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謝劍鋒教授團隊在柳葉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發表了題為“Treatment effects of Xuebijing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by clinical phenotype: a 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EXIT-SEP tria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在中國人群中復現了四種膿毒癥表型(α、β、γ和δ),結果顯示,血必凈注射液與γ型(呼吸功能障礙)和δ型(酸中毒和多臟衰)患者的較低28天病死率相關,未來將在隨機對照試驗中進一步探索。該研究實現了血必凈基于臨床表型的精準治療,推動個性化干預邁向新階段。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謝劍鋒教授和劉松橋教授為通訊作者,婁熙冉博士生和陳輝教授為第一作者。
謝劍鋒教授介紹,膿毒癥是宿主對感染的反應失調而導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全球發生率高達5000萬例/年,與之相關的病死率約為20%。團隊前期在中國45家ICU進行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EXIT-SEP試驗表明,早期膿毒癥患者血必凈治療使得膿毒癥患者28天死亡風險下降接近30%,成為全球首個被證實可以降低膿毒癥病死率的藥物。然而,膿毒癥具有高度異質性,個體治療反應差異大,目前尚不清楚哪些患者從血必凈注射液中獲益最大。
基于膿毒癥患者臨床表型的分析為探索治療效果異質性(HTE)提供了新思路。多個臨床隊列研究發現膿毒癥患者經典臨床表型(α、β、γ和δ),并且不同表型在臨床結局和治療反應上存在顯著差異。然而,這些表型是否適用于中國人群尚不明確。我們對EXIT-SEP試驗進行進一步分析,旨在確認哪些患者最可能從血必凈注射液治療中受益,并開發了簡化的預測模型,以便在臨床中快速識別不同表型膿毒癥患者。
該研究事后分析納入1760名膿毒癥患者。基于19個變量(如年齡、性別、體溫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采用k均值聚類方法復現了四種膿毒癥表型(α、β、γ和δ)。其中,497例患者為表型α(28.2%),422例為表型β(24.0%),509例為表型γ(28.9%),332例為表型δ(18.9%)。表型α:年輕患者,實驗室值較少異常;表型β:老年患者,伴有較多慢性疾病和腎功能不全;表型γ:主要表現為呼吸功能障礙;表型δ:病情最重,ALT和乳酸水平最高,凝血功能障礙和休克比例最高。
研究結果顯示,四種表型的28天病死率存在顯著不同:表型δ為32.5%,表型γ為22.4%,表型β為26.8%,表型α為12.1%。與安慰劑相比,血必凈注射液治療與表型γ(風險差: 11.5%, 95% CI: 4.0-19.0, p = 0.003)和δ(風險差: 11.6%, 95% CI: 0.8-22.4, p = 0.033)患者的較低28天病死率相關。此外,表型δ患者接受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后比表型α患者無機械通氣天數和無ICU天數更多,且存在交互作用p<0.001。
最終,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簡化的表型預測模型,便于未來及時準確的臨床應用。
該研究實現了膿毒癥治療領域的突破性進展。通過系統分析臨床表型,首次精準揭示了血必凈注射液在不同膿毒癥亞型患者中的差異化治療獲益。為建立基于表型的膿毒癥精準用藥方案提供了關鍵循證依據,顯著推動了膿毒癥診療邁向個體化、精準化的治療策略。(編輯劉敏校對王倩 編審程守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