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與佗城鎮人民政府在龍川縣佗城鎮鄉村振興研究院聯合舉辦“藝術與生活”專題講座。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省“百千萬工程”科技特派員黃蘭,與當地村民共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時代命題,架起了鄉土與藝術的橋梁。
講座中,黃蘭以“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為核心,通過展示扎根鄉村的鮮活文創案例,破除藝術“遙不可及”的固有印象。她表示,鄉村文化復興絕非簡單“文化下鄉”,關鍵在于梳理本土文化基因,萃取傳統精髓并注入現代活力,為鄉村文化開辟面向未來的生長點。秉持“先做事,做好事”的理念,黃蘭團隊依托佗城特有的南越王文化、姓氏文化等資源,開發系列文創產品,以“文化+藝術+生活”的實踐路徑,讓承載文化記憶的藝術品走進千家萬戶。
有著“百粵首邑”之稱的佗城擁有南越王文化、科舉文化、姓氏文化、市井生活文化等豐富資源,卻面臨與現代生活脫節的發展瓶頸。黃蘭團隊深入調研后提出破局的關鍵在于打破傳統景區局限,讓佗城文化真正融入社會土壤、商業形態與日常生活。其團隊正積極嘗試將南越王及秦漢元素轉化為現代視覺語言;讓科舉文化走出景區,“狀元”等元素將點綴百歲街巷;推動“百家姓”從祠堂走向企業品牌、生活用品及教育場景。同時,珍視活化尚存的手工作坊與市井文化,在發展中守護“活態記憶”。
講座現場,黃蘭展示了為佗城設計的文化創新成果,并向村民贈送了融合本土元素的手機殼、鑰匙扣等文創產品。“很貼近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對家鄉文化底蘊有了更深認識,也勾起了更深思念?!?/strong>村民紛紛表示,講座關于“如何讓古老文化煥發新生”的見解令人深受啟發。
此次講座是廣東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高校資源下沉鄉村的生動實踐。以黃蘭為代表的華農團隊,正以專業與情懷,引領歷史符號走出展柜,融入街巷日常,不僅為佗城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破題思路,更以“活態記憶”的探索,為“百千萬工程”下的縣域振興開辟了一條藝術喚醒文化、文化賦能發展的可持續新路徑。
來源:龍川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