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是真實可信的歷史記載。
自新石器時代起,人類文明逐漸產生,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華夏文明開始清晰地記錄信史。
從公元前3000左右到共和元年之間有2100多年,有些年份已被考古印證。
還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未被印證,這些年發生了什么?
夏之前的上古時代
公元前3000年左右,農耕技術的發展,華夏兒女開始在黃河、長江流域聚居繁衍。
農業的發展,引導著人類開啟了搶奪可耕種土地的時代。
自此,可耕種土地在哪里,中華兒女就走到哪里。
隨著部落聯盟的壯大,國家雛形開始初現。
由于文字尚未出現,生產落后的傳說時代,只能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承歷史。
炎帝部落擅長農耕,占據優渥的關中平原,逐漸過起了安逸的生活,以至于周邊各部落不斷發展壯大。
黃帝部落發明了獨輪車和輕舟(挖空樹干),戰斗模式多樣化,黃帝部落逐漸吞并周邊的小部落。
黃河流域,“幾”字型的母親河出現了兩大部落:炎帝部落(姜姓)與黃帝部落(姬姓)。黃帝和炎帝都是母親“有蟜氏”所生。
當黃帝部落南下擴張時,在河洛地區與炎帝部落發生沖突,最后為了爭奪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控制權,大戰在所難免。
隨著兩個部落矛盾的激化,炎帝率先用火攻,打算焚燒黃帝陣營。
可是,恰逢天降大雨,黃帝部落又守著河流,取水方便,炎帝的火攻失敗。
黃帝立馬組織各部落反擊,讓熊、羆、貔、貅等部落,將各自的圖騰印刻在旗幟上,區分隊伍,在阪泉河谷擺出了“星斗七旗陣”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被打敗。
由于當時的武器并不先進,而且炎帝和黃帝本就有血緣關系,所以,戰斗進入了僵持階段。
炎帝靠著崖頭作為守護屏障,只守不攻。
而黃帝派人不斷在外訓練,時不時的拉到炎帝軍營前操練。
就這樣,三年后,趁著炎帝放松大意,黃帝派人挖通隧道,攻入炎帝身邊,直接俘虜了炎帝,戰斗結束。
炎帝戰敗臣服,炎黃部落結成聯盟,確立黃帝共主地位,開創“部落聯盟制”先河。
炎帝的技術(如黍稷種植、草藥)與黃帝的造車、紡織等技術整合傳播,使炎黃部落迅速發展。
倉頡造字、嫘祖養蠶等文明創制始于戰后聯盟時期。
"炎黃子孫"概念源此,成為中華民族認同的核心符號。
炎黃部落在陜晉豫交界地帶,屬于西部。
而在東部的九黎部落,掌握了青銅的冶煉技術,武器和防具精良,不斷擴張,打敗了炎帝,炎帝向黃帝部落求援。
可是,兵器的差距,使蚩尤部碾壓炎黃聯軍,“九戰九敗”,退至涿鹿。
最后,黃帝借助涿鹿地區夏秋多霧、多暴雨的規律,引誘蚩尤深入河谷,借山洪擊敗蚩尤。
蚩尤戰敗后九黎部眾南遷(演變為苗族等),部分融入華夏族,“黎民百姓”一詞由此而來。
戰后,黃帝確立中原公主地位,部落聯盟向早期國家形態過渡。東夷青銅技術與炎黃農耕文明結合,推動工具革新。
“炎黃子孫”成為華夏族核心認同,黃帝升格為中華人文始祖。
夏朝至商朝早期
夏朝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公元前1600年被商湯攻滅。(默認的年份都是公元幾幾年,需要在前面加上公元前)
因為那時候沒有文字,出土的文物也多是符號記錄,所以,夏朝有400年左右的空白期。
黃帝成為華夏公主之后,隨著工具的發展,人們在順應大自然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大自然。
黃帝去世后,他的兒子少昊繼承部落聯盟首領。此后權力經顓頊(黃帝之孫)、帝嚳(少昊之孫)、堯、舜等“五帝”傳遞,均通過民主推選(禪讓制)確立領導權。
顓頊上位后,通過強化改革,確立“絕地天通”制度,壟斷祭祀權以鞏固統治。
堯、舜推行歷法、刑法(如舜制五刑),并命大禹治水,推動水利與農業協作。
舜帝時期,大禹因治理洪水、劃定九州有功,接受禪讓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他通過涂山之會(萬國諸侯朝貢)確立權威,并鑄造九鼎象征王權。
大禹去世前,禪位給伯益,但是禹的兒子啟,卻殺了伯益奪取了權力,以世襲制取代禪讓,建立中國首個世襲王朝——夏朝。
夏朝建立時,系統性的文字依然沒有出現。
