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納米塑料污染”和"令人擔憂的化學品"的最新研究凸顯,當下月談判在瑞士重啟時,各國亟需達成強有力的協議。本期Nature刊登2篇研究成果、1篇新聞觀點、1篇研究簡報和1篇社論,呼吁關注塑料污染。
全球塑料消費量正呈爆炸式增長。人類有史以來生產的塑料中,逾半數誕生于2000年之后。按當前軌跡,到2050年全球塑料年產量預計將翻番。由于大部分塑料制品屬于一次性使用,而目前塑料垃圾回收率不足10%,這些產出將持續污染全球陸地和海洋環境。
在此背景下,距離聯合國塑料污染治理條約最后一輪談判已不足一月。來自世界各國的談判代表與觀察員將于8月5日至14日齊聚瑞士日內瓦,期望達成能產生實質影響的條約文本。
迄今為止,談判屢遭沙特阿拉伯、伊朗、俄羅斯和中國等石油塑料生產利益相關國家的干擾拖延。這些自稱為"志同道合集團"的國家堅持條約應僅涵蓋塑料回收與消費環節,反對限制塑料及相關化學品生產。隨著海量研究不斷揭示塑料污染的嚴峻程度,科研機構、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必須抵制這些阻撓行徑,確保達成雄心勃勃的強力條約。
本周《自然》期刊發布的兩項研究足以警醒談判代表形勢之緊迫。其中一項專注海洋塑料污染:當前該領域焦點主要集中于肉眼可見的宏觀污染,諸如海龜受困于塑料環、廢棄塑料沖上海島或在海洋環流區聚集等觸目景象。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索菲·滕·希特布林克團隊則聚焦研究不足的"納米塑料"問題——這類微粒直徑不足1微米。他們運用尖端質譜技術測量了大西洋中納米塑料的分布密度。
研究者在從海岸區域到大洋腹地、不同深度的所有樣本中均檢出納米塑料。僅北大西洋溫帶至亞熱帶海域最表層水體中,團隊就估算出2700萬噸納米塑料存在。論文指出,該數值已相當于或超過既往對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總量的部分估算值。
第二項研究中,挪威科技大學的勞拉·蒙克盧斯團隊識別出16000余種存在于塑料制品或參與塑料制造的化學物質。其中4200余種被列為"令人擔憂的化學品"——包括無法自然降解或具有毒性的物質。
國際條約締結本就艱難耗時,而新興科研成果強調:有效條約文本必須包含生產限制條款并制定監管基準,即便這意味著條約通過后仍需大量后續工作。積極面在于多數國家已形成共識:盡管去年12月韓國釜山談判未果,但由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英國等70余方組成的"雄心聯盟"已簽署聯合聲明,力推包含削減管制危險化學品措施的條約。美國雖未加盟,但最初支持限產立場,卻在去年拜登政府任期尾聲退縮,其當前立場尚不明朗。
獨立行動方面
在聯合國談判框架外,多國集團已啟動自主行動。例如歐盟2019年通過《一次性塑料指令》,這部全歐盟法律旨在減少一次性塑料生產:設定2029年塑料瓶回收率達90%的目標(今年階段性目標為77%);且規定今年起所有PET材質飲料瓶必須含至少25%再生材料。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等地也已推行特定一次性塑料制品禁令。
此類舉措值得嘉許,但奔赴日內瓦的談判代表需展現更大魄力。主張弱化條約者聲稱限制生產將危及就業生計,尤其影響后代發展——這實屬虛假選擇。塑料替代品的研發將催生新產業與就業機會,而子孫后代更需要一個宜居的地球。
若日內瓦談判無法達成協議,或誕生的條約未能實質限制生產與化學品監管,部分研究者主張啟動B計劃:由"雄心聯盟"國家在聯合國框架外尋求更強力協議。所有選項皆可考量,但當前要務在于贏得輿論支持,在聯合國進程中達成強力條約。畢竟,人類沒有第二個地球。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