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毒癥(Sepsis)是宿主對感染反應失調所引發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是全球范圍內危重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新發病例超過4900萬,死亡人數約1100萬,占全球死亡總數的五分之一。盡管抗生素與器官支持治療不斷進步,面對復雜病原感染與免疫功能低下等,臨床救治仍面臨極大挑戰。如何快速調動機體自身免疫力、構建前置性廣譜防線,成為當前感染性疾病研究的前沿熱點。
訓練免疫(Trained Immunity):重塑固有免疫的記憶開關。傳統觀點認為,只有T/B細胞構成的適應性免疫才具有“免疫記憶”。近年來,免疫學研究發現固有免疫系統(如單核/巨噬細胞)也可通過代謝和表觀遺傳重編程,形成具有記憶特征的激活狀態,即“訓練免疫”。訓練免疫不依賴病原特異性,增強宿主對多種病原的廣譜防御能力,為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全新的理論基礎。
近日,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周慧婷研究員與汪健教授研究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BCG-derived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induce TLR2-dependent trained immunity to protect against polymicrobial sep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并驗證了一種創新性的膿毒癥免疫干預策略:利用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來源的外膜囊泡(B-OMVs)靶向骨髓誘導訓練免疫,通過TLR2-AKT–mTOR–HIF-1α軸激活糖酵解與表觀遺傳重塑,顯著增強宿主對膿毒癥多菌感染的抵抗力與疾病耐受性,在小鼠膿毒癥模型中顯著提升生存率。B-OMVs作為一種非活菌來源的細菌胞外囊泡結構,安全性優于傳統BCG活菌,同時兼具免疫原性和靶向性,特別適用于新生兒、老年和免疫功能低下等高風險人群,為訓練免疫干預策略的轉化應用提供了新途徑。
外膜囊泡的構建與特性表征
研究團隊成功制備了BCG來源的外膜囊泡(B-OMVs),并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等手段系統表征了其均一納米結構和穩定組成。蛋白質組質譜分析顯示B-OMVs富含多種特異性膜蛋白.與E. coli來源的OMVs(E-OMVs)及傳統BCG活菌進行對比,B-OMVs不含內毒素,具有更低的毒性、更優的組織相容性與生物安全性,且不引發BCG接種相關的不良反應。
體內訓練免疫與膿毒癥模型驗證
小鼠模型中,研究者采用PBS、BCG或B-OMVs進行預處理以誘導訓練免疫,3天靜息后建立多菌膿毒癥模型。實驗結果顯示,B-OMVs組小鼠存活率顯著提高(>60%),血清IL-6和TNF-α水平下降,器官損傷指標(AST、Cr、LDH)降低,病原負荷減少,肺、肝等組織中炎癥細胞浸潤與病理損害明顯減輕,表現出優越的組織保護和抗感染能力。進一步研究發現,DiD染料標記的B-OMVs在注射8–24小時內可靶向富集于骨髓,并被髓系前體細胞攝取。流式細胞分析顯示,B-OMVs顯著促進造血干細胞(HSCs)增殖和向髓系MPP3亞群分化。骨髓移植實驗進一步驗證:B-OMVs處理供體的小鼠骨髓可賦予受體更強的抗膿毒癥保護作用,包括提高存活率、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少組織損傷及增強細菌清除能力。而連體共生模型實驗未能觀察到類似免疫保護的轉移,說明B-OMVs作用主要靶向骨髓內在免疫重構。
機制研究:TLR2依賴的代謝與表觀遺傳重塑
在機制層面,研究團隊使用體外培養的骨髓來源巨噬細胞(BMDMs)展開系統實驗。結果顯示,B-OMVs可被巨噬細胞高效攝取,增強其吞噬能力與M1型極化特征,并在LPS再次刺激后保持更高水平的IL-6與TNF-α分泌,表現出訓練免疫記憶樣特征。代謝分析表明,B-OMVs訓練顯著促進巨噬細胞糖酵解與氧化磷酸化,尤其糖酵解在免疫激活中起關鍵作用,伴隨AKT–mTOR–HIF-1α通路持續激活。ATAC-seq和RNA-seq聯合分析發現,B-OMVs處理后染色質開放增強,富集于炎癥、糖酵解和TLR信號通路相關基因啟動子區域,提示通過表觀遺傳重構調控免疫應答。使用TLR2抑制劑C29處理可顯著抑制上述免疫效應,進一步驗證了B-OMVs通過誘導TLR2依賴性的代謝與表觀遺傳重塑機制。
結語:訓練免疫干預的轉化新路徑
綜上,BCG來源外膜囊泡(B-OMVs)是一種靶向骨髓的訓練免疫誘導劑,可通過TLR2–AKT–mTOR–HIF-1α軸激活糖酵解與表觀遺傳重塑,增強細胞抗菌功能與免疫反應能力。該策略打破膿毒癥傳統“病后被動救治”的治療范式,以“主動訓練訓練-前置防治防線”為核心理念,為新生兒、老年人、免疫低下人群等高風險人群提供了一種安全、高效的免疫增強新方案,具有廣闊的臨床轉化潛力。
研究示意圖
此研究由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周慧婷研究員、汪健教授,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唐道林教授,廈門大學周子健教授共同擔任通訊作者,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龔元博士研究生、郝文燕博士后、徐鈴琪博士研究生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鏈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504101
制版人:十一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學術合作組織
(*排名不分先后)
戰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轉載須知
【非原創文章】本文著作權歸文章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作者的允許禁止轉載,作者擁有所有法定權利,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