但是根據考古可以判斷出,這一時期,人們的交流開始變得頻繁,活躍的區域也在逐漸擴大。
周邊民族(如部分東夷)通過聯姻、文化借鑒產生認同感,民族融合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多年后,夏王太康失去人心,東夷首領后羿趁機攻占夏國都城(“太康失國”),后羿不久后又被寒浞殺死。
寒浞又被太康的兒子少康聯合夏國的遺民打敗(“少康中興”)。
雖然經歷了長久的戰爭,卻加速夷夏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
之后,傳承至姒孔甲時,姒孔甲喜好玩樂,不管理國家大事。
由于他的放縱,各諸侯漸漸獲得了自主權。
諸侯當中,尤其以商發展最為迅猛,商的勢力不斷壯大后,不斷向外擴張,搶奪了更多的土地和奴隸。
到商湯繼位時,商國已經發展為一個成熟的諸侯大國了。
于是,商湯盯上了日益腐朽的夏朝。
夏朝此時已經傳承至夏桀,夏桀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強征民力,加劇了社會矛盾。
另外,夏桀寵幸妺喜,誅殺忠臣關龍逢,導致統治集團離心離德。
貴族沉迷青銅禮器等奢華消費,農具持續減產,重禮器輕生產的政策耗盡了夏國的國力。
商湯在伊尹輔佐下,先攻滅夏朝東部屏障——葛、韋、顧、昆吾等附屬國,孤立夏都斟鄩。
然后商湯率諸侯聯軍與夏桀會戰于鳴條,夏軍因士氣低落潰敗,桀逃亡至南巢被俘,夏朝滅亡。
商和西周的空白期
現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最早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這些甲骨文可以印證商朝中期到帝辛時期的戰爭、祭祀等活動。
商朝初期的遺跡,出土的文物沒有系統文字記錄,大多是一些符號,無法翻譯。
現如今,商早期的歷史信息,多需要靠周代的文獻追述。
而從周代的文獻可以發現,商湯滅夏和周武王伐紂幾乎一模一樣。
所以,還是需要有更多文物出土,才能印證商初的歷史。
商人是東夷的一支,夏朝末年,商的勢力已經從黃河的下游拓展到了中游。可怕的是,夏朝竟不知商已經發展到這里了。
商湯以德立威、以寬治民,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更因為百姓的交流,使更多的夏國人想要加入商。
于是,為了能夠取代夏國,商湯將國都遷移到了夏的附近。
商湯的舉動,終于引起了夏王的忌憚,于是將商湯招進國都,把商湯囚禁在了夏臺。
一段時間后,在一些人的勸諫下,夏桀還是放過了湯。
歸國后的商湯,發起了討伐夏桀的誓師大會,他陳說了夏桀的昏聵統治和百姓對夏朝的憎恨。
商湯鼓吹商滅夏是上天的旨意,夏國不得違抗,所有跟隨上天旨意的人都能得到恩賜。(缺少主語)
商朝初期,商湯吸取夏朝的教訓,使商朝的文化、經濟都得到了顯著發展。
可是,由于實行“父子相繼”與“兄終弟及”并存的繼承制,導致仲丁至陽甲期間“九世之亂”(約前1500年-前1300年)。
以至于的發展到帝辛時期,積重難返,帝辛想要改革已經來不及了。
周朝的文獻將帝辛污名化,不過從現代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發現,帝辛時期確實開展了中央集權和奴隸制改革等一系列的舉措。
但是,由于觸動了貴族的利益,很快就被各諸侯國聯手消滅掉了。
也就是從周滅商開始,歷朝歷代都開始遵循“暴君-圣君”,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話語框架。
西周建立后,公元前977年至前841年,這段約136年的歷史,因缺少充足的信史和文物印證,使周王室的統治出現歷史空白。
這段時間涵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等多位君主,直到周厲王因“國人暴動”,西周滅亡,東周建立,開啟戰國時代,歷史記錄才恢復。
在這空白的136年內,周王室權勢衰微,諸侯漸漸無視周天子,晉國的韓趙魏等六個貴族又在這段時間內做了什么,都是需要我們去一一探索的。
結語
秦統一后推行標準化文字,漢代《史記》等正史系統化編纂,標志著歷史記錄的全面規范化。
西周建國后,為何會出現歷史空白期?
歷史是一面鏡子,而我們5000多年的歷史中,這面鏡子還有哪些地方沒有修補好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