑假期間好好構思、努力突破。
作為一名校長,我深刻認識到校本課程的優化發展對于學校高品質辦學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課程引領者、團隊凝聚者與資源協調者,校長要有前瞻視野,要具備高效組織、激發動能、破解難題的管理智慧。我們探索的“依時令、分年級、優內容、重文化”的課程優化理念,希望能為同行提供借鑒。
思有所得:在校史回望中凝練精神
謝穎華
廣西桂林市石油小學校長
夏日的校園剛剛送走一屆畢業生,卻蘊藏著另一種深沉的熱烈。作為一校之長,我深知暑假是靜心梳理學校發展脈絡、為新學期戰略目標筑基的最佳時機。靜下心來思考,唯有深耕校本文化之沃土,淬煉教研文化之精魂,方能在新學期破浪前行。
挖掘辦學史,凝聚文化魂。一所學校真正的力量深植于其文化血脈之中。暑假正是辦學者回望學校歷史、厘清精神源流、凝聚價值共識的黃金時段。我所在的廣西桂林市石油小學建于1970年,今年正值建校55周年。這個假期,我將帶領團隊查看學校的檔案,系統整理學校發展脈絡:從建校初期的破舊小樓到不同時期應對時代變革的理念轉型;從標志性育人成果的不斷涌現到師生共同奮斗的精神傳承。利用假期我們要精心梳理那些關鍵節點與特色校情,如當年“艱苦創業期”師生共同參與校舍建設的影像,20世紀90年代,廠辦學校收歸政府后“素質教育探索期”開設特色課程的方案,這些都是學校精神內核的鮮活載體。最終編纂一部脈絡清晰、血肉豐滿的校史讀本,并提煉出核心的、一以貫之的“文化密碼”——是“鐵人精神”還是“家國情懷”呢?這都將成為學校未來發展的精神源泉。
優化教研策,驅動質量升。學校教研文化是教學質量這條生命線的“筋骨”。暑假正是我們復盤教學痛點、重構教研機制、為新學期課堂變革蓄力的最佳時機。我們將利用假期優化教研體系,以學科組為堡壘,固化“每周學科組教研”解決即時教學困惑;“每月大研討”深究學科核心問題的常態化機制,建立清晰的“教師—學科組長—教學副校長—校長”四級聯動路徑,即教師發現課堂真問題,在每周學科組教研時提出;學科組長組織組內研討形成初步方案;教學副校長協調資源,答疑解惑;校長層面則聚焦頂層設計,確保教研服務于學校整體發展。
貫通實踐路,引領精神行。校本文化是精神之魂,教研文化是實踐之骨,二者在假期的深度研究中相互滋養、融會貫通。當教師在校本文化浸潤中理解了學校的“鐵人精神”,這種精神自然會遷移至教研活動中,驅動他們對教學問題深鉆細研;扎實有效的教研活動及帶來的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本身就是對學校育人理念的有力回應。成功的教研成果也將成為學校文化發展史上新的亮點,豐富辦學文化內涵。
我想,這個暑假即將進行的深耕不僅是為了新學期的啟程,更是為了學校未來10年乃至更遠的發展積蓄力量。
與自然同頻
田玲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三幼兒園副園長
暑期里一場雨剛過,我獨自在幼兒園巡視,一只蝸牛正緩慢爬過濕漉漉的葉片。它背負著沉重卻安穩的殼,于靜默中行進。我輕輕蹲下屏息凝望這微小生命無聲的旅程——它恰如我此時的心境,背負著“生態友好幼兒園”這一嶄新卻沉甸甸的使命,在靜默的假期里蓄積前行的力量。
暑熱如蒸籠,書房里堆滿了我搜尋來的生態教育書籍資料。翻閱時,一行文字如冷泉般注入我心田:“自然缺失癥”——現代孩童正逐漸遠離自然,感知枯萎。這警示令我心頭一震:我們追求“生態友好”的初衷不正是在孩子心中重新喚醒那片自然天地嗎?我急忙在規劃稿上鄭重寫下“自然感知啟蒙”這一目標。隨后更深入研習幼兒自然教育理念……當“自然游戲”“生態共情”“生命敬畏”這些概念逐漸清晰,我的心頭萌生出屬于幼兒園的生態課程雛形——以蝸牛般緩慢而篤定的節奏,讓生命教育在幼兒心中悄悄扎根生長。
為了尋得更多真實自然的滋養,我頂著烈日走訪濕地公園,與負責人懇談合作,暢談未來設計“濕地小公民”體驗計劃,帶孩子認識水草、觀察候鳥,在親近中培養守護之心;在幼兒園值班時我帶著卷尺丈量規劃戶外空間,偶然駐足時發現樹皮上竟有一處歪歪扭扭的刻痕,儼然一只蝸牛的圖案——原來孩子的心早已以純真直覺貼近了土地與生靈,而我們所謂規劃建設,不過是順應孩子心中那與生俱來的自然呼喚而已。
新學期,那只蝸牛將成為幼兒觀察自然的起點,也將成為生態課程悄然生長的象征符號。
為學習奔走
蔡楚珠
廣東省豐順縣湯坑鎮忠實小學校長
校長的成長不僅關乎個人的進步,更影響著整個學校的發展和師生的未來。這個暑假,我開啟了一段充實的“蓄力”之旅。暑期開始便一頭扎進教育類書籍的海洋。從《給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箴言到《第56號教室的奇跡》里羅恩·克拉克的創新教學實踐,一本本書籍就像一位位教育界的智者,與我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我一邊閱讀,一邊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做筆記、寫感悟,思考如何將這些理論與經驗運用到日常管理和教學改革中,從而讓我對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規劃。
為了緊跟教育前沿動態,我報名參加了一場全國性的校長培訓研討會。白天我認真聆聽專家講座,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與其他校長交流各自學校的特色與面臨的問題;晚上我總結當天所學,結合學?,F狀制訂改進方案。培訓結束,我帶回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思路,期待未來將其轉化為推動學校發展的實際行動。
回到家中,我計劃著手制訂新學期的工作計劃,從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到完善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深思熟慮。我還準備在開學前組織部分骨干教師共同探討新計劃的可行性,并根據他們的建議進行調整和完善,等待新學期大干一場……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