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彭城七里,藏在細(xì)微之處。“彭”字甲骨痕里,有下圓墩先民的鑿石聲;彩陶鼓的乳釘,鎖著大彭國的鼓韻;漢畫像磚上的足尖,正叩響戶部山的石板......這些細(xì)碎微光,恰是 “彭城七里”的注腳,皆在細(xì)節(jié)里鋪展成河。
即日起,無線徐州推出系列報道《巷陌深處是七里》,今天讓我們循著這穿越千年的“彭彭”鼓點,聆聽彭城七里的歷史回聲。
堯帝封籛鏗建立大彭國,大彭國以鼓為族徽,善于擊鼓而舞,在彭彭的鼓聲中,徐州先民以鼓為號,聚眾狩獵,抵御外敵,鼓舞士氣;以舞通神,舒展軀體,抵御疾病。
下圓墩遺址公園位于彭城七里起始單元“彭城之源” 。該遺址的創(chuàng)造者是今天徐州市的直接先民,大彭國的前身。
▲下圓墩廣場
在徐州歷史上,要說最有故事的字,非“彭”字莫屬。“彭”字里藏著徐州的遠(yuǎn)古,“彭彭”的鼓聲激蕩,澎湃了幾千年。
“彭”字最早出現(xiàn)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鼓聲的意思。《說文解字注》說“彭”“鼓聲也。從壴(音zhù),彡(音shān)聲”。彭城因此被稱為鼓聲之城、中華鼓城,是鼓樂發(fā)祥地。
▲銅山散存“建鼓舞”畫像石,徐州漢畫像石藝術(shù)館館藏
“涿鹿在彭城,黃帝都之。”(先秦古籍《世本》)相傳,黃帝在徐州附近造夔牛鼓打敗蚩尤后,建都彭城,作“棡鼓之曲”十章。“蚩尤,黃帝殺之于青丘,作棡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驚,二曰猛虎駭,三曰鷙鳥擊,四曰龍媒蹀,五曰靈夔吼,六曰雕鶚爭,七曰壯士奪志,八曰熊羆哮吼,九曰石蕩崖,十曰波蕩壑。”(《歸藏》)
▲彩陶鼓
鼓是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之一。如今,在徐州博物館“古彭千秋”展廳里有一件彩陶鼓,出土于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邳州大墩子遺址,是彭城以鼓聲為名的見證。這件飾有花卉紋的彩陶,沿口有一圈疙瘩、腹部有幾個洞,那圈“疙瘩”,在學(xué)術(shù)界叫“乳釘”,是固定牛皮用的。而彩陶鼓腹部上的小空,是放音孔。
大彭國擊鼓而舞的風(fēng)俗,到了漢代,演變成“百戲”節(jié)目中的建鼓舞、盤鼓舞。在“徐州三絕”之一的漢畫像中,舞蹈藝人踏鼓而舞,縱橫跳躍,且舞且歌,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力量與美感,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煙火故事。
鼓聲一起,響聲震天,氣勢宏大,故“彭”又有盛大、壯闊之義。“汶水湯湯,行人彭彭(氣勢浩大,意氣風(fēng)發(fā))。”(《詩·齊風(fēng)·載驅(qū)》)
▲睢寧縣官山征集“建鼓”畫像石(局部),睢寧縣博物館藏
彭城以“彭”為名,將“鼓聲”融入城市基因。遠(yuǎn)古時期,那震撼人心的鼓點,既是部落聚集的號令,也是征戰(zhàn)的號角,更是先民對生活的吶喊。從大禹治水彭祖建城,到楚漢相爭金戈鐵馬;從唐宋的漕運繁華,到一場場戰(zhàn)火的淬煉……徐州的每一段歷史,都伴隨著鼓聲的節(jié)奏,或激昂,或深沉,卻始終帶著一股不屈的力量,在歲月長河中澎湃向前。
彭彭的鼓聲,早已不是單純的聲響,而是一種圖騰——它藏在戶部山的青磚黛瓦里,融在云龍湖的粼粼波光中,更刻在徐州人豪爽堅韌的風(fēng)骨里,成為這座城市穿越千年依然鮮活的生命律動。
(作者巴全東,系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tuán)首席編輯,江蘇名評論員)
策劃 | 王經(jīng)波 柳亦剛
撰稿 | 巴全東
美編 | 徐夢雨
編輯 | 王嶠
一審 | 朱宸昕
二審 | 張清 柳亦剛 孫劍
三審 | 王經(jīng)波
轉(zhuǎn)發(fā)+在看,告訴身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